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楚天都市报讯 本报记者邹琪</p>
<p> 教室里三面都设有黑板,学生围坐在一起上课,回答问题可以直接站起来表达,教师授课时间不能超过20分钟……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源于“课改先锋”山东省杜郎口中学。而襄阳市四十三中“复制”了这种模式已两年,效果如何呢?记者昨日进行了实地探访。</p>
<p>学生们争着回答问题</p>
<p>昨日上午,该校七(二)班上语文课,内容是仿照示例续写句子,考查学生联想能力。</p>
<p>一名同学刚说出答案,另一名同学就站起来反驳,坐着的同学也跃跃欲试。一个造句练习成了一场“辩论会”。</p>
<p>语文老师郑修雨说,刚才回答问题的并不是优等生。他们之所以勇于回答问题,是学校推行“杜郎口模式”取得的积极变化。“以前同学们总担心答案不准确,现在敢于表达观点了。”</p>
<p>郑修雨介绍,老师安排预习会点出重点,课堂上各小组派代表讲解,学生随时可以发表意见。老师只是课堂的策划者,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p>
<p>“杜郎口模式”的奥秘</p>
<p>四十三中校长王俊介绍,1997年以前,山东杜郎口中学连续10多年在全县排名倒数。该校实施这种“学生当主角、老师来引导”的教学模式后,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显著提高,成为薄弱学校变先进的“样板”,被誉为全国中小学课改的先锋。“我们学校师资薄弱,条件简陋,和改革前的杜郎口中学十分相似。”王俊说,该校2008年6月率先在七年级一个班展开试点。一个月后的展示课上,学生表现积极主动,课堂氛围有了很大的改观。</p>
<p>当年秋季,“杜郎口模式”开始在七八年级普及;2009年春季,全校普及“杜郎口模式”。</p>
<p>王俊说,“如今的课堂似乎乱了,组织形式散了,老师讲的少了,但效果好了。”</p>
<p>亟需完善评价体系</p>
<p>王俊说,推行“杜郎口模式”之初,也面临老师“不接受”,学生“讲小话”,课改流于形式等问题,学校担心失败,影响教学质量和优等生培养。如今该校已从“摆尾巴”学校,迈入市直初中前十。</p>
<p>但王俊仍为课堂教学的知识点落实质量苦恼。课改要求教师去掉上课中的无效环节,提高课堂效率。“对于课堂效率的考查,需要形成检测评价体系,不让课改流于形式,真正提高效率。”</p>
<p>王俊表示,该校将坚持课改,逐步培养出自己的优师、名师,力争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取得进步。</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