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img src="http://news.cnhubei.com/news/xwhbyw/../ctdsb/ctdsbsgk/ctdsb04/201012/./W020101206285989117067.jpg"></p>
<p>图为:环保志愿者在黄孝河边取水样 记者叶茂林 摄</p>
<p>楚天都市报讯 记者张泉 高东起 贺俊 本报连续推出《黄孝河污臭治理调查》报道后,网友反响热烈并展开自发行动。昨日,由网友自发组成的“黄孝河综合治理网友促进小组”首次对黄孝河进行实地踏访调查。他们沿黄孝河明渠徒步踏访5公里,探访污染情况,了解排污口分布,并对河水取样送交环保检测机构进行检测。他们希望通过这一行动,让黄孝河积重难返的污染现状能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希望新一轮整治能取得实效。</p>
<p> 踏访</p>
<p>排污口附近寸草不生</p>
<p>昨日上午9时许,一群来自不同行业、年龄各异的志愿者,因共同关心黄孝河的治理而走到了一起。志愿者们在汉口后湖万国摩托车市场前集合,沿着黄孝河明渠,踩着垃圾、忍着臭味徒步北行,有的志愿者则戴上了口罩。</p>
<p>污浊的河水中不断泛起气泡,漂浮着乌黑浮油状的物质,黑色的污水正从排污口奔涌而出,排污口附近垃圾聚集、寸草不生。志愿者认真排查排污口分布,密集处每隔20米就有一个排污口,沿途可见30多个大小排污口。此外,还四处可见有居民随意向河中倾倒垃圾。</p>
<p>志愿者们发现,黄孝河两岸稍微平整的地方,几乎都被周边居民开垦成了菜地,地块大小不一,胡乱用木条隔开,土壤颜色偏黑,有居民说:“报纸上说要整治黄孝河,我们以后就不种菜了。”</p>
<p>沿途还随处可见违章搭建的建筑,志愿者在河边一个猪圈里看到,近20多头猪争食,狼藉一片,“猪圈味道刺鼻,与河水的气味有一拼”。令志愿者欣慰的是,有的猪圈已经拆除,整治正在进行。</p>
<p>取样</p>
<p>一瓶黑水悬浮着渣滓</p>
<p>“黄孝河已经没有一点河的样子了,就是个排污沟。”52岁的志愿者何红英感叹道。何红英的女儿去年结婚,在黄孝河旁的同安小区买了房子,入住后每天饱受臭味、蝇蚊的困扰。经常参与环保活动的何红英希望以实际行动推进黄孝河的整治,于是主动加入到黄孝河志愿者的行列。</p>
<p>在一个坡度较缓的岸边,何红英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塑料瓶,随机从河水中取了一些污水。记者看到,整瓶水就是一瓶黑水,悬浮着乌黑杂乱的渣滓,瓶底位置沉淀物最多、颜色最深,在阳光的照射下乌黑发亮。何红英表示,要把这瓶水带回去,送交环保检测机构进行检测。</p>
<p>家住汉阳的张爱华女士,是一名教师,也是一个环保人士,经常带领学生参加环保考察,并撰写调研报告。昨日一大早,张爱华坐了一个多小时公交车来参加志愿者活动。“我们学校的学生曾经做过莲花湖水质长效治理可行性调查,黄孝河是我所见过的最臭的河,它甚至已不能被称之为河,就是个下水道,有机会我会带着学生过来调查黄孝河,希望把黄孝河早日治理好。”张爱华说。</p>
<p>感叹</p>
<p>“污染比想象中还严重”</p>
<p>黄孝河两侧不断崛起栋栋高楼,然而这条河流并没有为两岸的小区增色,反而因为它的脏乱影响了沿线居民的心情。“黄孝河污染比我们想象中还严重。”家住同安家园小区的志愿者黄先生指着一摊污水,一边走一边说。黄先生家紧挨着黄孝河,每天忍受着臭味、苍蝇和蚊子的困扰,但从来没到黄孝河实地查看过。他叹了口气说道:“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里面的水居然这么黑,还产生气体冒泡,岸边竟然还有人种菜和养猪。”“长期住在这里,我们都麻痹了。”家住绿色新都小区的志愿者宋女士说,她原来住在马祖路,2003年是看“图”买房,听开发商说周边绿化很好就买下了,后来才知道黄孝河奇臭无比。“不过住的时间长了,渐渐就麻木了,但是有亲戚朋友来做客,就感觉非常明显,连称受不了。”</p>
<p>心声</p>
<p>希望治河能取得实效</p>
<p>昨日,志愿者们花了5个小时,徒步5公里实地探访,直至后湖泵站,下午2点才离开。所经之处,他们都拍下了照片,菜园、猪圈、排污口、臭水都定格于他们的相机。“看着河水越来越黑,越来越臭,我们除了无奈,就是痛心。”听到沿岸居民的心声,志愿者们表示,他们要拍照对比留存纪念,记下每一个阶段的治理效果。“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实地考察,为武汉市水务局即将出台的黄孝河改造方案查缺补漏,希望这次整治不要打水漂。”</p>
<p>志愿者杨先生认真收集了本报每天的《黄孝河污臭治理调查》报道,他说,媒体的关注让两岸居民感受到了武汉市政府治理黄孝河的决心与信心,还是希望政府能建立长效的管理制度,让新一轮整治取得实效,真正还河于民,让“龙须沟”变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