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1年底,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襄阳县,设立襄樊市襄阳区。襄阳县建县于西汉初年,以县治位于襄水之阳而得名。襄阳区辖张湾、龙王、石桥、黄集、伙牌、古驿、朱集、程河、双沟、张家集、黄龙、峪山、东津13个镇, 438个村委会、12个居委会。 | 襄阳区位于襄樊市区东、北部,东临枣阳,东南与宜城交界,西北接老河口,南与襄樊市襄城区隔汉水相望,北与河南省邓州、新野、唐河接壤。区人民政府驻张湾镇。北部是秦岭和伏牛山支尾的交接地带,为波形黄土岗地,坡度多为10度左右,高差10至30米,属有名的“鄂北岗地”的一部分;中部为汉水、唐河、清河、滚河诸河流冲积平原;南部是大洪山和荆山余脉延伸的低山丘陵。气候优兼南北,四季分明,降水适中,雨热同季。历年平均气温,襄北15.3℃,襄南15.8℃;极端最低气温,襄北零下17.7℃,襄南零下14.8℃;极端最高气温,襄北41℃,襄南42.5℃;历年各月平均相对湿度,襄北74%,襄南76%。年平均无霜期,襄北237天,襄南245天。
襄阳区自然资源丰富。土地总面积2306平方公里,2005年末耕地总资源89000公顷,其中常用耕地88100公顷。已探明矿产有膨润土、黄卵砂、卵石、砖瓦用粘土、矿泉水等。其中膨润土主要分布于峪山镇附近,以沉积型为主,主要矿物成份为蒙脱石,胶质价43.5—54.5%,润压强度0.626—0.860千克/厘米,耐火度1190—1580℃,地质储量105万吨。境内有大小河流60条,总长1098.1公里,其中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14条,水资源总量492.7亿立方米;重要河流有汉江(境内长22.2公里,流域面积55平方公里)、唐白河(境内长48.6公里,流域面积618.7平方公里)、滚河(境内长42公里,流域面积570.5平方公里)、清河(境内长39公里,流域面积829.1平方公里)、淳河(境内长55公里,流域面积212.4平方公里)等,平均年径流量496亿立方米;境内有大中小型水库160座,其中大型水库2座(西排子河水库总库容2.26亿立方米,红水河水库总库容1.13亿立方米),中型水库7座,小(一)型水库29座,小(二)型水库122座;地下水资源37.8亿立方米。有生物资源1277种,其中植物942种,动物335种。
襄阳区历史悠久,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名人辈出。东汉时期就有著名隐士、诸葛亮之师庞德公,与诸葛亮齐名、人称“风雏”的庞统,著名将领习珍、习祯、蔡瑁、杨仪、廖化、张悌等。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朝阳城遗址、楚王城遗址、鹿门寺、水星台、“湖广北界”碑)、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祖师爷像、凤凰咀遗址)。红二十六师师部旧址位于黄龙镇境内,襄阳县苏维埃政府旧址位于峪山镇姚岗村。重要旅游景点国家森林公园鹿门寺风景区位于襄阳城东南15公里,原名苏岭山,东汉建武中,习郁立神祠于山北麓,刻二石鹿夹神道口,因而人称神祠为鹿门寺,苏岭山随之名为鹿门山。 2006年基本情况:
全区辖13个镇、438个村委会、12个居委会。年末有住户30.24户,总人口99.99万人,其中男性人口51.27万人,女性人口48.72万人。人口出生率10.24‰,死亡率 1.7‰。地区生产总值110.18亿元,比上年增长9.9%;其中第一产业27.91亿元,增长7%;第二产业45.43亿元,增长6.6%;第三产业36.83亿元,增长14.7%。
全区农业总产值26.41亿元,比上年增加2.85亿元,增长12.1%。按照“调优粮油,扩大粮食和果菜”的调整思路,农业结构向高产、优质、高效的方向发展。一是品种优质化。通过实施“种子工程”、“五优工程”建设,共建立优质品种种子基地30万亩,推广优良品种50多个,小麦、水稻优质率分别达到98%、98%,油菜连续多年保持100%双低化;二是区域特色化。形成了襄东种草养畜、夹河套柳编、沿国道及城郊的蔬菜、襄北岗地的林果、沿“两库两渠”的优质粮油等颇具特色的规模化、区域化生产格局。粮食生产实现“三增”:全区夏粮种植面积198万亩,比上年增长5.3%;亩平单产489.9公斤,增长9.1%;总产97万吨,增长14.92%。其中,小麦面积110万亩,增长7.8%;单产365.1公斤,增长1.1%,总产39.55万吨,增长8.7%。全年申报无公害绿色食品标志13个,累计认证量65000吨;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19个,绿色食品生产面积达到70.05万亩。大头菜和柳编获省级名牌产品;林业生产按照“谁造林谁所有、谁投资谁得利、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利用拍卖、租赁、股份合作、承包经营等方式,以“退耕还林”、“日贷造林”、“长江防护林”等重点工程为依托,完成基地造林4.5万亩,封山育林1.5万亩,长江防护林8000亩,社会造林10060亩,中幼林抚育9万亩;以开展“万树村”活动为契机,完成四旁植树300万株,育苗1800亩、育苗500万株。森林覆盖率率提高1.5个百分点。