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img src="http://ctdsb.cnhubei.com/HTML/ctdsb/20101123/../../../html/ctdsb/20101123/..\..\..\ctdsb\20101123\m_44调查_5.jpg"></p>
<p>楚天都市报讯 图为:《荆山楚源》演出场景</p>
<p>本报记者 祝兆林 邹琪</p>
<p>今年7月开始,大型原生态风情歌舞诗——《荆山楚源》,与襄樊本地旅游发展相结合,成为省内首部常态化演出的剧目,并在襄阳剧院长期演出。</p>
<p>《荆山楚源》商演近3个月,常态化演出30余场,但旅行社仅包演一场,游客不足2000人次。</p>
<p>如今,挂在襄阳剧院外的巨幅海报已经被替代,《荆山楚源》正离开商演,走向“文化惠民”的演出舞台。</p>
<p>这部曾被寄予厚望,博得无数赞誉的剧目,为何要离开商演舞台?这是一种策略还是一种无奈?</p>
<p>辉煌:曾获得多项荣誉</p>
<p>2009年9月18日,《荆山楚源》首次在保康举办的全国早期楚文化研讨会上演出,受到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p>
<p>2009年11月至今年5月,该剧的部分章节3次走进央视,面向全国播出,业内人士认为,这是襄樊文艺创作史上开天辟地的事。</p>
<p>2010年7月1日,该剧启动常态化演出机制,本市70家旅行社承诺,将《荆山楚源》作为重要的旅游项目推广销售。</p>
<p>为了培植这一旅游文化品牌,市直机关和企业团体轮流包场,创造了连演30多场的记录。</p>
<p>今年9月26日,诸葛亮文化旅游节招待晚会在襄阳剧院举行。《荆山楚源》在这里进行了第82场演出,没想到,这次演出会成为商演的绝唱。</p>
<p>从7月初开演至9月底停演,其商演之旅只有不到3个月。令人惋惜,发人深省。</p>
<p>转型:定位为文化品牌</p>
<p> “《荆山楚源》的创作之初,只是保康县为迎接楚文化研讨会而编排的节目,并非想打造成一个文化旅游品牌。”该剧总制作、襄樊市豫剧院院长雷剑朝介绍该剧出台的前后。</p>
<p>2009年5月,保康县委托雷剑朝为“楚文化研讨会”编排一部歌舞剧。他连夜拿出了演出方案。</p>
<p>雷剑朝将这部剧定位为大型原生态风情歌舞诗,取名《荆山楚源》,分12个章节。</p>
<p>后来,保康县决定按雷剑朝的方案实施,共投资100万元。</p>
<p>研讨会上演出后,这部歌舞诗反响良好,之后,该剧又成了一台专门用于参赛获奖的剧目。</p>
<p>停演:旅游观演人数不足2000</p>
<p>“结合旅游文化推广,成功的先例有很多。”雷剑朝说,许多旅游城市都有其旅游文化品牌,比如西安的《长恨歌》、桂林的《印象刘三姐》。《荆山楚源》正想走这种模式。走上商演之路后,为推动该剧的社会化,襄樊机关单位和社会团体轮流包场,创造了连演30余场的记录。</p>
<p>尽管如此,该剧的商演之路并未如人所愿,从商演开始至今,旅游观演的人不足两千。《荆山楚源》为何与旅游脱节?雷剑朝认为,文化艺术不能为演出而演出,要从培养客户的角度运作,让文化艺术成为一种休闲的项目。</p>
<p>市文化旅游和新闻出版局艺术科科长郝伶俐介绍,《荆山楚源》商演时,曾考虑和景区合作,但因条件没谈妥而改在了襄阳剧院。</p>
<p>郝伶俐介绍,在襄阳剧院每演一场,要支付剧场8000元、豫剧院8000元,演出成本太高。</p>
<p>市文化旅游和新闻出版局旅游行业服务科科长胡克琴说,旅游和文化的结合遇阻,和襄樊的旅游产业结构有关系。</p>
<p>她认为,襄樊是旅游的中转地而非目的地,外出游玩的人远多于地接人数,旅游市场不能满足文化市场的需求。</p>
<p>她说,去年,为推荐襄樊旅游业发展,市旅游和财政部门制定了奖励办法,对组织接待外地游客入樊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会议会展等旅游活动的旅行社进行奖励。</p>
<p>但直到目前,全市70家旅行社中,真正有地接业务的只有四五家,外来游客不能支撑本地文化市场的发展。</p>
<p>前景:重新探索商演之路</p>
<p> 从淡出商演到“文化惠民”,雷剑朝有些无奈,但他同时认为,这也是一种品牌推广的方式。</p>
<p>他介绍,当初编写这部歌舞诗时,他就为该剧规划了《楚源》《楚风》《楚韵》《楚魂》4个系列,《荆山楚源》是“系列”之首。</p>
<p>他说,目前要做的,就是让该剧走“文化惠民”之路,不让它淡出人们的视线,并完成100场的演出目标。</p>
<p>虽然暂时退出了商演,但《荆山楚源》的商演并非穷途末路。雷剑朝说,襄樊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只要有合适的舞台,《荆山楚源》就能重新走上商演之路。</p>
<p>他认为,古城墙、护城河、汉江这些旅游资源,都可以成为《荆山楚源》的天然演出舞台。</p>
<p>他以仲宣楼为例:从楼上往下看,视野很开阔,可在护城河上搭建伸缩式的舞台,这里有江景,有城楼,能很好地将文化和旅游结合。</p>
<p>他分析,通过旅游带动文化艺术,可将文化品牌打响,并开发系列文化旅游项目,如楚商寻根、楚商祭祖等商业文化活动。</p>
<p>雷剑朝说,要搭建这一舞台,目前唯一缺少的就是市场运作或资金扶持。</p>
<p>除了本土打响这部剧外,雷剑朝还希望《荆山楚源》能走出去。他说,可组建两支演出团队,一支驻地,一支外出交流,将单一的本土文化多元化。</p>
<p>《荆山楚源》缺乏大手笔</p>
<p>襄樊市社科联副主席 陈新剑</p>
<p>从剧目本身来看,《荆山楚源》打造之初,就背负了文化传承的包袱。旅游的目的是休闲、娱乐,文化传播不是一部戏的主要功能。</p>
<p>从制作上来看,《荆山楚源》没有大手笔。成功的大型剧目,其优势在于实景演出,要有声、光、电技术的配合,只有这样,才能震撼人、吸引人。</p>
<p>该剧可寻找企业投入,加大策划力度,通过多元化的市场营销手段,让其重新回到市场化的道路上来。</p>
<p>《荆山楚源》简介</p>
<p> 《荆山楚源》是保康县和襄樊市豫剧院联合打造的一部原生态歌舞史诗。由国家一级导演唐静平执导,省音乐家协会主席王原平任音乐总监,保康本土作家宋进潮执笔编剧,反映了楚国先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苦创业精神。</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