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img src="http://news.cnhubei.com/news/xwhbyw/../ctdsb/ctdsbsgk/ctdsbdd01/201010/./W020101006239509986579.jpg"></p>
<p>图为:笔记中的一页 通讯员杜利华 许立菊摄</p>
<p><img src="http://news.cnhubei.com/news/xwhbyw/../ctdsb/ctdsbsgk/ctdsbdd01/201010/./W020101006239509987561.jpg"></p>
<p>图为:仙桃市信访局副局长冯海涛从事信访工作3年多,写下满满4本笔记 通讯员杜利华 许立菊摄</p>
<p>荆楚网消息(楚天都市报)记者蔡青 特约记者简希刚 通讯员熊少华 许立菊 统筹:首席记者钟楠</p>
<p>41岁的仙桃市信访局副局长冯海涛,连续5天处理两起群众来访,因劳累过度突发脑溢血累倒在工作岗位上。本报昨日报道此事后,他的同事、朋友和曾经被他接访过的群众纷纷与本报联系,希望通过本报把冯海涛的感人事迹告诉更多人……</p>
<p>从乡镇“淘”出爱较真的信访干部</p>
<p>仙桃市政府副秘书长、市信访局局长贺国华昨日告诉记者,冯海涛是他从乡镇“淘”出来的信访干部。</p>
<p>2006年3月,贺国华带领一个工作组到杨林尾镇复兴村创办信访试点。该镇群众反映的问题较多,如国家粮食补贴不能及时发放到农民手中、土地二轮延包经常发生纠纷等,而一些基层干部不会管、不敢管、不愿管这些事务。冯海涛作为该镇镇委宣传委员,主动要求协助贺国华驻村,健全基层信访组织。</p>
<p>在走村串户中,冯海涛发现70多岁的老党员邱爹爹性格耿直,在村民中说话很有威望,便联系邱爹爹做干部群众的思想工作,使一些干部的思想和工作作风发生转变,一些“钉子户”也心悦诚服不再闹事。贺国华发现冯海涛做事讲究方式方法,开始留意起他。</p>
<p>一次,当地开展植树造林,冯海涛见有人将树栽得稀稀拉拉,坚决要求返工,严格按株距和行距栽种,为此还顶撞了一名级别比他高的干部。“搞信访工作就是需要这样较真的同志!”贺国华像发现了宝贝,回到市里后,立即向领导要求借用冯海涛。但借调既不能解决相关待遇,职务还要降低为办事员,贺国华担心冯海涛不愿意。没想到,冯海涛二话没说,搬起行李就到信访局报到,“我很爱信访这一行,愿意从头干起。”</p>
<p>工作一段时间后,冯海涛参与处理三伏潭镇一起种子纠纷:某种子公司宣称其种子适合在仙桃地区播种,而农民种植后大面积减产,农民上访希望得到赔偿。冯海涛为此购买了大量农技和法律方面的书籍学习,还请质监部门对种子进行鉴定,最终判定种子公司存在虚假宣传,协助农民讨回了权益。</p>
<p>此事处理完结后,有人劝冯海涛:作为信访干部,只要协调有关部门处理就行,不需要凡事亲力亲为,过于较真。“我认为信访干部光有热情还不够,业务能力、政策水平都要提高。我这么做,也是在锻炼和提高自己。”冯海涛笑着回答。</p>
<p>由于业务能力提高很快,半年后,冯海涛正式调入信访局,2008年又通过竞聘担任接访科科长,2009年被提拔为副局长。</p>
<p>“他负责处理的信访事项,总是大事化小、小事化无”</p>
<p>在3年多时间里,冯海涛记满了4本工作笔记,几乎每一页上都有接访的具体人员、事项、处理结果。如2009年1月他参与接访了25批次116人,2月接访58批次270人,几乎件件上访事项都得到圆满解决,上访群众心服口服。“他特别注重从源头减少矛盾,他负责处理的信访事项,总是大事化小、小事化无。”贺国华这样评价冯海涛。</p>