水利设施建设争取资金1.5亿元,完成了西排子河、马张河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和唐白河整治工程、各类农建煞尾工程和新建工程300余处,土石方290万方,新增蓄、引、提水能力10万方,改善和恢复灌溉面积8万亩。储备防汛麻袋6.5万条、纺织袋38万条、铁丝13吨、桩木315立方米、块石2400立方米、砂石料3000立方米,机械、救生船55艘。投资120多万元,解决了26100多人的人饮工程。农机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区农机总动力80万千瓦,增长6.6%。完成机械插秧25120亩、机械收获110万亩,创历史新高。新增农业机械近4000台,新增大中型农业机械500多台套,发农机购置补贴资金81万元,培育农机大户100户、农机科技示范户350户。畜牧生产稳中有升。全区初步形成了沿汉十线为主包含整个襄北范围在内的优质三元猪示范区,以襄东为主的牛羊养殖示范区,以城郊以及汉江、唐白河、滚河沿岸的家禽养殖区三大养殖板块。围绕三大板块,建成标准化养殖小区20个,规模养殖基地33处,万头以上养猪场5个,千头以上养猪场35个,百头以上养猪场500个;20头以上养牛大户76户,50只以上养羊户480户,万只以上养禽大户250个。基本上形成了以正大生态农业示范村为龙头,以养殖大户为依托,以中介组织为纽带,网络12万农户的畜牧业产业链。全年猪、牛、羊、禽出栏分别为104.3万头、13.9万头、28.9万只、2558万只,比上年分别增长2%、1%、2%、2%。禽蛋总产量4.8万吨,增长9%,肉类总产13.2万吨,增长7%。畜牧业总产值21亿元,占农业总产值42%。《农村沼气建设国债项目》获国家农业部、发改委批准。总投资574.5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20万元,地方配套24万元,农户自筹430.5万元。项目建设规模为1500户。截至12月底,5个项目村已新建沼气池1220口。全区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达到140个,其中龙头企业41个(国家级龙头企业1个、省级龙头企业3个、市级龙头企业10个、区级以下龙头企业27个)。龙头企业资产总额达到8.4亿元,带动基地80万亩,带动农户24万户,农户从产业化经营中户平增收500元。劳动力培训转移积极推进。至年底,全区外出打工人员达到16万人,劳务收入达到15亿元,2006年,培训农村劳动力15000人,其中通过“蓝色证书”培训农村劳力2000人,通过“阳光工程”培训农村劳动力2720人,通过其他方式培训农村劳动力10280人。经过培训而转移农村劳动力15000人。累计化解村组债务3.8亿元,占村组债务的45%。新农村建设全面启动,13个试点村总体规划全面完成。累计投入资金8800多万元,新建通村公路500公里,解决3.5万多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建设完善村级活动阵地238个,整建农村卫生室430个。
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年初的39家增至57家。完成产值36.18亿元,增长29.3%;实现销售收入37.56亿元,增长34.97%;利税总额25409万元,增长38.94%。实现利润1.21亿元,同比增长51.89%;实现税金1.33亿元,同比增长28.87%。工业企业增加值9.51亿元,增长33.01 %;工业用电量38692万千瓦时,增长38%。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31.85,比上年增加8.12个百分点;资产贡献率13.62%,增长8.18%;资本保值增值率103.1%,增长0.59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64.2%,比上年下降6.14%;流动资金周转率2.74次,比上年下降0.36%;成本费用利润率3.42%,增长8.92%;全员劳动生产率47134元/人,增长24.53%;产品销售率99.54%,增长0.16%。亏损企业亏损额900万元,比上年下降67.86%。机电汽配产业已形成年产车桥10万套、轴承300万件、齿轮10万件、冲压件1000万件、变速箱10万台、汽车改装8000辆的生产能力,仅规模以上机电汽配企业完成产值5.8亿元,实现利税7066万元。纺织服装进一步提档升级,纺锭达到15万锭,织机1800台,平缝机5000台,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8.44亿元,实现利税9784万元,农副产品加工业重点围绕扶持万宝、正大、希望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14.1亿元,实现利税19586万元。三大工业支柱共实现利税3.64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企业利税总额的90%。2006年产值过亿元企业累计实现产值26.39万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61812万元的 72.93%,增长20.65%。浪潮”调味品和“万宝”粮油争创省级名牌产品,襄阳“正大”争创国家级名牌产品。“藤草王”柳编、“孔明”大头菜、“丰年”双孢菇、“万宝”粮油、“三珍”麻油等一批重点农副产品加大了了宣传和培植力度。57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民营企业已发展到50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87.72%。
