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img src="http://xfrb.hj.cn/20100315/RB031504_4.jpg"></p>
<p>15万亩优质油菜种植基地</p>
<p><img src="http://xfrb.hj.cn/20100315/RB031504_6.jpg"></p>
<p>老河口市委书记,市长王世荣﹙右二﹚在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奥星粮油公司调研。</p>
<p><img src="http://xfrb.hj.cn/20100315/RB031504_11.jpg"></p>
<p>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仙仙果品公司水果罐头生产线</p>
<p><img src="http://xfrb.hj.cn/20100315/RB031504_3.jpg"></p>
<p>湖北香园食品有限公司外景</p>
<p><img src="http://xfrb.hj.cn/20100315/RB031504_8.jpg"></p>
<p>老河口特产优质砂梨</p>
<p><img src="http://xfrb.hj.cn/20100315/RB031504_12.jpg"></p>
<p>老河口特产大仙桃</p>
<p><img src="http://xfrb.hj.cn/20100315/RB031504_9.jpg"></p>
<p>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梨花湖食品公司生产包装车间</p>
<p><img src="http://xfrb.hj.cn/20100315/RB031504_10.jpg"></p>
<p>老河口华松科技有限公司外景</p>
<p><img src="http://xfrb.hj.cn/20100315/RB031504_5.jpg"></p>
<p>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规划</p>
<p><img src="http://xfrb.hj.cn/20100315/RB031504_7.jpg"></p>
<p>湖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李楼镇方营村一角</p>
<p> 农业产业化助推“绿色崛起”</p>
<p> 近年来,老河口市紧紧围绕农业产业化发展,深入挖掘农业优势,全力建设百亿元农产品加工园区,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条,加速向现代农业转身,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目前,参与产业化经营活动的农户占全市农业总户数80%以上,走上了一条富有鄂西北岗地特色的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p>
<p> 八大板块凸显特色</p>
<p> 老河口的农业产业化始于1997年。这一年起,老河口及时调整农业发展战略,优化区域种植布局,着力打造优质小麦、油菜、砂梨、蔬菜、畜牧、水产、花椒、红薯等八大产业板块基地。</p>
<p> 小麦产业:老河口优质小麦基地建设规模达40万亩,总产7.2万吨。特别是小麦的精深加工和二次、三次加工,促进了粮食加工业的整体升级,加粗延伸了小麦产业链条。</p>
<p> 油菜产业:全市在奥星粮油、回天油脂等加工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得到迅速发展。油菜种植面积扩大到2009年的15万亩。以奥星粮油等龙头企业为主导的菜子加工业,带动老河口、襄樊乃至湖北的油菜产业发展。</p>
<p> 水果产业:优势特色产业梨、桃等水果基地面积达15万亩,年产量达18万吨,是全国优质砂梨生产重点县市之一。2009年,仙仙果品华晟食品分公司和湖北香园食品公司建成投产,解决了全市水果深加工问题。</p>
<p> 蔬菜产业:按照“市场+公司+基地+农户+服务”的发展战略,形成辣椒、莲藕等五大蔬菜基地。特别是以华松科技为龙头的干辣椒加工企业,进一步加粗延长了蔬菜产业的链条。</p>
<p> 花椒产业:全市花椒种植基地面积已发展到10万亩。以奥星为龙头的一批加工企业,将花椒籽加工为花椒油,加速了花椒产业的提档升级。</p>
<p> 红薯产业:金薯食品等一批加工企业坚持“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建立红薯基地面积6万亩,实现了农企双赢。</p>
<p> 经过10多年努力,老河口8.2万农户已有6万户参与八大板块基地的建设,这八大产业板块搭建了老河口农村产业的基础框架,成为农产品加工业的重要基础。</p>
<p> 龙头企业搅活市场</p>
<p> 老河口的农业产业化,经历了一个由不自觉到自觉的历程。早在上世纪80年代,该市就建起许多种养基地,只是到了农产品出现积压时,才想到办龙头企业。而等企业办起后,有的则错过了市场机遇。“先办龙头企业,再建基地”。一个“倒着来”的思路,在老河口的决策层中形成。</p>
<p> 2006年,湖北奥星粮油公司落户老河口。目前,奥星粮油具有年处理油料20万吨、精炼一级油10万吨、年灌装小包装油200万箱的加工能力,2009年实现产值25亿元。引进奥星粮油,成为破解农民“增产不增收”这一市场怪圈的突破口,也成为老河口农业发展的拐点。</p>
<p> 奥星粮油的落户,直接带动了老河口乃至周边地区油料产业的发展。全市10万亩“双低”油菜全部列入奥星粮油原料供应基地。油菜子“难卖”的情况没再出现。相反,老河口油菜子价格每公斤比周边地区高出 0.4元。仅此一项,农民从中受益超过200万元。</p>
<p> 继湖北奥星之后,梨花湖食品、回天油脂等省级龙头企业相继落户、扩张。截至目前,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92家,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7家,网罗农产品基地122万亩,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80%。</p>
<p> 老河口决策者从奥星公司得出结论,将老河口农业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必须靠工业来牵引,靠龙头企业来“催化”。</p>
<p> 他们一方面“筑巢引凤”,引进国内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另一方面“抱窝孵蛋”,注重扶持本地农产品加工企业,使其成长为带动全市农业发展的大龙头。</p>
<p> 10年以前,华松科技公司还只是一个占地10亩的小化工企业。2006年,老河口市拿出80亩土地扶持其建设新厂。企业投资6000万元,年生产1.5吨辣椒碱、450吨辣椒红色素、210吨辣椒精,年实现产值2.64亿元。</p>
<p> 一大批本土企业的崛起,使老河口市规模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55家。去年,该市农产品加工产业销售收入实现50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的50%。</p>
