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1056|回复: 0

宜城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23 07: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宜城历史悠久。夏为巳阝国。周时为罗、鄀鄢地,春秋时并于楚,为巳阝、鄀、鄢3邑。秦时为鄢、巳阝、鄀3县,隶属南郡。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改鄢县为宜城县。后变更分合,至唐天宝七年(748年)又改名宜城县,宋、元、清名因之。1945年为纪念抗日将领张自忠殉国,更名自忠县。1947年12月以后,汉水以东地区隶属中共襄枣宜县。1948年7月后,汉水以西地区隶属中共荆钟宜县。1949年1月,宜城全境解放,5月中共湖北省委撤销襄枣宜县、荆钟宜县,恢复宜城县建制。1994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宜城县,设立宜城市(县级)。除汉族外,有回、满、壮、苗、黎、瑶、藏、蒙古、土家、锡伯、维吾尔等少数民族,人口0.12万人,分布在全市各镇(办事处),主要集中在流水镇和板桥店镇。
    宜城市位于襄樊市东南部,地跨东经111°57′——112°45′、北纬31°26′——31°54′。东与随州、枣阳市相邻,南与钟祥、荆门市毗连,西与南漳县接壤,北与襄樊交界,距襄樊市区 37公里。东西长76公里,南北宽53公里,总面积2115平方公里。
   宜城版图呈“蝴蝶状”,地形分为三种类型:东部和西南部为低山丘陵,海拔在150米以上,面积为431.1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0.4%;中部和西北部为岗地,海拔在50至150米之间,面积为1622.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6.8%;汉水两岸为冲积平原,海拔在50米以下,面积为5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8%。郑集八角庙村河滩处海拔44米,是境内地面最低点;东部属大洪山余脉,板桥店红山大坡和流水洪山大坡海拔均为555米,为境内最高峰。
   宜城生物种类较多,生物资源种类共有1190种,其中:植物910种、动物280余种。农作物品种313个,其中粮食品种257个,其中水稻141个、小麦62个、大麦9个、豌豆8个、黄豆12个、其它秋杂粮25个;棉花品种13个,油料品种28个,绿肥6个。野生植物主要有:化香、水竹、斑竹、桂竹、山楂、檀木、棠梨、盐肤木、六月雪、葛藤、紫藤、野葡萄、金银花、杜鹃、牡丹、桔梗、百合、灵芝、麦冬、兰花、白鸡等。野生动物70余种,属国家二类保护的陆生动物5种:豺、红腹锦鸡、苍鹰、黄喉貂、斑羚,属省级保护的陆生野生动物25种。
   宜城境内,已发现的矿产资源有铅矿、铝土矿、磷矿、矿泉水、耐火粘土、高岭土、铁矾土、膨润土、砖瓦粘土、石灰石、白云石、硅石、方解石、大理石、云母、氧化铁红、煤、镓、铁、石英砂等20余种,已被开发利用的有14种。铜、铅、银多金属矿,储量70多万吨;铝土矿储量800多万吨,是湖北省唯一高铝硅、低铁型矿;硅石储量1500万吨,平均品位达98%,属特级矿;出露于板桥上湾张集的矿泉水,被命名为含偏硅酸、锶、溴、氟、硒的重碳酸硫酸至钙镁型矿泉水,日自然溢出量达2200吨,系1987年国家首批公布的八大优质天然矿泉水之一。
   宜城境内以汉水为主干,汉水以东主要有莺河、落花河、牌坊河、响水沟、南洲河、麻雀河、连江河、黑石沟等支流,汉水以西主要有蛮河、木渠沟、碑河等。流域面积在5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共103条,全长1096.3公里,其中100平方公里以上(一级)9条,50至100平方公里(二级)7条,5至50平方公里(三级)87条。境内汉江河段长59公里,汇纳蛮河、莺河等大小支流十余条,流域面积2113平方公里,水能蕴藏量达12540千瓦,最大洪峰流量达52400立方米/秒;境内蛮河河段长63公里,汇纳大小河流24条,流域面积663.6平方公里,水能蕴藏量4465千瓦,上游建三道河水库、石门水库等;境内莺河河段长59.4公里,汇纳大小河流23条,流域面积403.9平方公里,于上游宜城、枣阳交界处建有大型水库—莺河一库,于马头山东建中型水库—莺河二库,下游建有小(二)型水库7座,水能蕴藏量1776千瓦,已开发520千瓦。  
    宜城年平均无霜期248天,年降水量在800至1000毫米之间,年日照1800至2100小时,年平均气温15℃至16℃,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7%。极端最高气温为1959年8月20日和21日的40℃ ,极端最低气温为1977年1月30日城关-16.7℃。境内曾遭受的自然灾害有水、旱、风、雹、地震等,常见的频次最高且损失最大的是水灾。
    宜城历史悠久,文化厚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曾在此建都 400余年,是楚辞、楚歌产生、发展和传播的主要区域,是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自古人文荟萃,宋玉、王逸、庞蕴、马良、马谡、向朗、向宠等文武贤士皆为宜城人士。爱国将领张自忠上将在宜城长山血战日冠为国捐躯。境内文物古迹众多,楚皇城、宋玉故里、庞蕴洞居、罗家岗车马坑等 67处遗址遍布在市区周围,楚皇城遗址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基本情况:
    全市面积21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9.42千公顷。辖7个镇,1个工业园区、1个发展区,2个街道办事处,有村委会178个、社区居委会36个。年末全市总人口56.4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2.86万人,乡村人口33.59万人,全年出生人口4770人,出生率8.45 ‰;死亡人口3278人,死亡率5.81‰;自然增长率为2.64‰。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42.28亿元,比上年增长1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47亿元,增长5%;第二产业增加值14.92亿元,增长19.6%;在第二产业中,工业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增强,实现增加值13.13亿元,增长19.7%,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1%,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3.4%。第三产业增加值12.89亿元,增长8.6%。全市人均生产总值7490元,比上年增加829元,增长12.4%。三次产业比重为34.2:35.3:30.5,一产业下降1.8个百分点,二产业上升1.8个百分点,三产业与上年持平,三次产业结构更趋合理。