全区社会销售品零售总额27.7亿元,比上年增长14%。物价指数101.6%,比上年上升1.6个百分点。外贸出口创汇303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53%。香港招商会上香港新天地(湖北集团)出资500万美元股权收购安达公司、韩国月星药业有限公司出资300万美元与进出口公司合资的中药材加工项目、香港本邦照明公司出资200万美元整体收购襄阳华强照明电器有限公司项目、韩国亿定多针织有限公司与襄阳一平纺织有限公司合资100万美元组建襄樊普洋无纺布制品有限公司四个项目成功签约,协议利用外资1050万美元。新批浦洋无纺布项目、襄樊皇田农副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和香港新天地股权收购安达公司项目外资项目3个。新批外商(含港澳台)投资项目3个,全年实际利用外资2130万美元。全区共引进项目233个,其中投资过亿元的项目19个,实际投入资金15.2亿元。新发展内资企业228户,新发展个体工商户3178户。其中为再就业下岗职工免费办发营业执照789户;引导企业和自然人申报注册商标10件,其中涉农商标4件;办理户外广告登记113件,同比增长10%;办理动产抵押登记3件,为企业筹集生产资金1650万元。引导企业、个体工商户吸纳下岗失业人员3300余名,帮扶1300余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减免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及注册登记费34万余元,共发展注册商标10件,其中涉农商标4件。目前,我区共有注册商标60件,其中湖北省著名商标1件,襄樊市知名商标5件。共发展注册商标10件,其中涉农商标4件。目前,我区共有注册商标60件,其中湖北省著名商标1件,襄樊市知名商标5件,出动执法人员863人(次),检查相关经营户2089户,查处无照经营19户,捣毁制假窝点3个,查获假冒伪劣酒类6082瓶,粮食制品23500公斤,价值7.34万元,罚没款5.96万元。13个乡镇全部建立消费维权监督站,在437个行政村聘请消费维权监督员458名。今年,共受理各类申诉、举报案件404件,调处402件,调处率在100%,调处成功率99%。
全区财政总收入35908万元,比上年增长16.8%。其中,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14401万元,比上年增长14%;支出42013万元,增长2.7%。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68269万元,比上年增长25.34%,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72213万元,增长26.7%,各项贷款427344万元,增长23.5%。
全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开工项目193个,完工项目187个,累计实现投资14321.1万元。国省、道建设开工项目4个,修建里程38.693公里。其中,316国道大修工程16.352公里,襄钟路工程(一、二标)16.341公里,魏樊路改善工程3公里,新樊路改善工程3公里。县乡道建设完成续建国债项目7个,46.887公里。全区13个乡镇171个村建设通村公路竣工533.7公里,比上年增长51%。农村公路建设里程进度名列全市前茅。农村公路普查圆满完成,全区共采集有效里程3250.928KM。其中:国道61.968KM,省道80.291KM,县道223.36KM,乡道1280.359KM,村道1582.187KM,专用道22.863KM。公路养护完成干支好路率82.52%,干支养护综合值76.34,干线好路率98.63%,干线养护综合值87.7。全区新开通农村客运班线15条,投放中小型客运车辆40多台,全区有近百个村庄班车开到家门口。初步形成以城区为中心,乡镇为节点,连接城镇辐射乡村的农村客运网络。全区拥有公路3451.617公里(不含高速公路);水路通航里程207公里。通车里程中,高速公路3条92.205公里,其中:襄十33.86公里,孝襄35.53公里,魏樊22.815公里;列养公路17条362.881公里,即国道2条63.763公里(207国道27.561公里,316国道36.202公里),省道2条82.297公里(新樊路32.98公里,襄钟路49.317公里),县道15条221.656公里;乡道1366.112公里;专用公路48.047公里;村道1669.742公里。2006年底,全区共有公路货运站场2个(鄂西北客货运中心,襄阳区汽车货运站),客运站场35个,其中:二级站2个,三级站2个,四级站15个,停车场点16个;拥有水路港站码头10个,其中:港口6个,码头4个;拥有营运船舶151艘,12747吨载重吨,7846总吨,3527.07千瓦;拥有营运车辆4687台,其中营运货车4396台22800吨,营运客车291辆6753座。