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荆楚网通讯员 汪全同 万东方</p>
<p>12月12日,昏迷了13天的段渺香静静地躺在ICU重症室,挂在床头的衣服口袋里依旧放着他的工作日志,熟识和不熟识的党员干部和民兵,闻讯后顶风冒雨来探望他。</p>
<p>11月30日,监利县周老嘴镇党委委员、武装部长段渺香操劳过度,因突发脑溢血倒在新兵家访的路途中,至今一直躺在监利县人民医院ICU重症室,昏迷不醒,生命垂危。</p>
<p>半年前,段渺香积极响应监利县委“创先争优”号召,率领数百民兵在红旗下宣誓:“创先,要有创新成果;争优,要有创业成绩”。</p>
<p>熟悉他的人说段渺香几十年如一日,身体力行杠起了共产党员“创先争优”的大旗!</p>
<p>勇于吃苦:塞北种草 江南养鱼</p>
<p>1992年9月,23岁的段渺香从北京农业大学毕业,主动请缨回到家乡,先是在周沟乡种子站当农技员,后来进入乡镇机关,先后在原周沟乡、现周老嘴镇担任党政办主任、武装部长、党委委员等职务。</p>
<p>18年的基层经历中,段渺香1993年曾被选派到内蒙古,在那里担任两年种植技术顾问,利用大学所学专业,带头试种苏丹草。大漠茫茫,生活苦寒,但他忍受着恶劣的环境和难熬的孤独,为乡镇财政带来丰厚的收入。</p>
<p>针对和平时期的建设主题,段渺香开展了一系列率兵带民科技致富活动,使全镇民兵成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排头兵”。2008年,他自筹资金3万元,在老堤村承包鱼池50多亩,开展龙虾养殖,并在养殖基地办起科技教学点,为民兵和前来“取经”的农户提供学习现场。基地实行每个民兵带1个组,带2个重点推广户,帮3个贫困家庭。在他的带领下,全镇共扶持典型90多户,帮助50多家贫困户脱贫致富。2008年,全镇因发展水产增加生产总值1200万元,段渺香因此被农户誉为“致富专家”。</p>
<p>白洋村青年周科元如今是方圆一带的养鸡小区“区长”。4年前,为了建立“以劳养武”基地,带领农民致富,段渺香扶持周科元率先与温氏公司联姻,走上养鸡致富之路。村里现在有10多户养鸡专业户了,方圆几个村共发展小区养鸡30多户,而他则成为这一带的“区长”。</p>
<p>工作之余,段渺香没忘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经常下乡为农户指导种养技术。十年前,他在原周沟乡所在地陈沱村帮助农民发展大棚蔬菜生产,如今那里成了有名的蔬菜基地,感恩的菜农每年都要送他一些时令鲜菜。</p>
<p>“段部长在我们村里蹲点时,每次去都返回得很晚,却没有吃过村里一餐饭。有一次下午六点钟……”陈罗鲍村支部书记鲍家胜讲起段渺香,这位身高一米八0的汉子不禁失声痛哭。</p>
<p>鲍家胜回忆段渺香最后一次到陈罗鲍村督查计划生育的情形:“他是下午两点钟来的,来督查村里的计划生育,因为全县要搞计生检查。我们先是在4组二女户鲍彦宏、沈银霞家里座谈,了解他们结扎后的思想动态。然后又到8组,在妇检对象陈钢、刘琼芳家里问情况。他拿着花名册,与我们到过的5家对象户进行核对,他亲自念姓名,对照出生年月,看资料是不是相符。他做事情就是喜欢跟脚抓,我们来不得半点马虎。”</p>
<p>这天是11月29日,也是段渺香患病的前一天。鲍家胜讲述这天的情形,他深情的目光中,一直强忍着眼泪。</p>
<p>敢于担当:一线冲锋 跨省解难</p>
<p>段渺香常说:“要做好武装工作,关键是在紧急时刻能够拉得出来用得上。”他深知武装工作的社会效应,多次组织民兵抢险救灾。配合公安部门开展“严打”。</p>
<p>仅2007年,全镇就出动基干民兵300多人次,组成5个巡逻队。去年11月,民兵巡逻队在蔡李村抓获盗割农用电线犯罪嫌疑人的行动中,段渺香身先士卒,冲在最前面,青年民兵党中良、杨麦山都受了伤,但他们死死扭住犯罪嫌疑人,直到将其抓捕归案,此事受到有关部门的大力表彰。</p>
<p>今年防汛抗灾期间,段渺香带领镇民兵突击队坚守西湖,昼夜巡查,完成了堆砌土石2.8万方,开挖导滤沟1700米,排除管涌16个;随后,他又率领民兵突击队转战东荆河大堤,直到水退才下堤。</p>
<p>周老嘴镇共有39个村,外出基干民兵78名。对每一名民兵所在村、组及外出地点、联系方式、家庭状况等基本情况,段渺香都了然于胸。</p>
<p>他坚持每季度同外出民兵联系一次,了解并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鼓励他们为家乡争光。遇到他们的权益受到侵犯时,总是想方设法为他们维权,外出民兵都视他为维权的好帮手。2008年9月,秦场村青年民兵秦新才的妻子在长沙出车祸,为补偿问题与当地人发生纠纷,村里闻讯赶去探视的两名亲属也被打伤。段渺香得知这一情况后,及时了解事故详细情况,安排镇司法所法律工作人员前往长沙展开法律援助,终于使此案得到圆满解决,秦新才的妻子何某最终获得经济赔偿13万元。</p>
