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img src="http://ctdsb.cnhubei.com/HTML/ctdsb/20101228/..\..\..\ctdsb\20101228\m_52-53宜城专版_1.jpg"><img src="http://ctdsb.cnhubei.com/HTML/ctdsb/20101228/..\..\..\ctdsb\20101228\m_52-53宜城专版_10.jpg"><img src="http://ctdsb.cnhubei.com/HTML/ctdsb/20101228/..\..\..\ctdsb\20101228\m_52-53宜城专版_5.jpg"><img src="http://ctdsb.cnhubei.com/HTML/ctdsb/20101228/..\..\..\ctdsb\20101228\m_52-53宜城专版_9.jpg"><img src="http://ctdsb.cnhubei.com/HTML/ctdsb/20101228/..\..\..\ctdsb\20101228\m_52-53宜城专版_8.jpg"><img src="http://ctdsb.cnhubei.com/HTML/ctdsb/20101228/..\..\..\ctdsb\20101228\m_52-53宜城专版_6.jpg"><img src="http://ctdsb.cnhubei.com/HTML/ctdsb/20101228/..\..\..\ctdsb\20101228\m_52-53宜城专版_7.jpg"><img src="http://ctdsb.cnhubei.com/HTML/ctdsb/20101228/..\..\..\ctdsb\20101228\m_52-53宜城专版_3.jpg"><img src="http://ctdsb.cnhubei.com/HTML/ctdsb/20101228/..\..\..\ctdsb\20101228\m_52-53宜城专版_4.jpg"><img src="http://ctdsb.cnhubei.com/HTML/ctdsb/20101228/..\..\..\ctdsb\20101228\m_52-53宜城专版_2.jpg"><img src="http://ctdsb.cnhubei.com/HTML/ctdsb/20101228/..\..\..\ctdsb\20101228\m_52-53宜城专版_12.jpg"><img src="http://ctdsb.cnhubei.com/HTML/ctdsb/20101228/..\..\..\ctdsb\20101228\m_52-53宜城专版_11.jpg"></p>
<p>楚天都市报讯 图为:作为市政府向全市人民承诺的“十件实事”之一,宜城市投资600万元建设广播电视发射塔于12月1日,正式发射成功,并在全省率先开通了专门的农业频道。</p>
<p>图为:为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今年5月29日,宜城市举办了千人腰鼓大奖赛,31支腰鼓队1400队员登台表演。</p>
<p>图为:鲤鱼湖畔“红歌”红。</p>
<p>图为:宜城市大力开展“文化惠民,免费看戏”活动。</p>
<p>图为:在紫盖山广场,宜城市人民群众自娱自乐,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p>
<p>图为:宜城电视台记者走乡村节目采访现场。</p>
<p>图为:宜城市委宣传部主办的电视歌手大奖赛活动现场。</p>
<p>图为:宜城市《楚都宜城网》今年初全新改版,由过去的8个频道40个子栏目增加为现在的17个频道50多个子栏目,新闻频道每天24小时滚动发布,成为宜城市对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和平台,日点击率在15000人次左右。</p>
<p>图为:宜城作为全国文化先进市,投资1200万元新建的博物馆,并将于今日向全市人民免费开放。</p>
<p>宜城市广播电视发射塔成功发射;新建博物馆正式开馆;楚皇城遗址被列入“国宝”;张自忠烈士纪念馆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漆画《幽兰清香》获全省第十四届楚天群星奖银奖;广场文化群众文化活动绚丽多彩;农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这些真实记录就像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奏响了全国文化先进市――宜城市宣传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的和谐乐章。</p>
<p>文化文艺活动日益活跃迸发文化宜城活力</p>
<p>近年来,宜城市按照群众文化抓普及,专业文化出精品思路,不断创新文化文艺工作,突出打造文化楚都、健康宜城,提升文化软实力,文化文艺活动日益活跃。</p>