其中大型客车74台2637座;中型客车145台3086座;大型货车2255台17994吨;中型货车484台1390.2吨;重型货车907台11225.8吨;专用载货汽车110台986.3吨;全区拥有营运拖拉机5703台4987.75吨;出租客车212辆1248座位。开通客运班线84条,其中跨省18条,跨地、市7条,跨县52条,区内短途线路7条,客运班车通达11个省市和区内所有乡镇。港口起运量累计完成52.1万吨,上年增长18.4%。周转量累计完成1945万吨公里,增长19.9%。水运货运量累计完成128.5万吨。增长0.4%。周转量累计完成21700万吨公里。公路行业客运量累计完成831万人,增长4.92%。客运周转量29830万人公里,增长6.2%。货运量801万吨,增长2.96%。货运周转量27181万吨公里,增长3%。公路专业客运量550万人,增长14%。客运周转量20500万人,增长9%。货运量23.6万吨,与上年持平。货运周转1115万吨。电信业务总量10921万元,比上年增长25.24%;固定电话用户80433户,比上年减少50.89%,其中小灵通20756部,增长6.35%;宽带用户11190户,比上年增长43.46%。移动电话年末223269户,比上年增长32.8%。邮政业务总量4426万元,比上年增长12.94%;报刊流转额279万元,比上年减少9.12%;报纸期发数1.38万份,增长25.45%;邮政储蓄期末总额16.15亿元,比上年增长15.44%。 全社会实际投资总额21.98亿元,比上年增长35%,其中城镇50万元以上投资完成15.8亿元,增长50%;房地产投资完成1.5亿元,比上年下降31.5%;农村私人投资完成4亿元,比上年增长125.6%;农村集体投资完成1.5亿元,比上年增长7.8%。在各项投资中,政府投资完成额占总投资的12%,民营投资占66%,引进外企投资及银行贷款等占22%。
全年共申报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有24项,已批立项的19项,争取无偿资金200多万元。襄阳区被科技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试点区”和“农村信息化技术集成与示范试点区”,被科技厅批准为“湖北省农业科技110试点区”。向国家和省申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计划项目6项。已有4个项目被批准立项。其中:“超细晶粒硬质合金一次成型微孔拉丝模”等两个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110万元无偿资金支持。立项的项目和资金数排襄樊各县市区之首;省技术创新示范区重点项目两个,获得35万元无偿资金支持,居襄樊各县市区前茅。专利申报已完成60项,。其中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50项、外观设计专利9项。申报并通过了63万亩的水稻和2.1万亩的马玲薯无公害产地认定,4.5万亩水稻和1万亩玉米的绿色食品产地认定,11个绿色食品标志和2个无公害标志认证。
中小学布局进一步调整,原有370多所农村小学撤并为263所。全区共有11461名学生享受“两免一补”优惠政策,共免书费159.5万元,杂费257万元。全区初中入学率达到97.64%,15周岁少年完成率99.54%,辍学率控制在3%以内。小学入学率100%,巩固率99.8%;盲聋哑三类适龄残疾少儿入学率90.72%,小学巩固率99.99%;初中巩固率97.56%,升入高中就读的比例75%。远程教育走在全省前列。继实现校校通工程后,又向“班班通”、“室室通”迈进。区三中、区职高、区卫校合并组成了区职教中心,并以区职高为龙头,形成一校三区,年招生规模3000人左右。在办学模式上实行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相结合,集职高、普高、技工、农民工培训四位一体,年培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000人左右。函授教育、自学考试科目和结业人数继续增长,成人函授教育共招收本、专科生207人,自学考试报考人数1021人,报考科次1612人次。全年共有352名本专科生函授毕业,232人自考毕业。素质教育进一步加强,全区初中生思想品德操行评定合格率100%,文化学科考试合格率98.79%,体育达标合格率99.25%,综合考核毕业率99.48%。小学生思想品德操行评定合格率100%,文化学科考试合格率99.73%,体育达标合格率99.62%,综合考核合格率100%。2006年5884人参加高考,过省线省线率92.3%。其中过重点大学本科线549人,过二类本科线1399人,过三类本科线1192人。有3名学生分别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录取。初级中学35所、在校学生47939名、在任教师3400人,小学336所、在校学生59286名,在任教师 4793人。高中6 所,在校学生16948名,在任教师209人。全区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100%、95%、85%,高一层次学历比例分别达到50.5%、28.7%、5%。