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保护民族语言刻不容缓</p>
<p><img src="http://news.cnhubei.com/exstlyq/../ctdsb/ctdsbsgk/ctdsb06/201101/./W020110105286250849302.jpg"></p>
<p>储永明老师上土家语课</p>
<p>楚天都市报讯(记者王功尚 特约记者正恩 周光兵 通讯员肖红军)恩施州现有苗族群众20余万,土家族群众170余万,分布在广大武陵山区。过去一个多世纪以来,曾在这些地区普遍使用的土家语和苗语,逐渐变得寂寥。</p>
<p>如今,在海拔近千米的宣恩县高罗乡小茅坡营民族小学和武陵大山深处的来凤县百福司民族小学,有一些坚韧顽强的身影,正在为土苗语言的薪火相传而坚守。</p>
<p>山顶上的苗语小学</p>
<p>“如果以后我们都不会说苗语,真不能叫苗族人”</p>
<p>2010年12月30日上午,冬日阳光煦暖,宣恩县高罗乡小茅坡营村如同一幅辽远恬淡的水墨画。村子正中一处海拔近千米的山梁上,3栋极富民族特色的教学楼静静矗立,略显空寂。</p>
<p>小茅坡营村是恩施州唯一保留着苗族语言和风俗习惯的村寨,素有苗文化“活化石”之称,而小茅坡营民族小学是全省唯一的苗语小学。</p>
<p>走近学校,教室木窗中传出“蒙若”、“卜漏”、“刻穆克个不拉”之类郎朗稚嫩童音。56岁的冯万清老师手执竹教鞭,正教习苗语。一年级男生石安文说,老师教的这三个词分别是“你好”、“房子”和“砍柴”的意思。两鬓染霜的冯老师见学生全说对了,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p>
<p>在小茅坡营土生土长的冯万清,会说一口纯正的苗语,自2001年调入小学教苗语以来,他已经在此坚守近10年。2004年秋开始,因为生源减少导致学校撤并等原因,冯老师独守这所小学,独自带着几个孩子学习语、数、外,以及苗语等所有课程。</p>
<p>冯万清老师介绍,苗语存在的历史很长,但改革开放之前一直没有文字记载,靠口口相传,“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了,年轻人出去工作,通过普通话交流,苗语根本用不上。”</p>
<p>教室门后的一张手写课程表上,一周安排了3堂苗语课,但每当冯老师上课时,教室里只有7个孩子跟着他一起读,最大的才8岁,有个4岁的小女孩冯采莲,还是跟着姐姐来玩的。“如果以后我们都不会说苗语,真不能叫苗族人。”看着寥寥几个学生,冯老师的忧虑写在脸上:“我们得把苗语好好传下去!但仅凭我和这几个学生,肯定不够。”为了苗语的传承,冯万清孤独地坚守着。</p>
<p>土家语重回小镇</p>
<p>“土家语现在不能奢谈发扬光大,只能讲薪火相传”</p>
<p>来凤县百福司镇位于恩施州最南端,与重庆、湖南毗邻,曾是土家语使用最集中的地区之一。但现在走在镇上,根本听不到土家语。</p>
<p>百福司镇民族小学位于镇中,办公楼里一扇门旁,挂着一块“来凤县百福司镇民族小学土家语研究室”的牌子,并不起眼。这个研究室的实际创办人、56岁的储永明老师,却是目前全省唯一开设土家语课程的教师。</p>
<p>土家语的遭遇让储老师揪心,他忧心忡忡地说:“小时候,百福司街上还有不少人说土家语,后来慢慢都没了。”</p>
<p>从1991年开始,储老师和覃术池、彭大昭两位老师一起,踏访湖南和恩施的一些土家山寨,拜访了100多位土家族老人,开始编写“原生态”的土家族语言教材。他们从最初收集整理的数百个语词和数十个句子开始,到2008年,编写成12册《土家语言》教材。储老师介绍,这套教材共收集土家语词汇超过2000个,整理句子数千句,还用土家语翻译出最简单的儿歌供孩子们吟唱。</p>
<p>现在,学校15个教学班,每个班每周安排一节土家语课,全部由储永明老师授课。百福司镇政府工作人员肖红军说:“土家语以前从镇上悄悄‘撤走’,多亏储永明老师他们,现在土家语又回到了镇上,回到了课堂上。”</p>
<p>储永明再过几年就退休了,土家语教学不能丢。现在有两名老师跟着储永明学习土家语,储永明退休后,将由他们接过土家语教鞭。虽然学习土家语的学生人数不少,懂一点土家语的老师也可能还会增多,但储永明说:“土家语现在不能奢谈‘发扬光大’,只能讲‘薪火相传’,不要让它在我们手中失传。”</p>
<p>恩施州民宗委:</p>
<p>要保护土苗语言的“火种”</p>
<p>2010年12月31日,恩施州民宗委办公室主任覃琳介绍,土家语和苗语使用较多的地区目前主要集中在湖南的湘西地区,恩施州内的苗语使用者主要集中在酉水流域的宣恩等地,而土家语则只有来凤县内还有极少数人能说,基本上算得失传了。</p>
<p>对民族语言素有研究的湖北民族学院副教授谭志满表示,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曾下大力气保护和传承民族语言,还曾为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苗语等创制文字,以便于使用和流通。恩施州民宗委和下属民族事物主管部门也曾多次实地调查民族语言的留存、保护情况,并以录音等方式进行抢救,并对小茅坡营民族小学等予以拨款支持。</p>
<p>覃琳和谭志满都去过小茅坡营民族小学和百福司镇民族小学。覃琳说:“它们是保护和传承土苗语言的‘火种’,一定会保护好。”他表示,政府更会千方百计努力,困难再大也要把土苗语言好好传承下去。</p>
<p>新闻解读</p>
<p>“多部手机,就会少10个人说苗语”</p>
<p>保护民族语言刻不容缓</p>
<p>采访时,冯万清老师的手机响了,接完电话,他若有所思地看着手机说:“多一部手机,就会少10个人说苗语。”恩施州民宗委一位工作人员认同冯老师的观点,经济社会发展了,而苗语的实用功能弱,这个矛盾导致苗语必然陷入落寞境地,“想让下一代人还能说苗语,需要政府投入更多力量。”</p>
<p>恰如哲学家卡西尔所说,“文字带来意义的建构”。民族语言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p>
<p>从全球范围来看,已有超过750种语言灭绝,还有许多语言也只有少数使用者。</p>
<p>就我国现有的120多种少数民族语言使用状况而言,只有50多种语言有文字,仅22种文字实际在使用。这些没有文字的语言,不仅使用人数大多少于万人,而且大部分只保留在老人的山歌、传说等口语形式中,实际上也处在消亡边缘。因此,当前语言的有效保护显得比任何时候都重要。</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