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实体书店”征文优秀作品选登
【编者按】“走进实体书店”征文是襄阳市“大众最喜爱的实体书店”评选系列活动之一。活动由市全阅办、市文体新广局主办,汉江网承办。更多征文可见:http://special.hj.cn/20160816_pxsd/。
实体书店折射教育资源配置 □陈仁铭
十年前出差到厦门,在厦门大学校门外,遇到一个书店。书店只有两间房子宽,设施简陋。但书架上很多书都是我喜爱的。不自觉一下子买了300多块钱的书。我喜欢的米瑟斯的《自由与繁荣的国度》和哈耶克的《自由秩序原理》就是这次买的。
我一直喜欢看思想性、学术性强的图书。每次或买书或看书,或读或写,都会不自觉地问:思想呢?思想在哪里?因为这样的苛求,一段时间以来,我对襄阳的书店不屑一顾。
然而,襄阳有一个书店,却在思想性、学术性的图书方面给予我极大的满足。这个书店就是开明书店。我许多阅读、珍藏的书都是在这个书店购买的。我也经常给别人推荐这个书店的书。
但是,在这个书店也经常看到这种现象:几天前还在书架上摆放的书,没几天就下架了。问他们的彭总为何。他轻描淡写地说:这些都是理论性太强的“冷僻”书,没人买,退回出版社去了。
为什么会这样?与厦门那个小书店相比,显见的是,开明书店附近没有大学。延伸一下,结论可以是:襄阳书店的教材教辅多,说明襄阳的中小学教育比较发达;高端书不多,说明大学数量不多、规模不大;思想性、学术性强的书卖不动,说明大学的人文社科类专业比较少。当然,襄阳的开放水平不够高导致外地买书者少,也是高端图书少的原因。
走进实体书店,能看到想到的很多,既有高兴事,也有心酸处,上面说的只是其中的一点。
最爱那条清新的“小海豚” □欣彤
第一次和孩子来海豚书店,看到书店清新的布置、琳琅满目的图书时,我的心里真是说不出的欢喜。那一张张充满童趣的桌椅、地垫,随处可见的清新绿植、卡通玩偶、主题橱窗等,样样都是深得我心。女儿丢开我的手,兴奋地在书店里转,寻找她喜爱的“卡梅拉”系列、芭比公主系列,我则随意地拿起绘本翻阅,《猜猜我有多爱你》《活了100万次的猫》……惟妙惟肖的插图,温馨简约又不失哲理的故事,让我忘了疲惫,重拾童心。
海豚书店装修精致,有风格、有情调、有追求、有情怀。它一改过去书店的刻板印象,各类儿童书籍富有特色,沙龙活动不断,读书休闲相宜,成为城市里一道亮眼的风景。
在我看来,以童书为主打的海豚书店还可以多点少儿期刊、少儿百科全书、少儿全英文书籍、少儿心理类书籍等;给家长们开辟图书角,提供时下最棒的亲子书籍,供家长阅读、购买。
《圆白菜小弟》 □武悠然
记得那年我6岁,刚上一年级,星期天妈妈带我去新华书店。这是我第一次去书店。刚走进书店就有一排排装满书的书架映入眼帘,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多书,当时惊呆了。随后我快步走到书架前,恍惚中感觉无数本书都在向我招手,仿佛在说:“我最好看,快来选我!”本不怎么喜欢读书的我,竟然伸出手拿了一本书,这本书是《圆白菜小弟》。翻开第一页,我就被书中憨态可掬的圆白菜小弟吸引了,看到它经历的一系列有趣的事情,我忍俊不禁,竟然笑出了声来。旁边的一个大姐姐向我看来,我不好意思地吐吐舌头赶紧捂住嘴巴,又继续看了起来……
我看得正入迷的时候,突然听见妈妈小声对我说:“走吧,时间不早了!”可是我舍不得走,想把这本书看完,妈妈看出来我很喜欢这本书,便说:“要不我们把这本书买下来?”“耶,好啊!”我兴奋地小声说。
从那以后我有空就去新华书店看一看,慢慢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那里了。
古城旧书店的记忆 □先禹衡
襄城北街有一家不太起眼的书店,以经营旧书为业。老板名叫张哲,朋友们都亲切地喊他阿哲。
张哲早年的人生经历丰富:二十岁出头就辞去在老家南漳的工作,外出闯荡,到海南“淘过金”,给人打过工,办过服装厂,几经沉浮饱尝艰辛。尽管如此,他对书的热爱却始终未改。1996年6月,张哲从200元的本钱开始做起旧书摊,半年后,租了一间20平方米的房子,开了一个旧书店,取名“阿哲书屋”。后来逐渐做大到三层楼的“襄阳旧书城”,还创办了国内第二大的旧书网“中国旧书网”。
然而命运无常。2009年的平安夜,张哲在回家的路上遭遇车祸,不幸成了三级肢残的残疾人,书店和网站也几乎停摆。但张哲对书依旧热爱。在家人的照料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张哲挺了过来,他说,书店已经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再也离不开了。
2013年,“阿哲书屋”入围全省首批“励志书屋”。阿哲和他的旧书城,也已成为襄阳文化基因的一部分,在这座古城里留下了宝贵而温暖的记忆。
去风雨长亭坐一坐 □马小军
第一次去樊城的开明书店是在午后,路过时忽然瞧见4个大字的招牌,挂在二楼。在阳光下,只要与“书”有关的,都是那样的耀眼与迷人。抬头望去,又与周围的商业招牌似乎格格不入。路上车水马龙,匆匆忙忙,而这边“我自岿然不动”,仿佛在耐心等候每一个有缘的读者。当时的心情,就像柳宗元偶然发现小石潭一样。