全区勤工俭学实现总产值11884万元,纯收入2134万元,补助教育经费12121万元,纯收入2176万元,补助教育经费1761万元,比上年增长2%。中小学校种植蔬菜面积985亩,养猪3680头,50%以上的农村学校能实现一年四季蔬菜自给。13个镇已经创建省级示范成校10所,市级示范成校3所,省级示范基地3处。全年办班20期,培训农民1000多人次。 全区有广播站(电台)14个,有线电视台1个,无线电视台1个,广播覆盖率98%,电视覆盖率95%。文化馆(站)14个,专业演唱歌舞团体1个、44人,公共图书馆图书总藏量1.01万册,比上年增长3%。按照政府重视、部门引导,整合民间文化组织,培训文艺人才;财政扶持、政府埋单与市场相结合;建立长效机制,强化组织保障等方法运作,“乡村夜话”活动在推向全国。全区组建文化团队78个,网络演职人员和文艺骨干1700多人,全年合同内演出400余场,合同外市场演出数千场。大型现代豫剧《山野秀才》被确定为“湖北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剧目”后,又获楚天文化剧目奖。在省第十届少儿书法美术大赛中,获2个银奖、11个铜奖的好成绩。收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100多项,开发、挖掘的40多项。其中《襄阳火炮》、《司老爷查街》、《什样锦》三个项目,同时被确定为襄樊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东津镇陈坡一座战国时期大中型墓葬发掘出土青铜器、兵器、车马器和玉器近300件(套)。3件平底束腰升鼎是襄樊市首次发现。该墓出土的器物种类之多、艺术形制之特殊、物体规格之高、出土文物之丰富在襄樊市尚属首次。集中开展“扫黄”“打非”行动6次,“零点行动”8次,其它各类行动80次,出动检查用车200辆次,检查游戏室300余家次,收缴各类赌博机设备80台(套),查处违规经营网吧60家次,暂扣电脑主机等设备60台(套),责令停业整顿2家,收缴盗版、淫秽音像制品及DVD压缩光碟300余盘(盒)。
全区乡镇以上卫生机构 24个,病床1099张。其中区直医疗机构4个,病床515张;乡镇卫生院20家,病床584张。职工总数2436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 2023人,其中区直单位925人,乡镇1098人。经医疗卫生部门批准执业医师 642人。乡镇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年门诊 586158人(次),实现医疗业务收入6790万元,与去年同比增长14.4%;门急诊58.03万人次,同比增长7%。新增大中型医疗设备66台件,新增固定资产1700万元。公共卫生建设得到加强,项目兴医成效显著。新型合作医疗国家投入2184.3万元,520万元国债乡镇卫生院建设项目竣工投入使用,60万元全球基金疟疾防治项目启动,初保基金妇女病普查普治项目申报成功;10月,省政府正式批准襄阳区为全省4个市设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之一,襄阳区发放宣传资料20多万份,签定协议148202户,征收基金624.09万元,全区参合率达到87%。艾滋病联合国基金项目通过验收。全区娱乐场所100%均张贴有宣传画,95%均摆放有宣传资料,服务人员艾滋病性病知识知晓率达90%以上,从业人员安全套使用率达100%以上,同伴教育覆盖率达98%以上,从业人员艾滋病性病体检率达80%以上;外展工作覆盖率达100%。累计培训干部和管理人员达4000余人次,自印发放宣传折页5万余份,接受健康咨询15000余人次。10月26-31日,联合国人口基金官员在国家及省防治艾滋病官员和专家陪同下,对襄阳区“中国-联合国人口基金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简称UNFPA项目)进行了终期评估验收。联合国专家对该项目成果予以肯定评价,称赞襄阳防治模式为全国防治工作提供了经验。计划免疫冷链按月运转,五苗接种率97%;新发现的616例结核病人都得到免费正规治疗和随访。查处违法行医案件13件,取缔无证行医诊所22家,纠正出租承包科室行为一起、资质与岗位不符现象一起。食品卫生强化监督检测共抽查9个品种733份样品,查封不合格卫生食品1200公斤,现场销毁变质食品560公斤,查处违法食品案件128起,责令改正和警告102户,审发卫生许可证1045户,为2131名从业人员发放了健康证。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12.15元,增长10.5%。人均消费支出5668元,增长8.8%。农民人均纯收入4065元,比上年增长8.75%;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6平方米、农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0.31平方米。城镇新增就业4675人,失业人员再就业322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达到10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