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679|回复: 0

武汉百年老牌初中仅15名新生 民办初中火爆异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5 12:36: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img src="http://news.cnhubei.com/ctjb/ctjbsgk/ctjb03/201011/./W020101104302641254158.jpg"></p>
<p>图为:因为对口生源择校,部分初中的教室显得空荡荡(记者刘辉摄)</p>
<p>楚天金报讯 记者刘辉 在武汉,像21中这样有着上百年历史的中学并不多见。然而,这所坐拥江汉路商圈繁华的百年老牌初中,生源却极度喊“渴”。今年秋季开学,该校竟只招到15名新生,加上八、九年级的115名学生,该校在校生总数仅130人,成了一所名副其实的“袖珍学校”。</p>
<p>百年老校生源荒</p>
<p>今年9月,小学毕业生李斯凡被父母送到离家仅10分钟路程的武汉市第21中学就读,来到这里他惊奇地发现,自己所处的七年级竟然只有一个班,班上仅15名学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迷你班”。</p>
<p>21中位于武汉市汉口胜利街,始建于1897年,原名懿训女子中学,具有110多年的办学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较高的教学质量,地处闹市,与著名的汉口步行街相邻,是一所市中心城区的初级中学。</p>
<p>然而就是这样一所美丽的校园,生源却每况愈下。该校相关负责人说,“前年和去年都只招到55名学生,今年才15名,全部加起来才130名。”今年,该校原打算招3个班,可没想到招生情况如此糟糕,连一个班的班额都凑不足。</p>
<p>记者来到学校采访时,正值课间。偌大的校园里显得冷冷清清,偶尔看到学生结伴走过。</p>
<p>13岁的李斯凡对自己的初中生活很满意。他告诉记者,自己从不向往读名校,上学也就两三站路,很方便。“这里的老师也很负责,和同学相处得也很愉快。”课间,他最喜欢到班上的图书角选择自己喜欢看的书,教室里由于人少,并不喧嚣,适合阅读。小家伙唯一感到遗憾的是,每到周一升旗仪式时,空旷的操场上只有100多名学生,“显得有点冷清”。</p>
<p>老师感觉“闲得慌”</p>
<p>学生人数太少,老师最大的感受是“闲得慌”。据介绍,该校教职员工有56人,其中专任教师42人。按照国家的初中标准化建设要求,师生比例应是1:14,这就表示,学校在校生达到800人左右才符合要求。“可是我们学校现在的实际情况是,一个老师只带2名学生,远远没有达标。”该校负责人说。</p>
<p>该负责人坦言,由于学生太少,老师们面临无课可上的尴尬。今年9月,学校有5名老师到区内兄弟学校交流任教,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这一窘迫。</p>
<p>据了解,该校目前老师基本上一人只带一个班,即便老师想增加工作量,也没有多余的班级给他带。35岁的童老师是该校九年级负责人,35岁的她从武汉教育学院毕业后一直在该校工作至今。“生源的减少,我除了困惑,也感到有点悲哀。”童老师的言语中透着无奈,“如果是学风不好,教学质量不高,优胜劣汰,我们也认了,但事实绝非如此。”</p>
<p>一个班只有10来名学生,老师的工作量“吃不饱”,“老师想教却没学生教”,童老师认为这是一种资源浪费。</p>
<p>除了师资相对过剩,其他教育资源闲置着。记者观察到,学校里一栋四层高的教学楼是“铁将军”把守。除了教室被闲置,标准化建设后,部分理化实验室至今“待字闺中”。</p>
<p>择校热致生源缩水</p>
<p>21中校园建筑面积7493平方米,2008年,学校实现初中标准化建设,塑胶操场、多功能实验室一应俱全。</p>
