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img src="http://ctdsb.cnhubei.com/HTML/ctdsb/20101228/..\..\..\ctdsb\20101228\m_56襄城教育局_2.jpg"><img src="http://ctdsb.cnhubei.com/HTML/ctdsb/20101228/..\..\..\ctdsb\20101228\m_56襄城教育局_1.jpg"></p>
<p>楚天都市报讯 图为:区委书记贾石松(右一)在襄城职高检查指导</p>
<p>图为:区长袁德芳(左一)在实验小学视察</p>
<p>编者按:做为襄阳市的政治、文化中心,襄城区自古便有崇文兴教的遗风。“十一五”期间,区委、区政府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累计投入教育资金5000多万元,襄城区教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教师工资收入水平在全襄阳市10个县、市(区)中处于领先地位。培育出了诸如实验小学、昭明小学、二十五中等等一批在省、市有一定影响,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学校,教育已成为襄城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不可或缺的名片。</p>
<p>长期以来,襄城区委、区政府牢固树立优先发展教育的理念,科学谋划,推动教育优先发展。“十一五”期间,在区级财政不宽裕的情况下,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突显了教育优质发展地位,教育发展水平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p>
<p>一是千方百计增加教师收入,稳定教师队伍,提高教师职业幸福感。建立了中小学教师住房、医疗等保障机制,仅用于城乡教师医疗保险的费用达1700万元,为教师提供了安定的生活保障。同时,严格按《义务教育法》规定,落实兑现了全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绩效工资,使我区教师工资收入水平在全襄阳市10个县、市(区)中处于领先地位。</p>
<p>二是千难万险化解“普九”债务,为中小学发展去重解压。共投入资金815万化解全区中小学“普九”债务;投入1101万元推行城区8所薄弱学校改造工程,扩大城区优质教育源,缓解城区择校热现象。投入800余万元,用于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维修校园总面积达10万平方米。投入310万完成4所农村寄宿制学校改造工作,新建、扩建校舍面积达4500平方米。</p>
<p>三是千锤百炼推进特色学校建设,促进学校内内涵发展。襄城区秉承“办好每所学校,教好每个孩子”的教育理念,以“特色立校、特色兴校”为指导,培育出了诸如实验小学、昭明小学、二十五中等等一批特色鲜明、文化厚重、在省、市有一定影响,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学校,教育已成为襄城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不可或缺的名片。四是千帆竞发推进教育体制机制创新,营造了百花齐放、政通人合的教育新局面。五年间,我们对全区中小学校长实行了二次竞聘上岗,去消了校长行政职级,实行了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探索了教师管理机制和教师补充机制。“三金五险”等费用由区政府承担,每年新增优秀大专毕业生30名,缓解决了农村学校教师学科和年龄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进行了“农村学区中小学九年一贯制松散管理”的管理体制改革。全区学校由2006年的68所调整至2010年的52所,撤并教学点21个。城区中小学2所学校实现“班班通”,6所学校评为襄阳市示范学校,1所幼儿园评为省级示范幼儿园。</p>
<p>“十二五”期间,襄城区将在推进农村办学管理体制改革、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育质量、保证教育公平、构建鲜明的区域教育特色等方面进行探索,努力实现城区优质教育资源总量饱和高位发展、农村中小学规范发展、区域义务教育城乡对结高位均衡的奋斗目标。</p>
<p>具体必须做好七大重点工作:一是科学谋划制定符合襄城实际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二是抓住襄城打造“宜业、宜居、宜游”新襄城,构建“四城、三市、两园、一区”区域经济新格局的战略机遇,继续抓好全区教育资源布局规划和教育资源建设;三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师补充机制,构建城乡教师交流的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保证师资配置均衡;四是分层次稳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重点关注农村教育、帮扶农村教育、发展农村教育。五是落实好《纲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方针,推进课程改革,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六是继续推进特色学校建设,把学校特色发展作为襄城教育特色来打造,把学校文化建设做为推进教育均衡的着力点;七是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和民办教育,做大做强职业教育,构建教育强区和人力资源强区。</p>
<p>加大投入</p>
<p>保证教育优先发展</p>
<p>教育是民生工程,需要政府埋单,有所作为;教育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统筹安排。同时,《纲要》也明确提出“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作为国家管理体制中执行层的县级政府要坚定不移地执行国家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如何执行?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p>
