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510|回复: 0

图文:古巷春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28 15:37: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img src="http://ctdsb.cnhubei.com/HTML/ctdsb/20101028/../../../html/ctdsb/20101028/..\..\..\ctdsb\20101028\m_58发现_4.jpg"><img src="http://ctdsb.cnhubei.com/HTML/ctdsb/20101028/../../../html/ctdsb/20101028/..\..\..\ctdsb\20101028\m_58发现_7.jpg"><img src="http://ctdsb.cnhubei.com/HTML/ctdsb/20101028/../../../html/ctdsb/20101028/..\..\..\ctdsb\20101028\m_58发现_5.jpg"></p>
<p>楚天都市报讯 图为:待修复完毕后,陈老巷将恢复原有风貌</p>
<p>图为:斑驳的墙壁见证了陈老巷的沧桑岁月</p>
<p>图为:陈老巷古老而宁静 记者李溪摄</p>
<p>本报记者梅晓芸 实习生聂姗</p>
<p>  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能忘记。</p>
<p>陈老巷就是这样一条巷子。</p>
<p>历史上,位于樊城区中山前街的陈老巷,这条不足200米长的巷子,有过令人艳羡的辉煌。在上世纪50年代以前,它曾是襄樊最富庶最繁华的所在,享有“汉口花楼街”的美誉。</p>
<p>即便如今,斑驳的墙壁布满岁月的痕迹,陈旧的老房子留下悲欢离合,周遭的世界已换了人间,但那条巷子依旧让人魂牵梦绕,感慨万千。</p>
<p>上个月,樊城区政府与浙江宋城集团南澳现代服务业(旅游)置业公司签订陈老巷历史文化街区项目。这个总投资5亿元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复工程,将重现陈老巷传统商贸文化景观。</p>
<p>陈老巷的前世今生又一次呈现在了今人眼前。于是便有了这一期的“发现”。</p>
<p>地志名</p>
<p>  陈老巷南起中山前街(今汉江大道中段),北止磁器街,长约180米,宽约3米,处于前街商业繁华的衔接处,是近代百年来最热闹旺盛街巷之一。陈老巷历史街区是樊城商业鼎盛时代的缩影。</p>
<p>巷名由来</p>
<p>  清末年间,巷内有一位陈姓老人,住在巷口南端,卖点针头线脑等杂货。他在货摊旁用一块木板,糊一层白纸,上写“陈老人巷”四个大字作标记,陈老巷由此演变而来。</p>
<p>貌不惊人 大名远扬</p>
<p>  在老一辈人的记忆里,还留存有陈老巷的记忆。</p>
<p>据《襄樊文史资料》等资料记载,民国初年,樊城没有公路,货运靠襄河船运。陈老巷靠近襄河码头港口,又位于樊城商业闹市中心,这一优越的地理条件带来了它的繁荣兴旺。</p>
<p>当时,有40多家商号聚集在这条逼仄的巷内,四乡八镇的人们只要进城买东西,都奔着陈老巷而来,走上一圈什么都能买全。</p>
<p>其中,最为出名的商号是巷内首富阮祥泰。这家商号由红安县人阮燮堂创办,经营布匹、棉花生意。阮家从武汉进货,通过船运发货到樊城卖,又在襄北收购大量棉花运往武汉,一时富甲一方。</p>
<p>其他的还有百货商店,如祥顺昌、恒兴成、永茂昌、德兴昌等,日用百货一应俱全。</p>
<p>聚华等染料店是当时鄂北颜料供应的重要基地之一。杨文盛、马兴盛、范裕盛等染布作坊兼营土布生意,是当时城乡人民衣着的主要布料。</p>
