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875|回复: 0

评吴广平先生著《宋玉研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7-30 03:33: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楚辞研究历来是古代文学界比较活跃的研究领域,新时期楚辞研究的学术增长点主要集中于文献的发掘与研究方法的拓展,前者夯实了研究的基础,增强了学科的厚度,后者拓展了研究的视野,提高了学科的广度。中青年楚辞研究专家吴广平先生潜心宋玉研究十余年,校注的《宋玉集》42万字,校注精审,胜义纷披,2001年出版后,《船山学刊》、《古籍新书报》、《湖南日报》、《潇湘晨报》、《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以及国学网、荆楚文化网、中国政治思想史教学网等众多媒体纷纷发表书评予以高度评价。在此基础上,作者又精进不已、厚积薄发,著成30万字的《宋玉研究》(岳麓书社2004年9月出版),全书共十六章,分上、中、下三编,是新时期多维视角下的作家个案研究的新创获,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一、探赜索隐,钩深致远:文献学的研究视角    文献学是古典文学研究的基础,文献考辨成了作家个案研究的出发点。建立在扎实可靠的文献学基础之上的作家个案研究,对于深化宋玉与楚辞研究,乃至新时期古代作家个案研究的拓展,都具有示范性意义。     作者纵览了国内众多图书馆所藏文献以及香港、台湾等海外资料,在浩如烟海的古今典籍中既旁搜远绍,细大不捐,而又慎思明辨,博观约取,发掘出了不少重要的宋玉研究资料。如今藏国家图书馆的清道光年间抄本《宋玉集》、明张燮编选的两种不同版本的《宋大夫集》、明李宾编选的明刻本《宋玉文钞》等,前人的宋玉研究论著均未引用,各种楚辞书目亦失收,均是作者首次引证。此外,作者对散见于史书、方志、碑刻中的宋玉史料第一次作了拉网式的搜索,不仅使作者的立论更确凿,而且给宋玉研究的进一步拓展打下了良好的文献基础,如对宋玉故里的考辨,对宋玉四处故宅、三处坟墓以及分布于四省市的二十多处遗迹的考辨,不仅充分利用了地方文献,而且多年来对宋玉史迹的走访与考察,具有充分的实证精神。     正是因为建立在扎实的文献考辨基础上,所以作者的宋玉研究新论叠出而又有充足的文献支撑。例如,关于宋玉《微咏赋》,前辈学者大抵断为伪作,姜亮夫先生认为始见于明代刘节编选的《广文选》,而作者发现南宋末陈仁子所编《文选补遗》卷三十一早就收录有此赋,作者标明是“宋玉”,将著录时间提前了两个朝代。作者又发掘出晚唐陆龟蒙《自遣诗》曾云“宋家微咏有遗音”,并附注“宋玉有《微咏赋》”,更为这一学术公案的探讨找到了确凿有力的证据。再如传世的宋玉《大言赋》、《小言赋》,游国恩先生曾断定有模仿晋代傅咸《小语赋》的痕迹,因而断定为伪作。而作者从《永乐大典》残卷中发现了严可均《全汉文》、费振刚《全汉赋》均失收的西汉东方朔佚作《大言赋》,可见在傅咸之前早就有模仿宋玉《大言赋》的创作,从而认定游氏之说乃祖孙颠倒的推论。由于证据过硬,材料确凿,结论自然无可移易。 二、博观约取,转益多师:文化学的研究视角    前人论宋玉思想与艺术的来源大都只是笼统的说宋玉受了屈原的影响,完全是一种单一的线性思维。而作者在讨论宋玉思想与艺术来源时视野特别开阔,注重多维立体的宏观观照,既注意了屈原对宋玉的影响,更强调了宋玉对屈原的超越与发展,还首次系统梳理了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纵横家文化、神巫文化对宋玉的浸润与沾溉,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所论均极富开创性。通过作者建立在宏观文化学视角的理论阐述,我们可以发现,宋玉在思想与艺术上注重广采博收、转益多师,因而其思想与艺术显得丰富多姿,斑斓驳杂。他师无常师,学无所主,成为人格上卓尔不群、艺术上独树一帜的伟大作家。特别应该指出的是,作者论证宋玉思想的来源及其影响,不仅引用了子书、正史、别集中的材料来印证,而且还引用了诗话、赋话、曲话、诗文评中的评点材料来做说明。如从《道藏》中引用晚唐无名氏《无能子》中的材料来论述宋玉在唐代是如何被改塑为道教徒的,引用清代浦铣《复小斋赋话》卷下所云“宋玉《钓赋》,可为讽谏法,当与庄子《说剑》篇参看”来说明宋玉与道家文学的关系,就是这种多维的立体思维的典型表现。     在描绘从屈原到宋玉的发展变化历程时,作者从文体形态上由楚辞向楚赋的转移、表现手法上由缘情向体物的嬗变、创作目的上由直谏向曲谏的发展以及审美风格上由崇高向世俗的回落等四个方面突出宋玉对屈原的创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与传统的知人论世的方法探讨了宋玉的历史地位,对长期被歪曲被误读的宋玉的形象进行了新的历史定位,尤其是从宋玉与屈原在政治地位上的巨大差别来分析宋玉“微辞婉讽”的表现手法的形成,并赋予“同情的了解”,具有独特的价值。     此外,作者还利用原始宗教与民俗,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对宋玉所受神仙思想的影响及其文化内涵做出了深入的阐发。如引用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来论证宋玉《高唐赋》中的“羡门”与“萨满教”的关系,运用蔡大成迷幻药的理论来解读《高唐赋》、《神女赋》中的楚王梦神女,运用罗马尼亚宗教学家伊利亚德《神圣与世俗》中显圣物的观点来解说《高唐赋》中的巫山巫峡,认为巫山巫峡即南楚神话中的灵山圣水,并且称:“在南楚的神话传说中,巫山是一座神山,是沟通人间与天堂的通天阶梯,是死亡与永生的分水岭,是人类与神灵的避难所,是贮藏不死药的灵山仙地。正因为如此,法术无边的神巫上天下地都要途经此山,统治人间的帝王采集仙药都要来到此地。”像这样既贴切生动、让人耳目一新的阐释,书中俯拾即是。 三、艺术烛照,灵气充盈:文艺学的研究视角    宋玉辞赋是中华民族古老的文学经典,与屈赋一起构成的楚骚文学是中国美文学的最早源头。研究宋玉,除了研究其生平事迹、作品真伪、文化渊源外,毫无疑问,还必须重视对其辞赋进行艺术审美研究。作者在此书的“结语”中说得好:“我们只有从美学、艺术学、主题学、形象学、文类学、女性主义批评等各种理论中吸收营养,从各种角度来分析宋玉作品,挖掘出宋玉辞赋独特的审美价值,将古老的文学篇章阐释得鲜活生动、灵气充盈,宋玉作品才能成为当代中国人愿意也乐意接受的精神食粮。”作者正是以其敏锐的艺术感悟、深厚的理论修养和出色的语言表述把宋玉的文采风流演绎得淋漓尽致。     如论《高唐赋》对巫山、巫峡风景的描绘,书中写道:

