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img src="http://ctdsb.cnhubei.com/HTML/ctdsb/20101021/../../../html/ctdsb/20101021/..\..\..\ctdsb\20101021\m_51老师_3.jpg"></p>
<p>楚天都市报讯 图为:章振勇一家三代都是黄老师的学生 记者李溪摄</p>
<p>昨日,谷城县南河镇温坪村,天有些阴沉,青山碧水笼罩在薄薄雾气中,人们感受到丝丝凉意。</p>
<p>记者再次来到这里,村民们纷纷聚拢,宁静的山村热闹了起来。“黄老师真是个好老师啊!”村民们张口便是同样的话。</p>
<p>村民章振勇一家三代人都是黄老师的学生。记者来到他家,刚说明来意,46岁的章振勇说,“孙子还等着黄老师教他呢!”</p>
<p>爷爷</p>
<p> “没有教材,黄老师对教学还是很认真”</p>
<p> 1976年,12岁的章振勇在温坪小学读书。刚升入小学三年级,班里来了一位新班主任,他就是黄敦全。</p>
<p>章振勇回忆,那个年代条件很艰苦,基本生活都没有保障,更谈不上上学读书。小学阶段,甚至连续几年没有课本。</p>
<p>黄老师是班主任,既教数学,又教语文。语文没有教材,他就找来报纸,读给孩子们听;数学课上,他要同学们抄下例题,放学回家反复练习。第一天抄20遍,第二天还抄10遍。“只有通过这种重复练习,才能打好基础。”章振勇说,“没有教材,黄老师对教学还是这么认真。”</p>
<p>爸爸</p>
<p> “每天上学都要过河,但家长从来没有接送过”</p>
<p>章勋丽、章勋仁姐弟,是章振勇的一双儿女,他们的启蒙老师也是黄敦全。</p>
<p>昨日,记者联系到在武汉打工的章勋仁。忆起黄老师教他的年代,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黄老师那些生动、实用的学习方法。</p>
<p>1986年出生的章勋仁,上学已是90年代。深处大山的孩子们,很难用到新的教学器具。</p>
<p>那时,每个孩子的书包里总有一捆小木棍,这是黄老师发明的教具。</p>
<p>放学后,孩子们到山里搜集树枝,整理成长短一致的小木棍,再用皮筋捆好,第二天带到学校,大家就用这个学习加减法。“从小,黄老师通过这种感官思维加深我们对知识的印象。”章勋仁说。</p>
<p>姐弟俩在黄老师班里学习了4年,每天都要过河,章振勇夫妇从未接送过。偶尔有学生迟到,黄老师也会为一名学生撑船过河。</p>
<p>一年冬天,河边台阶结冰,一不小心,章勋丽滑到了河里。黄老师立即跳进水中,将她捞了起来。幸好水不算深,只湿了鞋子。</p>
<p>下午放学回家,章勋丽跟父母说起此事。母亲纳闷,冬天掉到河里了,女儿居然没有回来换衣服。</p>
<p>女儿告诉她,每到冬天,黄老师都会在教室里生火,让孩子们取暖,鞋子已经烤干了。</p>
<p>孙子</p>
<p> “等着黄老师回来教我”</p>
<p> “你把鞋(方言,念“hái”)子拿出来晒晒。”一天放学后,章振勇对正在上小学的章勋丽说。</p>
<p>女儿嘟起小嘴,马上纠正父亲说:“这个要念鞋(xié)子,‘háizi’是指小朋友。黄老师说了,以后要纠正方言里错的发音。”</p>
<p>这有趣的一幕,章振勇至今还记得。</p>
<p>每天放学后,黄老师都会反复叮嘱孩子们,回家除了认真完成作业,还要帮父母做事,孝敬长辈。“他不仅教孩子们知识,还教他们做人啊!”章振勇说。</p>
<p>今年春天,章勋仁要母亲把未满4岁的儿子送到黄老师班上。上了两天,黄老师要他把孩子接回家,要他秋季开学再来。“孩子有些调皮,我们想让黄老师帮忙管教。不过毕竟还是年龄太小了。”章振勇说。</p>
<p>金秋开学前,小孩子天天念叨着,“爷爷是黄老师的学生,爸爸是黄老师的学生,我马上也是了……”</p>
<p>章勋仁说,儿子这学期到了学校,听说黄老师病了,不能再教他,便常念叨着:“黄老师什么时候回来啊?我等着他回来教我。”</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