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卞和居士
今年以来,全国各地持续加大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力度,紧盯扶贫领域腐败问题易发多发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以“精准执纪”护航精准扶贫。据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公开消息,多个省份近日通报了上半年扶贫领域的反腐工作情况,其中仅广东、山西、宁夏、甘肃4省区有超过2000人因在扶贫领域违纪被处理或处分。(8月10日人民网)
精准扶贫的意义在于帮助贫困地区人民早日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习总书记多次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精准扶贫”已上升为国家战略。随着扶贫力度的强力增加,惠民政策大力向贫困村倾斜,资金、项目大量增加,在有些人眼中,就成了“唐僧肉”,一有机会就想咬上一口。按说扶贫是人间最大的善举,扶贫资金是善款,同时也是专项资金,属于高压线。谁要违规触碰,必然遭到严惩。但就有一部分人不顾廉耻,就不顾一切,只要是款物、只要有漏洞,他们就像苍蝇、蚊子一样盯上来,这些人中既有老虎,也有苍蝇、蚊子。以蚊、蝇居多,主要特点是:“蝇贪”多,“职务低、发案率高”。
精准扶贫沦为精准腐败是有原因的。首先,精准扶贫存在“精度”不高的问题,很多地方没有体现因地制宜、因户施策、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元素,内容没有体现针对性、个性化、可操作的要求,千篇一律,万面一孔,存在“一锅煮”、“一船拖”、“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现象。其次,扶贫资金使用存在“准度”不够的问题。有些领导希望搞工业项目和财源建设,又有些领导希望搞基础设施和公益项目,总之都是面子工程,给真正需要的百姓没有带来任何实质性的价值,导致许多扶贫项目背离贫困人口而去,结果是“帮助富人掏了穷人的腰包”。再次,扶贫监管存在“力度”不够的问题。有些地区打扶贫资金的鬼主意,一旦上面调拨了专款,由于缺乏有效监管,挪作他用,直接盖大楼或当作了招待费,更有甚者则据为己有。
要想扶贫工作做到既“精”又“准”,必须从制度建设、资金使用、扶贫监管上发力。必须对“精准扶贫”中的“蝇贪”时刻保持警惕,“精准拍蝇”才能为“精准脱贫”肃清不正之风、凝聚战斗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村反腐的力度不断加强,“苍蝇”“蚊子”才会越来越少,才能为精准脱贫攻坚提供坚强的保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