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559|回复: 0

图文:老战士用笔留下战争的回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28 15:36: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img src="http://ctdsb.cnhubei.com/HTML/ctdsb/20101028/../../../html/ctdsb/20101028/..\..\..\ctdsb\20101028\m_53抗美援朝_4.jpg"><img src="http://ctdsb.cnhubei.com/HTML/ctdsb/20101028/../../../html/ctdsb/20101028/..\..\..\ctdsb\20101028\m_53抗美援朝_10.jpg"></p>
<p>楚天都市报讯 图为:讲起当年的故事,老人忍不住开怀大笑本报。 记者李溪摄  </p>
<p>记者邹琪  </p>
<p>  初中毕业入伍,“高学历”的他成为部队的一块宝;战斗侦察,他在离敌人最近的地方;最危险时,子弹从帽子上穿过;51岁时,他从广州转业回家。</p>
<p>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被炮声震伤了双耳,他用笔留下了战争的回忆。26日,85岁的老志愿军贾智章为记者讲述了那些惊心动魄的场面。</p>
<p>毕业加入解放军</p>
<p>  贾智章出生在樊城区贾洼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家中靠务农和做木工为生。</p>
<p>1948年,贾智章初中毕业。正为将来感到迷茫,一张招生启事贴到了村里,国民党设立的临时中学招收新学员,免费入学,免交伙食费。如此优厚的条件,马上吸引了贾智章。</p>
<p>同年秋季,他到沙市报名入学。年底,学校搬到武昌。后来,贾智章才了解到,临时中学只是国民党的一种欺骗手段,目的是笼络年轻人,以后可能会将他们带去台湾。</p>
<p>1949年6月,武昌解放,临时中学也解散了。学生们面临三种选择:回家,当兵,上革命大学。贾智章选择了加入解放军。</p>
<p>贾智章说,当时,武昌的学生们扭起秧歌唱起歌,欢迎解放军入城。百姓们拿来鸡蛋、水果,解放军纷纷推辞,反而帮老百姓打扫卫生。遇见一些负伤的战士,百姓上前搀扶,解放军也会拒绝。为了不打扰百姓的正常生活,解放军们晚上就睡在大街上。</p>
<p>这些感人的场景,贾智章至今记忆犹新,这也是他选择当兵的原因。</p>
<p>参军后,贾智章进入武昌第四野战军特种兵司令部青年干部学校学习,后又调到第四野战军炮五师教导二队二中队任副区队长,主要学习炮兵观测。“那时,一个连都难找到一个初中生。”贾智章自豪地说。因为炮兵观测需要一定的计算能力,而初中毕业的贾智章在部队算是“高学历”。</p>
<p>不久后,贾智章所在部队奉命北上,来到黑龙江省汤原县,进行了4个月的副业生产。</p>
<p>就在这期间,朝鲜战争爆发了。</p>
<p>搭建人梯托炮车</p>
<p>  1950年10月20日的夜晚,作为第一支入朝的志愿军部队,贾智章所在的炮兵部队从丹东浮桥上渡过鸭绿江,从朝鲜新义州起程入朝。“进入朝鲜前10天的行军过程是最辛苦的。”贾智章回忆道,那时,战士们宁愿打仗也不愿行军。</p>
<p>在连续行军的过程中,部队不敢在白天走动,必须尽量找隐蔽的地方躲起来。“白天做饭要尽量找山洞,找不到山洞就要搭棚子,以免敌军发现生火的烟子。”贾智章说,敌军的飞机十分猖狂,常常见到多架飞机从头顶飞过。</p>
<p>10月底,朝鲜已经飘起了雪。为了隐蔽,部队给每个战士发一块白布披在身上。“白天睡在树林里,一觉醒来发现自己都被埋在雪里了。”</p>
<p>每当夜幕降临,战士们就要出发了。背上行李、武器、干粮,负重约15公斤,一晚上至少要走40公里。</p>
<p>有一次,队伍冒着鹅毛大雪,在近零下10℃的泥泞山地里连续行军。战士们的棉衣湿透了,又随着体温蒸发。</p>
<p>突然,一辆炮车不慎翻下山崖。漆黑的夜里,战士们爬下6米多深的山崖,用冻僵的身体和双手搭成人梯,把炮车托了上来。“那时我们还没有飞机和高射炮,战士们要尽全力保护现有的武器弹药。”贾智章说。</p>
<p>  帽子上留下枪眼</p>
<p>  1951年6月,贾智章被调往步兵42军参训队学习参谋业务。</p>
<p>当时的朝鲜已很难见到普通百姓,无论男女,都投身战争。学习期间,贾智章住在当地百姓破烂的空房子里。</p>
<p>树林里就是课堂,搬来大石头当课桌,上课期间,时常有飞机呼啸而过。“连飞机里的人都看得见!”贾智章感慨道。</p>
<p>当年12月,贾智章到志愿军炮44团司令部侦察股任见习参谋。每次有侦察任务,他就带上两名战士,冲到队伍的最前方展开侦察,将敌人的碉堡、炮兵等分布情况固定在地图上。</p>
<p>离敌军越近,看得越清楚。贾智章说,最近的时候,甚至能听见对面敌人的对话。</p>
<p>侦察需要在战壕和要道的封锁线跑动。炮弹不断在周围落下,敌人的机枪时刻对准战壕的交叉口。</p>
<p>一次,在战壕的封锁线结束侦察后,贾智章发现帽子上有一个枪眼,这让他忍不住倒吸一口冷气。幸运的是,无数次危险的侦察过程中,他和两名战友从未受伤。</p>
<p>  他用笔回忆战争</p>
<p>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议签订。</p>
<p>10月,在组织的安排下,贾智章所在的部队秘密撤离朝鲜,来到广州侦查敌对势力。</p>
<p>盖营房,展开军事训练,贾智章从此在广州工作,一家人也在此定居。</p>
<p>1976年,思乡心切的贾智章向部队提出申请,从韶关军分区转业,来到位于老河口的中国兵器集团江山机械厂工作。“我和老伴的母亲都在襄樊,我们在外多年,落叶终要归根啊!”贾智章说。</p>
<p>由于抗美援朝时,身在炮兵部队,炮声震伤了贾智章的双耳,听力大受影响。现在,他的左右耳膜上各有一个绿豆大小的孔,现在只能靠助听器增强听力。</p>
<p>时至今日,他还常拿出当年朝鲜政府颁发的《朝鲜祖国解放战争纪念章》,给儿孙们讲述当年的场面。</p>
<p>每天下午,贾智章都会坐到桌前,用笔记录下那些关于战争的回忆。离休以来,他已写下了大本的战争回忆。</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文字版|手机版|小黑屋|襄阳城

GMT+8, 2025-5-21 08:44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