   全市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26.47亿元,比上年增长4%。全市粮食种植面积59.10千公顷,比上年增加3.69千公顷,其中,小麦面积22.39千公顷,增加2.39千公顷;水稻面积29.93千公顷,增加0.39千公顷;棉花面积6.27千公顷,增加0.74千公顷;油料面积26.67千公顷,减少0.43千公顷;蔬菜面积14.89千公顷,增加0.30千公顷。全年粮食总产量48.33万吨,比上年增加2.04万吨,增长4.4%;棉花总产量7233吨,比上年增加990吨,增长15.9 %;油料总产量82523吨,比上年增加243吨,增长0.3%。畜牧渔养殖业全年实现总产值95663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6.14%。全年生猪出栏49.5万头,同比增长2.9%;牛出栏5.01万头,同比增长9.0%;羊出栏4.68万只,同比增长6.7%;家禽出笼704.94万只,同比增长1.9%;禽蛋产量1.61万吨,同比增长3.7%;水产品产量2.49万吨,同比增长4.9%。全年实现林业产值2816万元,比上年增长24.38%,完成造林面积4333公顷。全市农业有效灌溉面积41.52万亩,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50.94万千瓦, 农用拖拉机6.73万台, 农用运输车2926辆,农用化肥使用量(折纯)4.77万吨, 农村用电量5428万千瓦小时。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30.01亿元,比上年增长29.4%,按经济类型分,国有企业产值7.83亿元,增长25.5%,股份制企业产值19.1亿元,增长29.9%,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产值2.18亿元,增长35%,其它经济类型企业产值0.9亿元,增长42.9%。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产值17.37亿元,增长28.4%,重工业产值12.64亿元,增长30.9%。化工、纺织、建材、食品、汽车零部件等五大主导产业完成产值26.57亿元,比上年增长22.5%,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8.5%。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3.13亿元,比上年增长19.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03亿元,增长30.3%。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27.54亿元,比上年增长26.9%,实现利税总额1.64亿元,增长89.8%,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20.3%,比上年提高13.1个百分点。全年生产啤酒157915千升,增长12.7%;棉纱15296吨,增长13.2%;棉布1751万米,增长11.2%;硫酸4.38万吨,增长33.2%;粘胶纤维9273吨,下降2.4%;水泥30.31万吨,增长11%;碳铵2.09万吨,增长8.6%。全年全社会实现建筑业总产值68029万元,比上年增长41.4%。全市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923  万元;实现税金总额149万元。上等级建筑施工企业房屋施工面积53.01万平方米,累计房屋竣工面积35.39万平方米。
    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14亿元,比上年增长38.3%。其中,城镇50万元以上投资8.95  亿元,增长39.6%,房地产开发投资0.99亿元,增长148.1%,农村私人投资1.21亿元,增长6%。在城镇50万元以上投资中,民营经济投资5.27亿元,比上年增长49.8%。一年来,全市共引进各类投资项目184 个,实际到位10.3亿元。冠翔佳铝、天佐饲料、巨星化工等项目陆续投产。投资过亿元的安能热电、古越楼台黄酒、仁和矿业、跳龙门小区等一批重大项目正式签约。
    全市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实现增加值2.18亿元,比上年增长9.5% 。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318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3.4公里,一级公路21.3公里,二级公路188.5公里,三级公路229.8公里。年末实有出租汽车134辆。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44294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0%;完成旅客周转量29547万人公里,增长9.9%。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1230万元,比上年增长15.7%。年末全市拥有固定电话用户52795户,新增1200户;拥有移动电话用户14.44万户,新增3.07万户。电话普及率为34.9部/百人,增长19.1 %。年末计算机互联网用户6310户,新增2940户。
    年末城市建成区面积13.21平方公里,园林绿地面积465.7公顷,其中公共绿地面积193.4公顷,绿化覆盖率达30.4%。全年生活垃圾处理量6.5万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2.3%。供水综合生产能力14.5万吨/日,全年供水总量达29468万吨。全市水资源总量为7.03亿立方米。年末,全市拥有大中小型水库73座,其中大型1座,中型10座,小型62座,总库容45582万立方米。到年底,全市共有4476户居民用上天然气,供气总量达到400万立方米。其中,居民生活用38万立方米,工业用270万立方米,商业及其它用92万立方米。关停三家污染大户,全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达到3500万元,同比增长59.1%。全年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754万吨,达标率89.3%,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784万元,“三废”综合利用产品利润200万元。地区地表水达标率72%,城镇大气环境质量达标率85.5%。万元GDP综合能耗2.42吨,同比下降4.35%。
   全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45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3.37亿元,增长16%;市以下消费品零售额9.08亿元,增长15.1%。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15.69亿元,增长13.7%;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1.65亿元,增长21.7%;其他行业零售额5.11亿元,增长19.7%。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41%,商品零售价格上涨0.75%,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下降0.66%。全市外贸出口总额2658万美元,同比增长46.0%。其中,按出口类别看,粮油食品类832万美元,纺织品类1710万美元,服装类65万美元,化工产品类22万美元,光电产品类26万美元。按单位看,雅新家纺1280万美元、富亿织造245万美元、新丰粮油116万美元、襄樊大山716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6%、101%、53%和下降5%。利用外资502万美元,同比下降12.8%。