<p>为解决近年来农村出现的征兵难问题,作为武装部长的段渺香,十分注重工作“角色”的转换,热情为应征青年服好务,用真情感动和政策激励引导青年积极应征入伍。刘红村青年刘舒在2007年参加高考时,分数超过“三本”录取线,但因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学费。正当刘家矛盾困惑之际,段渺香主动上门与刘舒及其家人交心谈心,鼓励其到部队发展。结果,在刘舒入伍的第二年,他就在部队考取了军校。刘舒的经历激活了村里其他青年当兵的热情,近两年,刘红村由过去的“入伍空白村”成了每年有3人以上青年入伍的先进村。</p>
<p>段渺香在当地特别是一些农民心中有着良好的人缘,每遇到一些上访老大难户,镇里总习惯交给段渺香去处理,而他总是不负众望。</p>
<p>白洋村在深圳打工的周循桂,曾是一位老上访户。因为过去与乡里的一笔债务没有解决,长期上访不断。有一年春节,周循桂去北京上访,连省里也惊动了。段渺香受命赴京息访。去京后,段渺香不但做通了周循桂的工作,两人还成了好朋友。回来时,段渺香一直把他送到深圳。时值春节,他没有给家里买一点东西,却为周循桂又是买烟,又是买火车票,周循桂大为感动。精诚所致,金石为开。周循桂从此再也没有上访了,他对人说:“我若是再去上访,实在对不起段部长!”</p>
<p>乐于奉献:婚后未育 两袖清风</p>
<p>段渺香1969年出生在柘木乡柘木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家中兄弟姐妹八个,读高中时,母亲因劳累过度导致病重,过早地离世,身患高血压的父亲和年届七旬的祖母坚强地撑着这个家。</p>
<p>那年高考,段渺香以全县少有的高分,被北京农业大学录取。那天,当一名村干部一溜儿小跑将录取通知书送到他家时,父亲接过通知书紧紧攥在手里,久久说不出一句话:家里连日常生活都难以为继,哪来钱供孩子去外面读书。好在一位姑父和两位堂叔毅然出面作主,亲戚朋友纷纷相助,好不容易才凑齐一笔钱,段渺香才得以进京读书。</p>
<p>读大二时,段渺香收到父亲病逝的电报,却没有回家作最后诀别,因为当时家里已有3个月没汇钱来,他没有回家的路费。寒假回来,段渺香望着墙上的父亲遗像,泪珠雨点般从稚嫩的脸上滑落。</p>
<p>参加工作后,段渺香穿着朴素,衣服一穿就是五六年,甚至上十年。他有一双最“亮”的皮鞋,那是县武装部发给的。平时,他不抹牌,不喝酒,下乡骑自行车,一般不在村里吃饭。</p>
<p>肖友才是一名老退伍军人,1998年抗洪后从三洲镇迁到周老嘴镇周沟村,一直寄居在村部。2008年,因村部翻修,肖有才无房可住。段渺香听说后,当即与镇民政办、周沟村协调,在帮助肖友才解决临时住处的同时,又为其筹措资金近万元购买一套住房。肖友才对段渺香感激万分,段渺香笑着对他说:“今后武装部就是你们的娘家,我就是你们的勤务兵,你们有什么困难尽管来找武装部。”</p>
<p>段渺香蹲点时间长达六年的白洋村,村支书周科品对他一直抱有“同情心”。他记得去年的一天,段渺香的一个妹妹从柘木过来,找他借2万元,以解决家庭的一个很急的事。段渺香称自己“和家当”都只有几千元,哪来的两万元?无奈之下,只好恳求周科品到信用社贷了2万元。诚实守信的段渺香3个月前按期归还了这笔贷款。</p>
<p>在乡镇工作近20年,段渺香手中,其实也掌握着一定的权力,但他始终牢记手中的权力,是为大家服务的,不能为个人谋私利。</p>
<p>段渺香常说,接触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人生思考。如果经常接触困难群众,你就会经常不由自主地帮助他们。</p>
<p>近两年,直荀中学、满春小学每年都有三到五名贫困学生收到100元、200元不等的爱心捐款,学校经办人知道,那是段渺香的“心情”。</p>
<p>婚后17年无生育,段渺香与妻子杨梅前不久抱养的小女孩才5个月大。17年来,一直居住在镇机关一间12平米的“单身宿舍”里,水泥地,灰白墙,“蜗居”里只见一张办公桌抽屉塞满了换洗衣服,两张床拼在一起,宿舍里简陋得连卫生间也没有。</p>
<p>鲁桥村的应征青年胡波,是他走访的最后一名新兵对象。为了把这个刚刚从中南财大毕业的“好苗子”选送到部队,段渺香几次上门,指导他办理转户口、体检等手续。</p>
<p>当“大学生”新兵胡波得知段渺香在为自己家访期间,脑颅两次出血而忽略治疗,现在因突发急性脑溢血,已长时间昏迷不醒时,忍不住嘶声痛哭:“段部长,我们的好部长,我们永远想念你!”</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