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说读书的意义
——写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前夕
□西子林
书的味道,只有读书的人能体会到。
细读《三国演义》,你会了解到那里面最讲法治的人很可能不是诸葛亮,不是曹操,竟极有可能是徐盛——面对皇帝,也能一再坚持依规则行事的的徐盛;也会了解到,最后一回的主角之一,襄阳羊祜羊叔子,几乎可以说是三国(晋)第一襟怀坦荡光明磊落高风亮节人——我为公事推荐人,难道让人家知道了提着鸡鸭鱼肉来感谢我吗?我为国家作事情,我为朝廷推荐人,难道让人家来感谢我个人?“拜官公朝,谢恩私门,臣所不取也。”
对依法治国、对反腐倡廉,其启示岂是一般的故事一般的人物一般的事例所能比的?
对书的感受,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真的是,不同的时间段,对于一本书,一个章节,一个人物,也会有不同的看法。
看过很多遍《红楼梦》。很麻烦的就是,小时候看,是很喜欢宝玉、黛玉的追求自由(个性)的。但是长大了看,大家对这家族都得担起足够多的责任啊,一味的玩儿,也不行啊。何况其兄弟们很多也指望不就。总不能就那样坐吃山空?于是,那时候得有人教他们这些。只是,老贾(政)只会耍威风,没给大家上一堂大课,把道理讲明白。
所以,归根结底也是因为那时候大家没有学会辩论。开个大辩论会,把道理讨论明白,大家就知道该干啥干啥。以宝玉黛玉之聪明,既张扬(而在外表上收敛)了个性,又(公道管理而)顾及了家族,这种平衡还是可以做到的。(当然其中的剥削阶级的意识和做法还是要批判的。)换个角度看,王熙凤又何尝不是张扬了个性(敛财),而且走的那么偏,谁又管她呢?
只不过,实在是时代的局限,宝玉黛玉想不到,曹雪芹当然也想不到。小时候读书,对书、对书中人物、对作者都是一味的崇拜。但是长大些,就会对书里的东西挑一些刺。
不能太拔高读书的意义。当然这个读书,不是指上学时或求学时的必读的那些教科书。而主要指休闲时,或已进入工作状态后主动去读的书。情操也不一定就是靠读书能够培养的,尤其是书市上鱼龙混杂、读书的人也根本没有什么辨别力的时候。但是,真正有价值的书,对于一个善于思考的人来说,很可能或者是雪中炭,或者是锦上花。
曾经想过好文章的三条标准:有新意,有思想,有趣。对书的评价标准,其实亦然。
读《幽梦影》,最有趣的发现,莫过于一个人写几句话,许多人在后面跟着回复。那岂不就像是网络时代的跟帖!那编书者,也的确是很超前的啊!
然而,让人泄气的却上,网上的许多版本,却是没有“回帖”的。那与《红楼梦》没有脂砚斋的评语何异!少了多少情趣!
读《全球新闻传播史》,读书笔记里记了这一段:有一次,一个年方十五岁的少女给莱德勒(专栏作家)来信抱怨说:“我最大的问题是母亲。她从早到晚唠叨个不停,老是说:‘关电视。做功课。洗脖子。直起身子站。清理你自己的房间。’我怎样才能让她住口?”莱德勒的回答是:“关电视。做功课。洗脖子。直起身子站。清理你自己的房间。”
这回答、这对话、这书,分明就是雪中炭,锦上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