<p>坚持政府搭台,群众休闲娱乐原则,先后兴建了紫盖山广场、燕京花苑、铁人广场、嘉豪城市花园、城市小游园等群众休闲娱乐活动场所,为群众文化活动提供方便。今年初,该市宣传部门指导11个镇(办、区)和20个市直部门组建了气势宏大的31支腰鼓队和30人的楚都威风锣鼓队,通过精心编排,举行了首届千人腰鼓大奖赛,吸引了社会各界群众一万余人前来观看,并由此带动城乡2万余名群众喜欢上这项运动。同时鼓励农村文化中心户创办演出团体,充当文化经纪人,并对农村业余乐队进行资源整合,素质培训,搅活农村文化市场。近年来,文化中心户创办的演出团体,面向广大农民,创作编排了53部演出剧本,300个各具地方特色的文艺节目,不仅演遍了宜城,而且上河南,下钟祥,赶枣阳,赴南漳,每年外出演出逾2000场次,演出收入达100多万元。目前,宜城涌现出了216个文化经纪人,他们创办的演出团体立足乡村唱大风,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成为新农村建设中引领先进文化,传播文明新风的主角。</p>
<p>强力发展专业文化。今年10月,宜城成功举办了2010宋玉国际学术研讨会,参会的境内外、海内外10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达80多名,推出了最新的研究成果,集结出版了论文集《宋玉及其辞赋研究》,收录国内外宋玉研究论文64篇共63万字。研讨会的成功举办,在学术上恢复了宋玉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初步形成“宋玉是宜城人”、“宋玉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影响”等共识。</p>
<p>同时,充分挖掘整理关于楚国宫廷腰鼓的传说的基本素材,编辑出版了《鼓动楚都》一书,挖掘、整理、编排了楚国宫廷腰鼓《楚宫鼓韵》,对楚国宫廷腰鼓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传承和保护。组织创作了小戏曲《张大秀找鸡》、小品《乡村趣事》、《实话实说》等文艺节目,这些节目搬上舞台后,深受老百姓喜爱。并精心编排花鼓戏《云梦之会》、《悲秋》,豫剧《打神告庙》、《逼休》等4个剧目,参加了第九届湖北戏剧“牡丹花奖”比赛。与此同时,宜城市美协主席陈明成创作的漆画《幽兰清香》参展湖北省美术展,获得湖北省第十四届楚天群星奖美术类银奖,作品被省美术馆收藏。今年还先后组织20多名美术家、书法家分别深入到南营办事处、王集镇、板桥店镇、民政局、璞河中学开展墙体书法、绘画创作活动,书法绘画作品达120余幅,高标准地建起了内容丰富、贴近实际、为广大群众所喜爱的文化墙,目前这些文化墙已成为当地一道靓丽的风景。</p>
<p>让公益文化深入基层。今年以来,该市积极开展送戏下乡活动120场,精心创作编排了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先后在紫盖山广场、碧水云天广场、一阳街广场、嘉豪广场、燕京花苑等处演出优秀传统折子戏22场。积极开展送电影下乡活动,市电影公司筹措资金2万元购回20部具有教育意义并适合农村放映的数字电影节目,到农村开展放映活动,目前已送电影下乡2130场次,观众面达50万余人次。还利用周末晚免费在燕京花苑为休闲娱乐的广大市民放映电影100多场,受到广大群众一致好评。</p>
<p>广电文化事业蒸蒸日上彰显数字宜城魅力</p>
<p>宜城市充分整合现有广播电视网络、电子信息资源,创新传播手段,运用高新技术构建起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信息立体传播体系,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的数字化服务。</p>
<p>为解决东西两山20多万群众收看不到宜城电视台的问题,今年初,宜城市委、市政府将兴建广播电视发射塔工程纳入市委、市政府为民办的十件实事之一,投入600万元建设鹞子山广播电视发射塔,彻底解决了该市东西两山人民群众看电视难的问题,让山区的老百姓和城市居民一样,同等享受到了丰富的广播电视盛宴,基本实现了广播电视“户户通”。年初,宜城电视台贴近群众生活,解决热点难点,开辟了《楚都视点》、《天天好生活》等创意节目,丰富了电视节目内容,搭起了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宜城电视台的收视率也大大提高。同时,宜城电视台创新办台理念,走商业运作之路,对电视节目进行创意性包装设计,分别由襄大农牧公司和光彩集团冠名,新开办了农业频道和文艺频道,带动了宜城种养殖业、文化文艺等相关产业发展,年可增加农业、文化类实体经济1000多个,创产值过亿元,并在全省开创了独立开办农业频道的先河。</p>
<p>该市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全力打造全省一流新闻网站。今年初全新改版后,楚都宜城网版式更大气美观、内容更丰富适用,由过去的8个频道40个子栏目变成现在的17个频道50多个子栏目,新闻频道每天24小时滚动发布。并整合电视台和新闻网站资源,通过将电视台新闻节目嫁接到新闻网站,在楚都宜城网新开辟《宜城新闻》、《宜城概况》、《楚都视点》、《天天好生活》等视频栏目,极大地满足了网民的点击需要,进一步扩大新闻传播覆盖面,极大地提升了宣传效果。目前,楚都宜城网已成为服务宜城经济发展的网络平台,展示楚都形象的国际窗口,日点击率达到15000人次,被湖北省网络协会纳入协会会员,成为襄阳市唯一一家县级会员。</p>