     作者赋予巫山云雨以绮丽的诗意和优美的传说,说那变幻的云霞,那交加的风雨,就是高唐神女的化身, 美丽的巫山有了神奇仙女的附丽,于是就有了飞动的灵魂和鲜活的故事。因此,当作者写到巫山云蒸霞蔚、 翻云覆雨、神妙莫测、气象万千的神奇景观时,一下子就把读者引入到一个迷离神秘的境界中,使人心驰 神往。难怪李商隐《有感》诗云:“一自高唐赋成后,楚天云雨尽堪疑”。赋的主体部分作者又用经天纬 地的如椽巨笔,描写了巫山那遮天蔽日的重岩叠嶂,鬼斧神工的飞岩走石,漫山遍野的佳木芳卉,蔚为大 观的珍禽异兽,巫峡那壁立千仞的悬崖峭壁,险象环生的湍流巨涡,震天撼地的惊涛骇浪,神出鬼没的鼋 鼍鱣鲔,以及众多方士举行的庄严隆重的祭神仪式和君王带头参与的声势浩大的狩猎活动。整篇赋描写巫 山、巫峡的风景,镂金错彩,铺张扬厉,腾蛟起凤,笔酣墨畅。加之作者又特别注意写景的张弛互济、疏 密相生、动静结合、虚实搭配,因此将巫山、巫峡的风光写得波谲云诡、多彩多姿。像渲染巫山的崇高险 峻和巫峡的水深流急,繁弦急管,笔挟风雷,何其惊心动魄!而描写巫山的禽兽草木和巫峡的龟鳖虫鱼, 则又轻快活泼,明丽清新,令人惬意爽心。                                                     作者用如此的生花妙笔一下子将我们引领到《高唐赋》那氤氲叆叇、迷离恍惚的神奇艺术境界里,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那艺术的精妙。这种解读本身就是文学的、艺术的、审美的,因而也是耐人寻味的。     我们读此书,到处都可感受到这样烛照宋玉辞赋艺术精魂、追寻宋玉辞赋文化底蕴的灵心慧解。例如,运用医学上的“季节性情绪低落症”来解释宋玉开创的“伤春”、“悲秋”主题,从形象学的角度来分析宋玉对女性的理想化与妖魔化描写,从文类学的角度来梳理宋玉《大言赋》与《小言赋》的艺术源流,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宋玉辞赋中描写的性梦与艳情,从而论证了:从辞赋学的角度看,宋玉不仅是赋祖、赋圣,而且还开创了中国古典文学中伤春与悲秋的感伤主义传统,不仅是中国古代艳情文学的开创者,而且是中国山水文学的开山祖师,从而消解了二十世纪以来对宋玉的话语侵害与符号暴力,奠定了宋玉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这些论述都既是视角新颖、方法独特的艺术阐发,也是灵气充盈、妙趣横生的审美感悟,提升了学术研究的品格。     此外,还值得一提的是,作者集十年之功,编撰了《宋玉研究论著索引》,收录了1900年至2004年6月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以及日本、美国、英国、法国、苏联等国家和地区的宋玉研究论著27部,论文615篇,这是目前海内外最完备的宋玉研究论著索引。索引的编撰对于我们准确把握宋玉研究的历史脉络,开拓宋玉研究的视野,提升宋玉研究的水准,必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作者系文学博士,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文字版|手机版|小黑屋|襄阳城

GMT+8, 2025-10-6 03:22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