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楚天都市报讯 (记者张凡)襄城区檀溪派出所教导员郑永明,几乎每隔一个多月就要光顾一次文具店。走进店内她不动声色,店主就会拿出一盒签字笔递给她。这种默契长达8年之久了。</p>
<p>熟悉郑永明的人都知道,她不是在为单位采购文具,而是因为她太费笔了。自1997年1月,《楚天都市报》创刊至今,10多年的时间里,郑永明摘抄的报纸笔记已有200余本,用了数千支签字笔。</p>
<p>1974年,郑永明响应号召参加知识青年下乡活动,经常在煤油灯下摘抄报纸,以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回城工作后,她仍将这一习惯坚持下来。</p>
<p>而与《楚天都市报》结缘,则另有故事。1997年,郑永明的丈夫范西来从武汉出差回家,顺便带回来一份报纸给她看。从此,郑永明就对本报上了瘾,凡是报纸上的新鲜有趣事,副刊诗歌、格言等,她都会亲手抄写下来。</p>
<p>郑永明说,每做完一本摘抄,就像农民收获了一袋粮食。目前,她已经收获了200多袋粮食了,在她的带领下,全家人都在享受这些精神食粮。</p>
<p>郑永明在派出所分管政工、宣传工作。长期看报摘抄,熏陶了她的新闻敏感。近几年,基层派出所宣传工作,郑永明总是排在第一名。她说,这些笔记就像是知心朋友,心情烦躁的时候翻翻看看就会豁然开朗。</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