<p> “保姆式”服务保驾护航</p>
<p>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离不开市场的自身规律,同时也离不开政府的帮扶和支持。</p>
<p> 为引导农业产业化发展,老河口市先后出台了《老河口市2009-2010年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老河口市“十一五”农业产业化发展计划》和《老河口市农产品加工园区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文件,指导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确立了农村八大产业发展的基本框架,并明确一名领导主抓一个产业,确定一个责任部门负责,定期研究解决产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p>
<p> 为营造亲商、护商、引商、富商的发展环境,老河口全力推行“一线工作法”,每个市“四大家”领导联系包保2至3个龙头企业,实行一个领导挂帅,一个专班服务,一套帮扶措施,定期深入龙头企业,现场解决问题。市财政每年还安排1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龙头企业科研开发、招商引资和技术改造等。</p>
<p> 为促进龙头企业发展,老河口市加强了基地建设。根据梨花湖食品、奥星粮油、安瑞淀粉、茂盛面业等企业发展需要,老河口在动员社会发展优质专用小麦的同时,鼓励企业投资新建原料基地,去年已发展优质专用小麦2万亩。今年,全市优质专用小麦面积可增加1万亩;为使养鸡产业形成规模效应,政府实行以奖代补,发展一个养鸡户奖励500元。</p>
<p> 在抓基地建设打基础的同时,老河口市依靠科技创新、技术改造、招商引资等,促进龙头企业上档次、上规模,增强辐射功能。</p>
<p> 民营企业回天油脂公司产品科技含量低。去年他们开发出从大豆、油菜子中提取生物柴油的项目,市政府对其固定资产、技改贷款投入实行贴息,仅去年,公司引进先进设备的资金就达1000多万元。公司新上项目投产后,市里规定所得税市级留成部分先征后返。</p>
<p> 政府的“保姆式”服务,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如今,老河口的骨干龙头企业已经涌现出4个省级著名商标,3个新产品填补国内市场空白,一批深加工项目处于国内领先地位。</p>
<p> 传统农业迈向现代农业</p>
<p> 借助优势农业资源,老河口的龙头企业逐步壮大。而凭借无形的市场之手,龙头企业正在推动老河口传统农业升级转型,向规模化、标准化的现代农业迈进。</p>
<p> 仙仙果品华晟食品分公司在全市建有8000多亩的原料种植基地。农民按照公司要求种植梨、桃、山药、蘑菇、蔬菜等,公司按合同价进行收购。去年,华晟公司又在洪山嘴建设5000亩果蔬原料示范种植基地。农户每种植一亩芦笋公司补贴200元,每公斤按最低保护价5元收购,低于市场价按市场价格收购。在这里,10多个高产优质果蔬新品进园试种,育苗、施肥、采收……都有一套规范的操作程序。</p>
<p> 兔业养殖屠宰加工龙头企业煜婷公司的进驻,加速了肉兔由小规模散养向大规模标准化养殖的过渡。近两年,该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从种兔供应、技术指导、饲料供应到商品兔回收提供“一条龙”服务,发展标准化养兔场50多个。</p>
<p> 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加速了产品提档升级。如今,“奥星”牌菜子油成为“湖北优质菜子油”,“汉水”牌砂梨、“回天”牌食用油、“梨花湖”牌面条、“仙仙”牌水果罐头、“民发”牌粉条和“竹林桥”牌系列香米等 7个产品,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标志产品认证。</p>
<p> </p>
<p> 新农村建设的“老河口模式”</p>
<p> 老河口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切实做到“四个不”:不搞大拆大建、不搞强迫命令、不增加村组债务、不增加农民负担,采取向上争取一点、财政奖励一点、部门帮扶一点、乡镇拿出一点、农民自筹一点“五个一点”的办法,多渠道筹集并落实了农村环境整治专项资金,从抓清洁家庭、清洁庭院、清洁村庄、绿化家园入手,通过集中整治村容村貌这一突破口,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文明养成教育,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p>
<p> ——环境整治让农村面貌焕然一新。老河口市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高度,制订了农村环境整治的战略目标,以百镇千村示范工程建设为契机,以百里生态文明走廊创建为载体,开展了一次声势浩大的环境整治攻坚战。全市生态文明走廊建设里程达到179公里,13个集镇、98个村庄,3万多农户从中受益。老河口市以村庄和集镇环境整治为重点,大力实施“五清五化”工程,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初步形成了整洁、自然、生态、和谐的农村环境。</p>
<p> ——设施建设让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观。老河口市实施“村村通”工程,修建通村公路790公里,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全市农村村村通;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1万多口,使农民用上清洁能源;实施安全饮水工程,使 7.6万多农民用上安全水;实施供排水工程,把城市自来水管网向城郊农村延伸,使城郊7个村1.5万农民用上自来水。</p>
<p> ——庭院经济让农民增收。老河口市充分利用农户房前屋后闲置土地,引导农民大力发展小菜园、小果园等经济高效作物和养猪、养兔、养禽等养殖业,实现了环境整治与农民增收双赢。</p>
<p> 老河口市探索并推行的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做法,引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湖北省的高度重视,2008年7月中旬专门在这里召开了经验交流会。与会者认为老河口的实践与经验,对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因地制宜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的示范作用。</p>
<p> 策划:刘桥梁 甘霖 组稿:崔瑞波 李无垠 刘兵 张鹏 程彦合 摄影:李海林 鄢宏年</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