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荆楚网报道,虽然高温津贴发放冷热不均,甚至有些高温工作者从来没有领到过高温补贴,记者却从省劳动监察部门了解到,相关举报和投诉却几乎为零。这种现象是好是坏呢?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户外高温工作者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他们认为高温补贴事小,不能因为投诉这点小事得罪了单位,如果因此丢了工作就得不偿失了。“零投诉”假象的背后,却是为了工作舍弃自己应有的权益。笔者不得不说,为何高温补贴这么好的政策却得不到应有的落实,为什么劳动者们不能自动享受到应有的权益呢?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是这些规定往往由一个地方的某个部门出台,缺乏权威。劳动保护主体部门不明确,在监督、行政执法、纠纷处理等问题的处理上,容易在各部门的“怠慢”中搁浅。
二是规定本身在一些关键问题上模棱两可,难以有效实施。例如何为高温作业?休息时工资、津贴如何等等。
三是关怀的力度不够,显得不足为道。例如陕西一日给工人补偿1.2元,恐怕还不够买一瓶农夫山泉。多数企业至今落实不到位,八成人难足额拿到高温津贴。持续的酷暑高温下,高温津贴却得不到落实,向有关部门投诉,却因为工作难找不敢惹恼单位而放弃维权。
四是缺乏法律约束,高温补贴执行难。这是高温津贴执行不到位或不执行的主要原因之一。全国许多城市针对高温天气也曾发布过紧急“通知”或“规定”,但是“通知”、“规定”毕竟不能替代法律,执行起来并不尽如人意。
五是操作程序繁琐。没有固定的时间段,申领的前提,须参考气象部门发布的温度,并逐日统计。
六是用人单位违规成本偏低,顶多被责令整改或被处以较低数额的罚款。容易导致用人单位形成“只要不被查到就不发补贴”的思维定式。只有进一步加大处罚力度,不断提高违法的风险和代价,才能让用人单位惧于后果而不敢越雷池半步。
七是劳动强度不一。适用同样的津贴标准,容易造成吃力不讨好的结果。例如对于坐办公室的人来说,每天12元降温费可能够了。但是对于建筑工人、快递员、搬家工人等高温工作者,一天喝水的钱都不够。
这些原因说起来就是因为监管力度不够,不仅是人监督不够力度,更是法律监管不够刚性。笔者希望,国家制定出台相应的法律制度,将高温补贴上升到法律层面,提高处罚力度,加强各相关部门的监管,这样才能让高温补贴真正“零投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