<p>一是要始终把教育纳入全区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统筹协调与教育相关部门把基础教育放在全区优先发展的高度,全力支持教育发展,帮助教育部门解决发展中碰到的困难和瓶颈。</p>
<p>二是持续增长的经济投入是优先发展教育的重要体现和保障。在十二五期间,我们在下大力气增加教育投入的同时,要考虑到科学投入问题。政府埋单要讲科学,也要求效益。一方面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确保教育经费稳定增长,一方面要不断优化教育经费投入和支出结构。我认为,在教育投入上,要积极应对我区在经济转型、老城区改造和新农村建设带来的人口向城区集聚,城区生源快速增长,农村生源逐年萎缩的新情况,各部门要站在“科教兴区”的战略高度,相互配合,拿出全区中长期城区和农村人口变化预测数据,为教育部门整合教育资源,规划永久性保留学校提供科学依据。对教育的投入要保持总量平衡,不能因为学生人数少了,就削减教育投入,放缓投入进度。要研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重点加强永久性保留学校建设,重点加强农村标准化学校建设,重点加强公办幼儿园建设。争取在一个阶段集中资金解决一两个民众关心的教育问题,办成一两件大事。</p>
<p>聚焦民生</p>
<p>促进教育和谐发展</p>
<p>办好每所学校是教育公平的具体体现,办好每所学校是教育均衡发展的最终目标。目前,县级政府承载的责任具体来说就是:为办好每所学校提供保障,为适龄儿童少年提供多样化、个性化教育选择机会。襄城区将要把推进学前教育、发展民办教育、优化职业教育和均衡基础教育作为重点工作抓紧抓好。</p>
<p>第一,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着力保证留守儿童入园。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以政府投入为主,采取改扩建、新建幼儿园等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富余的校舍和教师举办幼儿园(班)。到2015年,城区新创建2所优质示范公立幼儿园,农村创建2所乡镇示范中心幼儿园,创建10所规范化民办幼儿园。</p>
<p>第二大力发展民办教育,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分布。要促进社会力量以独立举办、共同举办等多种形式兴办教育。围绕全区产业结构调整、新农村建设规划、城中村改造和城市化进程过程中的人口导入等态势,指导民办学校的设点和布局,办好2-5所高水平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p>
<p>第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体现终身教育理念。要结合我区建设“宜居、宜游、宜业”新襄城的需要,整合全区职业教育资源,扩大两个规模,打造两个基地,构建与我区经济发展相适宜的职业教育新格局。一是扩大招生规模,确保学历教育招生数每年以200人的速度递增,短期培训数每年以1000人次的速度递增。二是扩大建设规模。扩争取3年内学校面积扩大20亩,建设标准化的综合培训楼和功能齐全的实训大楼及学生公寓、餐厅及配套的生活设施。着力打造电子技术应用实训基地和机械加工实训基地,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p>
<p>第四深化教育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创新,推动教育均衡发展。教育均衡说到底是文化的均衡、师资的均衡。师资的均衡在于优秀校长和教师的合理流动。“十二五”期间,政府在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应表现在弱化管理职能,强化服务职能,进一步理顺教育管理体制上。如探索打破教师学校身份,实行局管校用的教师管理体制,为教师合理流动提供政策支持和保证;探索校长职级管理机制,为校长专业化成长注入活动力,使温总理倡导的“教育家办学”成为政府具体的行为;探索教师补充机制,解决教师年龄老化和学科结构不合理问题;探索多种形式的办学模式,解决基础教育办学形式单一,可选择性不强造成的择校现象、大班额现象和学生厌学等现象。政府把这些制约均衡发展的瓶颈问题考虑到了,解决掉了,教育均衡发展便指日可待了。</p>
<p>突出特色</p>
<p>追求教育卓越发展</p>
<p>《纲要》二十字方针明确提出“育人为本”是教育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一五期间,襄城着力打造了“名师工程”、“名校长工程”和“特色学校创建工程”,今后五年,襄城教育将继续抓好这些已形成的品牌工程,以“努力办好每所学校,尽力教好每个孩子”为教育理想,不断彰显特色,追求卓越。</p>
<p>一是构建教育人材高地,培养一批与襄城古城区位相匹配、与襄城教育水平相适应的领军人物。以“三名工程”(名校、名校长、名教师)为抓手,优化人材培养机制,加大教育文化交流,加大与高等院校和省内外教育名家的联系,加大区域内校际间交流和省内外交流,尝试到国内外基础教育发达地区和国家进行考察学习.通过专家引领、观摩考察、跟岗学习等方式促进校长的快速成长。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培养1-2名国家级名师,2-4名省级名师。</p>
<p>二是强力推进新课程改革,落实国家三级课程建设任务。加大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研发力度,优质学校形成丰富的校本课程和有特色的校本教材,其它学校精心开发1-2门校本课程,通过国家课程的落实和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并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p>
<p>三是深化“五园”(书香校园、艺术校园、快乐校园、平安校园、科技校园)创建工程。以特色学校创建为着力点,让特色办学成为农村优质教育资源的生长点,城区优质教育资源的增长极。妥善处理好优质与均衡的关系,城区优质学校在师资队伍、教育科研、课程改革等软件上下功夫,办精品学校,精品教育。农村学校在规范、标准上夯实基础,在办学的某个方面寻求突破,形成自己的常规和特色。力争在3至5年内创建1--2所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学校,5--8所在省内有一定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学校。让特色办学成为襄城教育的区域特色。</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