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河口市古称阴国,因位于荆山山北而得名。春秋末(公元前532年)入楚,属南阳郡,西汉时酂县、阴城并立,至隋唐废酂城郡立阴城县,改属襄阳郡。宋熙宁五年(1072年),改乾德县为光化县,为光化定名之始。1948年7月第一次设立老河口市;1951年8月第二次设市,翌年撤市,隶属光化县;1979年11月第三次设市,从光化县分出;1983年10月,撤销光化县,并入老河口市。
老河口属全省第一批县级城市之一,全市辖光化、酂阳、洪山咀、李楼4个街道办事处,仙人渡、孟楼、张集、薛集、竹林桥5个镇,袁冲1个乡,有227个村民委员会,28个社区居民委员会,1613个村民小组,920个自然村。
老河口地处襄樊市西北部,位于伏牛山南支尾端,汉水中游东岸。地跨东经111°30′—112°00′,北纬32°10′—32°38′。南北距最长51公里,东西距离宽47公里,东面和南面与襄樊、襄阳毗邻,西部以汉水为界与谷城县隔江相望,东北及北部与丹江口市和河南省邓州市、淅川县接壤。地势北高南低,形成丘陵、平岗、平原三种地形。版图面积1032平方公里,平岗占总面积的54%,丘陵占总面积的22.6%,平原占总面积的23.4%。境内海拔高程为74米—462米,一般海拔高度为110米—160米。年平均温度15.3度,无霜期236天;年降水量845.6毫米,80%的保证率为674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914.7小时。1977年最冷,极端最低温度达零下17.2度,1961年最热,最高温度达41度。
老河口不属成矿地带,矿产资源比较贫乏。已探明的非金属矿产资源如石灰岩、白云岩、大理岩等比较丰富,可供开发利用。石灰岩矿6467万吨以上,含CaO53%左右,主要分布在洪山咀办事处和袁冲乡;白云岩矿分布上宽达130米以上,可采长度达5.5公里,总储量500万吨,在全省排首位。
老河口境北有朱连山横断,其主岭将境内水系分为东西两片。境内水系,除汉水为过境河段流程58公里外,流域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蒿堰河、四道河、孟桥川、大梁河、苏家河5条,总流域面积519.5平方公里(其中市境外51平方公里)。流域面积25至5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4条,25平方公里以下的河流和排水沟16条。建成水库56座,其中孟桥川为大㈡型水库,中型水库7座,小㈠型水库18座,小㈡型水库30座,总库容2.79亿平方米。建成小型水力发电站17处,装机32台,4805千瓦,占全市可开发水能的65%,年发电量可达161万度。境内地下水资源8291万立方米。
农作物有稻谷、小麦、大麦、玉米、棉花、油菜、芝麻、花生、薯类、豆类、麻类、甘蔗、烤烟、蔬菜等。动物资源,家养畜禽主要有猪、牛、羊、鸡、鸭、鹅、蜜蜂等,野生动物种类50多种。植物种类比较丰富,森林植物资源有63科145属230种,常见的森林群落有马尾松、栎类、杨树、刺槐等,经济林树种有梨、桃、油桐、苹果、柑桔、茶叶等。水产有8目15科67种,主要经济鱼有青、草、鲢、鲤、鳊、鳝等,主要经济水生动物有蟹、虾、鳖、水禽等。
老河口是伍子胥的故里,萧何的封地,欧阳修曾在此任县令,李宗仁曾率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在此坚持抗战5年之久,其间臧克家、老舍、姚雪垠、黄碧野等一大批文人志士聚集于此。 2006年基本情况:
老河口市版图面积1032平方公里,辖1乡、5镇、4个街道办事处,村委会224个、社区居委会34个、160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2.18万人,新出生人口0.74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4.4‰;死亡人口0.24万人,死亡率为4.6‰;全年净增人口0.50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9.8‰。全市男女性别比为102.6∶100。
全年实现生产总值42.20亿元,比上年增长9.2%。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实现增加值为14.52亿元、14.37亿元、13.3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9%、13.8%、10.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投资、消费等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两位数的增幅,整体经济发展呈提速态势。在发展速度稳步提高的同时,经济发展格局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由2005年的36.5:32.5:31.0调整为34.4:34.0:31.6。人均生产总值8146元,增长8.2%。
全市完成地域财政收入3.86亿元,同比增长18.1%。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69亿元,同比增长7.0%,其中:国税收入0.21亿元,同比增长31.0%;地税完成0.46亿元,同比增长10.4%。财政总支出完成4.48亿元,同比增长22.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达97.1%,企业主营业务收入33.29亿元,增长22.1%;实现利润0.73亿元,增长22.7%;完成税金总额1.22亿元,增长56.3%;亏损企业比同期减少4家,亏损额由2005年的1585万元下降到2006年的1192万元。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16.22,比上年提高7.58个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132元,同比增长9.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968元,增长9.3%。
各项惠农政策全面落实,累计发放粮食直补资金1109万元、水稻良种补贴资金333万元、综合直补资金605万元,争取退耕还林资金966万元。全年农业总产值实现24.85亿元,同比增长4.9%。粮食种植面积51.42千公顷,比去年增长13.3%,粮食总产量30.34万吨,同比增长11.1%,是2000年以来最高水平;全年棉花总产量3211吨,同比增长39.7%;全年油料总产量1.60万吨,同比下降29.2%;蔬菜总产量69.23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1.8%;全市主要畜禽产品的产量全面增长。生猪出栏达到32.5万头,同比增长6.0%;羊出栏5.70万只,同比增长0.2%;牛出栏4.11万头,同比下降0.5%;家禽出笼496.62万只,同比增长1.2%;禽蛋产量2.50万吨,同比增长0.9%;水产品产量2.50万吨,同比增长1.5%。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建成5000亩优质水果基地示范中心区,完成砂梨品改1.5万亩,新发展西未红蜜桃2500亩。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4家企业跻身省级龙头企业,6家企业被列为襄樊市级重点企业,2个产品被认定为中国绿色食品,4个品牌获省优产品称号。