<p>梳子、篦子的生产也是陈老巷的独特产业。</p>
<p>此外,巷内还有手工制帽业、制线业、白铁手工业、香铺、鞋铺等。当时的陈老巷生意兴隆、人流不断。巷子虽然貌不惊人,但其大名远扬,巷内流金。</p>
<p>几番沉浮 黯然退场</p>
<p>  民国二十年前后,社会军阀混战,盗匪横行,陈老巷也遭遇劫难。为了防匪防盗,陈老巷人在巷子两头安上木栅栏,派人守夜,商户们纷纷加固门墙。</p>
<p>不久,抗日战争发生,由于战乱等原因,陈老巷里最富有的阮祥泰及几家大商号开始走向衰败。但其他小工商业者继续冒着风险从事经营,他们凭借勤劳、智慧,将陈老巷的辉煌延续到1945年。</p>
<p>新中国成立后,经过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陈老巷的个体商号纷纷转入国营、集体企业,陈老巷逐渐显出颓势。加上一场大火的吞噬,曾经辉煌一时的陈老巷终于退出商业历史的舞台,成为新旧民宅杂处一巷的居民区。</p>
<p>两位老太 守望阮家</p>
<p>  如今的陈老巷还住有为数不多的原住居民。饱经沧桑的老人在阅尽繁华之后,依旧守望着这片古老的家园。</p>
<p>陈老巷42号,就是当年的阮家大院。阮燮堂的六儿媳张佩文老人至今还住在这里。</p>
<p>宅院的大门被厚实的带钉铁皮包裹,三进两层的院落大气宽阔,已然显出当年的气派。</p>
<p>今年83岁的张佩文老人,最近刚刚出院,不便接受记者的采访。</p>
<p>据襄樊拾穗者民间文化工作群曾对张佩文老人及阮祥泰第三代传人阮成所做的回忆资料记录,1947年张佩文嫁到阮家,那时的阮祥泰已经衰落。阮家大院是阮燮堂在1938年买下的,老宅始建于清末。建国后,很大一部分房产被收归国有,阮家的私产只有里屋一楼的局部。</p>
<p>陈老巷的原住居民大多已离世或搬走。住在阮家大院内42-1号的衡德华老人,今年91岁高龄,是陈老巷里尚在的为数不多的老人之一。</p>
<p>衡德华20多岁时和丈夫住进陈老巷,在这里生活了60多年。她的老伴董国新曾是中山前街的街长,相当于现在的社区主任。</p>
<p>那时家里也开有小作坊,卖的都是手工做的布鞋。后来经过互助合作,家中的小作坊合并成一个制鞋厂,她和老伴都进了鞋厂工作。</p>
<p>老人说,如今阮家大院只剩下她和张佩文2位老人,原住居民都搬了出去,现在住的都是租户。</p>
<p>沧桑古巷 路短情长</p>
<p>  今年63岁的史长安,4岁时,随父亲从南阳来到襄樊,8岁时住进陈老巷。</p>
<p>在史长安的记忆中,陈老巷的路面全部由鹅卵石和青石板铺成,长年摩擦之下路面光滑。道路两旁有石块一层层垒砌成的排水沟,下雨后,雨水顺着石块缝隙一层层渗透下去,巷子很少有积水。巷内的建筑都是两层砖木结构,下层店铺木板为墙。巷子中段还搭建有一处土地楼,供奉有土地爷。每逢初一、十五,居民们就来烧香祭拜,祈求平安。</p>
<p>到了夏天,一条巷子的街坊就直接在路面铺床席子或铺张纸睡觉,有的甚至什么也不铺就睡在路上,晚上伴着江风特别凉快。</p>
<p>后来,青石板路在三次大修后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水泥路面。</p>
<p>10月15日,记者踏进陈老巷时,巷子的道路正在进行修复,路面被挖出一道道沟沟壑壑。就在记者坐在史长安的家中时,一辆挖土机从门前经过,发出巨大的轰鸣声。挖土机驶过,小巷又重回宁静。</p>
<p>对于陈老巷的改造,史长安的心情有些矛盾。一方面,他希望自己住了一辈子的地方变得越来越好;另一方面,他又担心改造毁坏了巷子的旧貌。“修旧如旧,莫要大拆。”老人一个劲儿地重复。</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文字版|手机版|小黑屋|襄阳城

GMT+8, 2025-5-21 08:57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