<p>办学条件越来越好,生源为何越来越差?学校负责人告诉记者,作为一所百年老校,21中也曾有过辉煌,在上个世纪90年代,该校是一所完中,在校生达到1200人以上。但随着江汉路商圈的日益发展,原先的扬子社区、上海街居民区先后拆迁,辖内适龄儿童数量剧减,一定程度上导致生源下降。</p>
<p>但据记者了解,如果对口区域的孩子正常升学,情况也不致于此。21中今年原计划开设3个班,是因为对口的鄱阳街小学、黄陂路小学有数百名应届毕业生面临升学。但实际招生情况却完全超乎学校预料,这批小学毕业生绝大多数择校去了本区或其他区最好的民办初中,真正愿意把孩子送进21中的才10来个。“再这样下去,学校将难以为继了。”该负责人不无担忧地表示,招生关键在家长的口碑,今年招生情况如此不理想,明年是否招得到学生都成问题。</p>
<p>背景调查</p>
<p>被“择校”改写的招生格局</p>
<p>公办初中:</p>
<p>集体遭遇尴尬</p>
<p>“21中现象”不是个案。在江城,本属公办初中的生源被民办初中(公参民学校)“抢走”,如今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p>
<p>记者从其他区了解到,最受家长追捧的就是民办初中,由于各区民办初中也就那么一两所,于是成了家长眼中的香饽饽。家长宁愿一掷万金,也要把孩子送进最热门的学校。</p>
<p>由于武汉市民办初中生源火爆,公办初中正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所城区公办初中校长告诉记者,区内初中共有23所,其中民办初中仅3所,其他全是公办初中。每年全区应届小学毕业生在7000人左右,三所民办校就瓜分了近半生源,剩下的一半再分解到20所公办初中,这些学校的招生情况可想而知。在校生规模在三四百人左右的学校比比皆是,还不如民办学校一个年级的人数多。</p>
<p>今年9月,武汉六初与市30中的校址进行了互换。“原来的学校太小了,无法容纳那么多生源。”一名六初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说。30中原本是一所完中,今年起高中部开始停止招生,初一也仅招到50多名学生。</p>
<p>更雷人的是,由于生源荒,教育资源闲置,汉口一所公办初中将部分教室租借给培优班、成人中专等社会机构,校门口挂着五六块牌子,被家长们笑称“联合国”。</p>
<p>民办初中:</p>
<p>大都生源爆棚</p>
<p>记者走访民办初中,看到的是截然不同的景象。</p>
<p>记者在汉口一所热门初中看到,一个班级60多名学生,教室里拥挤得老师上课都转不开,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够听清讲课内容,老师上课时均用上了扩音器。一名授课教师告诉记者:“这个教室面积太大,上课就像作报告,如果不用扩音器,肯定有学生听不见。”即使用上扩音器,一些学生反映他们还是觉得上课听讲有些障碍。“那个‘小蜜蜂‘(麦克风)声音好大,坐在前排就觉得震得耳朵都疼了。”对于学生的意见,老师也很无奈。“现在不用扩音器就根本没有办法上课,一节课靠真嗓子喊下来第二天就没办法上课了,只能希望孩子们理解了。”</p>
<p>60多人的班级,班主任在座位的布置上也煞费苦心。一般的班级都是两个学生一个座位,一个教室有四排,记者看到,这个班排了5排,比普通班级多出一排,变宽了。“别的班每周一次调座位基本上是小组换,而我们不仅小组换,定期还前后排换,让每个孩子接近黑板的机会公平。”一位热门学校的班主任告诉记者,座位问题是大班额班级的头疼问题,她平均一个星期要接到至少两个家长关于换座位的请求。“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尽量靠着黑板坐,可像我们这样五六十人的大班里怎么能人人公平呢?”这位老师说,经常是这个家长刚刚拿着孩子视力检查的病历要求调座位,没两天其他孩子家长又跑来提要求,座位问题已经是一大心病。</p>