书店居于二楼。从走进开明的那刻,你的烦躁、郁闷,和刚刚经历的三十多度的高温,都立刻冷却了,仿佛自己生活在别处。诗歌、随笔、小说等等,种类繁多,挑一本自己喜欢的,点杯咖啡,坐在椅子上或地上阅读、发呆,恰如诗人李元胜写的那样:一起虚度短的沉默,长的无意义。一起消磨精致而苍老的宇宙。
香港作家董桥曾这样形容:“书店再小还是书店,是网络时代的一座风雨长亭,凝望疲敝的人文古道,难舍劫后的万卷斜阳。”像开明书店,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书店,都是这样的一座风雨长亭。但这里没有告别,只有遇见。
书缘 □孙方方
孩童时期,一次意外的收获开始了我和书之间道不尽的缘分。
在一次嬉戏打闹中,我们发现村落中央的一处书香四溢的庭院,庭院门口用毛笔写着的“书屋”二字十分显眼。一进庭院,满院的藤架下散落着大大小小的几口水缸,水缸中浮着慵懒的睡莲,那些圆圆的绿叶贴着水面,上面还带着零星剔透的露珠,而一朵朵白色的花蕾俏皮地点缀其间。正堂里迎面摆放着几个老旧的书架,书架上琳琅满目的书籍散发出来的书香让我着迷,我沉浸在此无法自拔。或隔三差五地呆在书屋里,等着妈妈提溜着棍子来“伺候”;或花上几毛钱把心仪的宝贝带回家,细细品读。
高中时期,在严格的作息制度下,我常常只能躲在宿舍窗口边,借着外墙高耸的路灯,满足地过一把书“瘾”。大学里,空暇时光,我都会泡在图书馆里,直到今日,我还会时常回味那从窗台射进来的阳光散落在书架上,在那里跃动的精灵。
参加工作以后,最惬意的时刻也是逛书店,享受着畅游在书中的美好时光……
小镇书店 □郑兴源
我所在的小镇虽小,但小镇仅有的一家灵语书店已有些年头了。书店位于中学的岔路口,在我初来小镇上初中的时候,她就在那里了。那时候的书店进门三面墙都是木材做成的书架,兼卖磁带,中间放着数张小桌凳,上面分布均匀地摆放着漫画书、作文辅导书、少年杂志等。每周上学或放学的时候里面或多或少地坐着大小孩、小小孩,偶尔我也会走进去看看。曾经在店里买过一本《庞中华字帖》,清秀的行书字体是我喜欢的,因为经常练,以至于现在我写的字和字帖上的还是有几分像。夏天的时候老板还会泡上一大壶三皮灌放那里供大家喝,清热又解渴。
多年后回到小镇,见门头的灵语书店已改为灵语书吧。装修过,厅堂开阔,贴墙是书架,中间摆放着大大的展示台,绿色植物分布在各个角落。有小吧台和“免费WIFI”,有饮水机和一碟五颜六色的糖,悠扬的轻音乐缓缓地从音响里面播放出来。侥幸,灵语书店没有因为时代的变迁而销声匿迹。
在阅居斋结识书友 □安静
阅居斋位于我们县城的南北巷,店面虽小,五脏俱全,各类书籍整齐地分布在书架上。
我在上高中的时候,就已经是书店的常客了。也就是那个时候起,我开始阅读名著。一个个鲜明的人物,让我懂得了许多深刻的道理。阅读名著,也让我了解到了悠久的中华文化。
书店经常会组织各式各样的活动。有幸结识了一帮书友,我们经常一起讨论春秋时期的习俗、保康古文化、王羲之和颜真卿书法等话题。几次活动下来,大家越发熟识,成了无所不谈的挚友。
如今书店依然耸立,变的只是微黄的墙面及部分发黄的书页。假期有空的时候依然会走进去看看,找几本书认真品读,或是约上三五书友周边游,享受阅读的同时品味生活。
书店似故人 □逸游
去广州旅游时,坐在“方所”。暖黄色的灯光从天花板洒下,打在木制的书架上,投射出明暗的斑驳阴影。咖啡的醇香在空气中浮动,设计感极强的生活小物在灯光下显出温暖。如此舒适,却怀念起襄阳相比之下有些凌乱逼仄的新华书店。
如果把书店比作人,那方所应该是穿着打扮精致唯美的文艺少女,有着新华书店难以企及的当代生活美学。但陪伴我成长的新华书店,像是邻家大婶,接地气,不故作高雅,却深深将人吸引。诗经有句子“衣不如新,人不如故”。新华书店于我,就像一位故人。
小时候的暑假,大多泡在长征路的新华书店。工作人员大都很和善,即使你没有买书,却呆了一整天也不会被人赶。上高中时,一中附近也有一家新华书店。闷热的中午,到书店里既能蹭个凉,又能在紧张学习中稍作休息,是我放松身心的治愈之所。
实体书店是有温度的,它饱含着市民的情感与记忆,成为城市中心灵栖息的一隅,它更是散落在城市中的文化星火。
我的“蜜丛”和“避暑山庄” □陈宣文
每晚睡觉前,坐在床头看书,文字密密麻麻,数也数不完,就像是天空中的繁星,总是那么耀眼。我爱看书,家的各个角落都有不一样的书,但我却最喜欢去书店看。
书店位于一桥桥头,楼上楼下两层,书摆放整齐,分门别类。走进书店里,那里鸦雀无声,就算一根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孩子们都像蝴蝶一样,贪婪地吸收着知识的蜜。我挑了一本《可怕的科学》,看着书,我笑得前仰后合。不一会时间,这本书就被我“吸”干了,我把“蜜”储在大脑里,又去寻找新的资源……
快乐的时光总过得很快,书店要关门了,我依依不舍走出“蜜丛”。今年暑假炎热的夏天里,书店就成了我的“避暑山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