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万千广厦庇寒士</p>
<p>湖北日报讯 青山区工人村街青宜居社区居民 熊可</p>
<p>我家的老房子,是我和老伴知青回城时东拼西凑借钱盖的。2008年的一场雪,将屋顶压塌了。雪后初晴的一天,区拆迁办的工作人员上门报喜,房子即日起就地拆迁还建,87岁的老妈妈乐呵了一个多星期。之后两年,拿着政府的补贴,我们在北眼桥找了两间过渡房。没事的时候,我和老伴常回家看看,看着新房一天天长大。</p>
<p>今年9月28日,全家老小十几口人兴奋地回到工人村七村,土里土气的名字改成了“青宜居小区”。我们家分到四套新房,三个老人不仅有了自己的房子,还和子女们挨着住,方便又亲近。拿着新房的钥匙,看着小区如画的风景,我恍如隔世,心想:“要不是棚户区改造,这辈子就要老死在破屋了。”</p>
<p>背景资料</p>
<p>“十一五”期间,我省大力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尤其省会武汉市步伐一年快过一年。过去5年,该市先后为重化工业区青山4万多产业工人改造棚户区,为低保户等困难群众一再放宽廉租房保障标准,数以千计的无房农户冬去春来安了新家,6.4万套经济适用房配售给游离于困难边缘的低收入家庭。(记者涂亚卓)</p>
<p>洗净泥腿进城来</p>
<p>湖北日报讯 武汉市黄陂区横店街园春园小区 杨腊勤</p>
<p>我清楚地记得在今年的1月20日,77岁的我拿到了全省第一笔100元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金。现在,老伴也领养老金了,这些“工资”我们基本不动,过年用来给孩子发红包。</p>
<p>农民辛苦一生,“体面”就在房子上。我原来住黄陂区横店街百花村杨簸箕湾7组,和三个儿子挤在一栋两层楼里。亚洲最大的编组站——武汉北编组站选址我们村,我们湾里人都搬到横店街上最繁华的中兴街旁边集中居住,我家分了4套新房,宽敞又明亮。</p>
<p>洗干净泥巴腿,我们也变成了城里人:过去70多年,我们住的是土坯房,走的是黄土路,烧的是柴火,上的是茅房,清早起来下地干活,晚上只能听狗叫。如今住的是小区房,出门就是沥青路,楼下就是大超市,煤气做饭干净省事,卫生间马桶干净又方便,早上睡个大懒觉,晚上去广场上跳舞,生活过得有滋有味。</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