<p>不仅如此,这些公参民学校基本包揽了全市最好的生源。前不久,武汉一批家长在论坛晒公参民学校初一的“牛班”,有个班59名学生,学费全免的有12个,免3000元、6000元、9000元的学生还各有10多个。该班虽然在年级排序上是第25,进入这个班的几乎个个是奥赛尖子,据称大多数学生是被市内一所颇有名气的奥数培训机构推荐进来的。就连“路过”的家长网友也惊叹“看来中考时火箭就要升空了”!</p>
<p>家长:择校陷入“一窝蜂”</p>
<p>每到中考成绩揭晓,一些小学高年级学生家长最热衷的事就是“数状元”,看哪所初中的满分考生多,而且越是对孩子“上心”的家长越关注。而为招揽生源,出产“状元”的初中学校也会在校内外挂上醒目的横幅,庆祝中考夺得佳绩。</p>
<p>今年暑假,家住珞喻路的洪先生削尖脑袋将孩子送进了武昌区内一所民办初中,他为此花了2.7万元择校费。“孩子就读学校中考成绩出了名的‘牛’,今年满分‘状元’全市最多,办学实力肯定是没话说。”洪先生满意地说。他的想法代表了众择校家长的心理:在靠中考成绩说话的今天,哪所学校的成绩牛就把孩子送去哪。</p>
<p>汉口的罗女士也是一名择校生家长,她说,择校就是择师,为什么民办初中受追捧,很大部分原因在于它的师资比普通初中过硬。“名师出高徒嘛!”罗女士认为,一所学校的师资水平是其教育环境的浓缩。</p>
<p>不过,也有许多家长对择校的原因则显得茫然。“家里不差这几个钱,孩子既然要读,就要读最好的学校。”一位家长称。</p>
<p>读名校孩子就一定有出息?每年中考成绩出炉,不少名校生遭遇滑铁卢,而那些非名校往往也能考出尖子生。21中负责人告诉记者,虽然生源少,但是每年都有部分家长将孩子从名校转到21中来就读。因为家长们发现,花了大钱把孩子送进名校,但孩子基础薄,学习上赶得很辛苦,有的学生受挫后甚至对学习失去了兴趣。一位名校老师则不无担忧地告诉记者,不少硬塞进来的孩子,难以适应重点学校的学习强度,那些心理素质薄弱的孩子“有可能出现问题”。 (记者刘辉)</p>
<p>政策吹风</p>
<p>武汉着手均衡教育发展</p>
<p>“民”校独大有望遏止</p>
<p>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均衡教育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武汉市各级教育部门纷纷启动均衡教育,名弱校结对子,师资共享,以期增强薄弱学校的影响力。</p>
<p>今年暑假,武汉二中广雅中学(二初)校长黄勇和21中校长孙新民签署协议,结成第一个初中教育的共同体。这是江岸区教育局为推进本区初中教育均衡发展而促成的3个共同体之一。紧随其后,区内另两所名初中——武汉六中上智中学(六初)和七一华源中学,也将分别与30中和41中结成教育共同体。</p>
<p>江岸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称,按照协议,除了互派老师交流,三所优质初中还将帮助结对子的学校探索特色小班化教学,促进师资水平共同发展,以最终达到区内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目的。</p>
<p>今年年初,武昌区教育局也进一步启动学区制以推动均衡教育发展。此前,该区针对全区中片学校实力较强而南北较弱特点,先后撤销40余所办学规模小、效益不高的学校,集中优势资源办学,缩小校际差距。并且该区还将3所改制校恢复公办并实行对口入学,加强义务段学校事业计划管理,择校现象明显减少。</p>
<p>不过在部分公办初中负责人看来,近年来,民办初中的“掐尖”大战愈打愈烈,依靠手中的优质生源,这些学校的中考成绩肯定比普通高中要好得多。如此恶性循环,要真正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p>
<p>(记者刘辉)</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文字版|手机版|小黑屋|襄阳城

GMT+8, 2025-5-19 14:3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