全年市直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1.3亿元,同比增长56.9%,拉动全市工业增长14.2个百分点。机械汽车、纺织、化工、建材、食品加工行业完成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1.20亿元,同比增长19.8%,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92.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纱产量2.59万吨,同比增长12.8%;布产量2830.1万米,同比增长30.8%;服装34.1万件,同比增长2.6%;水泥产量75.54万吨,同比增长20.2%;汽车产量1.02万辆。49家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完成产值13.7亿元,同比增长5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到61家,净增12家,9家企业被纳入全省重点扶持的“中小企业成长工程”,1家企业纳入全省“双百企业”。全市工业用电量突破3亿度大关,规模以上企业用电量达到2.35亿度,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47亿元,同比增长12%。其中:城市消费市场实现零售总额20.89亿元,增长12.3%;乡村消费市场实现零售总额6.57亿元,增长10.7%。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35亿元,比上年增长34.6%。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7.53亿元,增长37.2%,施工项目148个,比去年同期增加23个,其中:新开工项目123个,比去年同期净增34个。2006年市委、市政府确立了34个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3.52亿元,占城镇以上完成投资的46.7%,成为推动全市投资快速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2.5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6.4%,其中:储蓄存款33.6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1.7%;企业存款6.9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44.1%。全市完成金融机构贷款余额20.2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1.8%,其中:短期贷款9.94亿元,下降1.7%;中长期贷款10.2亿元,增长63.7%。
在建项目201个,比上年增加81个。引进资金5.49亿元,比上年增加2.19亿元。城东工业集中区建设初具规模,已有20个项目列入入驻计划,总投资额近14.4亿元。全年外贸出口总额达到475万美元,比上年下降24.7%;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04万美元,比上年下降19.4%。完成中心城区4平方公里的控制性详规、滨江大道景观带控制性规划等规划编制。对城区45条主次干道进行改造和配套建设,对机场路、大桥路等市区主次干道进行刷黑改造。开展以整治“十乱”为主的城市环境专项整治,市容环境明显改观。
市级财政对科教文体卫等社会事业、农业农村和社会保障等的预算支出分别增长12.3%、25.3%和20.3%。全年共组织申报国家、省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0项,有2个项目被列入国家或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全市共申请专利71件,其中发明专利2件,实用新型专利37件,外观设计专利32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6625万元,同比增长76.8%。农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达100%。316国道、302省道沿线71公里文明走廊创建初具成效,400多农户门前进行绿化硬化,45个村的村容村貌明显改观。解决近9000人饮水难的问题,新建沼气池253口,新增有线电视用户574户、电话700多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深入推进,惠及25.72万农民群众;落实“两免一补”资金326万元,7669名贫困生得到资助。新增城镇就业500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全市11121名城镇居民新进入“五险”保障体系,6428户城镇困难居民享受低保,4287户农村特困群众得到生活救助,累计发放救灾资金182万元,新建幸福房235户。
全市常年耕地面积39.79千公顷,比同期增加2.34千公顷。基本农田保护率达84%。 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全市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为8596万元,比上年增长10.8倍;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6.2%,比上年提高4.2个百分点;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3533吨,比上年减少259吨。全年造林面积2.1千公顷,比上年增加0.25千公顷。全年安全生产四项指标,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同比分别下降46.6%,上升22.2%、2.0%和139.0%。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度大幅度提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