<p>该市还全面推进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程,计划用2年时间,投入7000多万元用于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程,解决广播电视户户通问题。目前已投入2000多万元完成了前端平台建设、节目调整规划、整转设备选型等,并于今年8月正式启动城区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城区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程现已基本完成,整转用户达15000户。</p>
<p>全面实施文化事业规划建设。该市完成了集群艺馆、图书馆、剧院、影院于一体的大型文化广场的调研规划工作,并纳入市政府重点建设工程,正在鲤鱼湖畔兴建“楚都公园”和“鲤鱼湖国际大酒店”。投入100多万元修通了张自忠殉国处景区的水泥路面,投入200多万元重新装修了宜城市革命烈士纪念馆。</p>
<p>投资1200万元新建的博物馆今天正式开馆,对外免费开放。新博物馆馆藏文物由建馆之初的3000余件增至目前的10000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4件,二级文物60件,三级文物265件。战国时期的变体兽纹铜敦、铜豆、铜盏及西汉前期的玉人堪称国之瑰宝,与楚国车马陪葬坑并称镇馆之宝。以“楚风汉韵”为主题的陈列布展独具匠心,以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出土的文物为主,并辅之新石器时代出土的文物,共分为“车辚马萧”、“楚都雄风”、“陪都岁月”、“大汉名城”、“天地精华”、“群星璀璨”六个部分,充分展示了宜城市田野考古与文物发掘成果,生动呈现了春秋时期的楚郢都、战国时期楚鄢郢、汉代的名城和辞赋大家宋玉故里的风采。</p>
<p>乡镇文化站建设、农家书屋建设等文化惠民重点工程全面推进,完成了鄢城办事处、大雁工业园区、南营、板桥、王集、刘猴综合文化站设施设备的改扩建和维修更新项目的申报工作,62户农家书屋建设工作达标满意率100%.</p>
<p>精神文明建设日新月异尽展文明宜城风采</p>
<p>宜城市进一步拓展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精心培育文明、务实、高效的社会服务体系,大力推进文明新村、文明窗口、文明系统、文明单位和文明社区创建工作,提升宜城文明高效的外在形象,有力推动了宜城经济社会和谐快速发展。</p>
<p>该市在农村大力开展文明村镇的创建活动。制定了《关于开展创建文明新村竞赛活动的实施方案》,确定创建的重点村和示范村,引导村民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进一步改变农村面貌。工作中突出重点,点、片、面齐动,带动整个文明新村创建工作深入开展。今年初,该市将板桥店镇街道作为今年文明新村(集镇)建设的一个重点,筹集资金1000余万元全面启动整治工程。目前已完成路面硬化1920米、新修整修下水道3840米、铺设人行道9400平方米、架设太阳能路灯50盏,整个工程基本完工。同时抓好小河镇这个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乡镇和襄南新农村示范区文明创建工作,把文明新村创建与新农村建设一同规划、一同部署、一同推进。目前,该镇文明新村创建工作先期启动的7个村、21个组,村容村貌大为改观,基础设施基本配套,产业发展初显成效,群众文化丰富多彩,展现了“吃水不用抬、烧饭不用柴、出门不湿鞋、污水集中排、垃圾有人收、夜行如白昼”的新田园风光。</p>
<p>为整体推进文明新村创建工作,宜城市采取示范带动、督办促动、舆论催动、机制调动、部门联动、市场推动等举措,全市11个镇(办、区)共上报并启动25个村文明新村建设,各镇(办、区)完成创建了2-3个文明新村示范点建设任务。同时,拿出40万元作为奖励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奖给文明新村创建竞赛中的优胜镇(办、区)和村,极大地激发了镇村创建热情。据统计,目前全市11个镇(办、区)、25个文明新村共新修下水道9000多米,硬化场地16000多平方米,硬化道路38公里,改造排水沟3600多米,新建垃圾池400多个,安装垃圾转运箱80多个,绿化植树3万余株,植草皮360平方米,清运垃圾、草堆、粪堆3200平方米,拆除违章建筑60余处。通过文明新村创建,农村基础设施有了新发展,村镇面貌有了新变化,生产发展有了新产业,乡风民俗有了新风尚,呈现一派文明、和谐新景象。</p>
<p>宜城市在城区大力开展创建文明窗口竞赛活动。要求窗口单位通过抓环境改善窗口面貌、抓纪律改善工作秩序、抓制度改进工作方法、抓作风树立行业形象入手,深化优质服务,树立行业新风,全面提高行业和窗口单位的服务质量、工作水平。先后经过部门推荐、专班考核,由市文明委对46个窗口单位进行了命名表彰。</p>
<p>宜城市积极开展了文明系统、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社区创建活动,加强了对创建工作的日常管理,建立了文明单位的淘汰机制,提高文明创建的质量,培养创建的典型,充分发挥文明单位示范带动作用,提升文明单位的影响力。目前,有9个单位被认定为省级文明单位;同时申报推荐了雷河等2个镇、小河镇高庄村等2个村、鄢城办事处七里花园社区等2个社区为省级文明村镇和文明社区。</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