   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36297万元,同比增长18.6%。其中各项税收16046万元,增长17.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4956万元,增长5.1%。其中,国税收入1301万元,地税收入6142万元,财政7513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3%、9.7%和0.1%。财政支出47359万元,同比增长13.6%。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6.1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0.3%。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9.56亿元,增长16.8%。各项贷款余额18.7亿元,增长21.6%。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6.96亿元,增长15.5%;中长期贷款余额1.34亿元,增长2.3倍。金融机构个人消费贷款余额4411万元,增长26.5%。全年全市保险公司保费收入4163万元,比上年下降9.9%。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716万元;人身险保费收入3447万元。全年赔款及给付2905万元。其中,财产险赔款支出737万元,人身险赔款支出2168万元。
   全市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7394人,比上年增加121人。其中高级362人,中级3508人,初级3524人。全年安排科技攻关项目31项;全市技术市场合同交易额1232万元,比上年增长44.9%;批准专利81件,比上年增加36件;主要农产品良种推广率达95%。全年科技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720万元,比上年增长7.5%,其中,企业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480万元,比上年增长10.9%。年末全市拥有小学130所,在校学生28675人,专任教师2323人;初中23所,在校学生23806人,专任教师1436人;普通高级中学3所,在校学生10733人,专任教师520人;职业高中1所,在校学生1423人,专任教师35人;幼儿园138所,入园儿童5387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93.4%,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全市高考上省线人数3487人,比上年增加136人,上省线率85.7%。全市拥有群艺馆、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各1个,公共图书馆藏书10.4万册。艺术表演人员43人,艺术表演观众达12万人次。广播站8个,全年播出稿件3400件,广播人口覆盖率99.5%,电视台1个,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9.55%。有线电视入户率5.7%。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274个,其中医院、卫生院35个,妇幼保健院1个,疾病防治中心1个,食品卫生监督管理站(所)1个。卫生机构床位983张,比上年增加207张,卫生技术人员1369人,增加107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512人,增加34人,注册护士405人,增加20人。全年全市运动员在各种体育比赛中,共获得金牌21枚、银牌14枚、铜牌12枚。分别比上年增加15枚、1枚和5枚。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到年底,全市共有各类体育场地 268个。2006年,宜城市成功举办了国际铁人三项赛和承办了省第十二届运动会划船比赛。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15元,增长 28.1%;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030 元,增长8.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970元,比上年增长10.5%;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605元,增长35.3%。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7.9%(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5.2%,分别比上年下降3.1个和3.9个百分点。全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6.35平方米,增长0.8 %;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1.59 平方米,增长4.3%。年末全市从业人员33.76万人,比上年增加 0.17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14.88万人,增加0.37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600人,城镇安置失业人员再就业347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年末全市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50802人,比上年增加3101人。其中,企业单位职工34900人,比上年增加2011人,机关事业单位15902人,增加1090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5038人,增加1929人,其中参保职工20298人,参保退休人员4740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9328人,比上年增加1039人。全市企业、事业、机关单位离退休人员养老保险费达1.06亿元,比上年增长15.9%,全市企业、事业单位参保人员医疗费731万元,比上年增长26.5%。全年全市共发放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1133.7万元,其中城镇931.8万元,农村201.9万元。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1955人,其中农村10514人,城镇11441人。救济农村特困户685户,供养农村五保老人2577人,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93.5%。年末全市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院35所,床位2440张,共收养2410人。建立起各种城镇社区服务设施44处。全年优抚对象人数3324人,优抚和社会救济支出2736.7万元,直接接受社会捐赠55.5万元。2006年11月,宜城市被评为“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县市”。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2006年全市刑事案件立案数为888件,治安案件查处1340件。青少年案犯占全部案犯比重为11.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文字版|手机版|小黑屋|襄阳城

GMT+8, 2025-8-2 15:2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