<p>去年9月,仙桃某农场发生群众集体上访事件,两个村民小组数百名群众围堵农场总部,要求解决社保等问题,气氛十分紧张,当地干部无所适从。贺国华和冯海涛赶到现场处理,“上访者一定有共同利益和合理诉求,我们要找准群体上访事件的导火索,才能最终平息事态。”二人达成一致意见后,分头走访群众,并查阅了大量档案,最终了解到,这两个组的村民在1979年就应该纳入农场正式职工,但当时的干部在申报材料时半途而废,以后又一拖再拖,导致这些村民没有“正式入户”,如今30年过去,再办理手续已难有政策依据。怎么办呢?有多年基层工作经验的冯海涛认为,应该发动哪些懂政策的群众,配合信访干部先把群众的“火”平息下来,再帮他们解决诉求。当天,二人进村入户,找到十几名村民代表,跟他们交心谈心、宣讲政策,请他们去做其他群众的工作。很快,围堵场部的群众逐渐散去。此后,仙桃市信访局专门向省综改办打报告,目前此事正在妥善解决中。</p>
<p>冯海涛习惯对每一次接访和处理的上访事件作一个小结,以便提高自己。在他的工作笔记中,这样总结处理某农场上访事件的得失:“对那些涉及多个职能部门、有口难归、无口可归的案件,要侧重于整合力量,形成共识,体现协调能力;对那些年久日深、事情不清的案件要侧重于质证,引导消化矛盾。有正常依据的尽快解决到位,有一定道理的变相解决到位,无政策无道理的宣传教育到位,真正达到接待一件,立案一件;立案一件,处理一件;处理一件,稳定一件。”</p>
<p>“为了维护群众的利益,我委屈一点算什么?”</p>
<p>昨日,仙桃市胡场镇居民徐师傅通过本报获悉冯海涛累倒的消息,很是揪心,专程找到记者。“冯局长历尽艰辛帮我们讨回180万元被骗款,我们感激不尽!”</p>
<p>去年11月,江汉某公司胡场分公司职工徐师傅等23名职工上访,反映2006年以来,公司董事会张某、尹某收取职工上岗保证金人均近10万元,还有173万元没有返还,尹某携款外逃,被骗职工强烈要求公司全额退还保证金。担任副局长不久的冯海涛接手这一信访事项后,先后十多次到该公司协调,但该公司以“分公司是承包企业,其收取保证金行为与本公司无关”搪塞,拒绝退款。</p>
<p>有的上访职工见事情进展不顺,对信访干部失去耐心,甚至当面指责冯海涛:“信访局代表政府,协调这么久还解决不了问题,是你们无能。”而公司方也很不耐烦:“一有群众上访,你们就来找我们的麻烦!你们也要维护我们企业的形象。”</p>
<p>日夜奔波劳累,却落得两头不讨好,冯海涛开始反思和总结这一信访事项的得失。他夜不能寐,在笔记中写道:“尽管有人说,信访工作是天下第一难事,时间久了就会对信访工作厌倦,对上访群众麻木不仁。但我在信访局工作这么多年,始终保持了一种对信访工作的激情,我觉得信访工作体现了我自身的人生价值,我是真心真意爱干信访工作,我认为这是我最大的优势。我一定会克服困难和误解,找到更直接的方法,帮群众讨回说法。为了维护群众的利益,我委屈一点算什么?”</p>
<p>此后,他协调公安经侦部门再次进驻该公司,开展对尹某的追逃工作,并找法人代表阐明道理:尹某的收据公章上,有你们公司的名称,你们就应该承担法律责任。最终,该公司理屈词穷,分四次退还了23名职工的所有保证金。</p>
<p>“群众上访是探亲,干部接访是交友”</p>
<p>早在1989年,仙桃某乡镇一名干部受命到西部创办企业,后因经营管理不善导致企业亏损,回到原单位后被扣除工资,并因此长期上访。冯海涛接访后,认为其经营管理造成的损失系职务行为,不能把账全部算到个人头上,对他的处理有些不公。于是他找该乡镇的党委领导协调,希望妥善处理此事。“事情过去这么久,党委班子换了好几届,这件事难以处理。”该乡镇负责人直言不讳地说。但冯海涛不愿放弃,不厌其烦地一趟趟往该乡镇跑,最终感化了该乡镇领导,为这名干部解决了相关补偿。</p>
<p>冯海涛经常说:“群众上访是探亲,干部接访是交友。”“只要把群众反映的问题当作大事来办,把上访群众看得比亲人还亲,把上访诉求看得比家事还重,就没有接待不了的缠访人员,没有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p>
<p>开口和妻子聊家常</p>
<p>担心出院后不能照常上班</p>
<p>因脑内血肿和水肿有微小扩大趋势,前日下午,冯海涛被再次送进协和医院重症监护室。幸运的是,他的病情已逐渐稳定,未出现恶化趋势。</p>
<p>据主治医生徐卫明介绍,冯海涛昨日的血糖、血压和CT等各项检查结果基本正常,没有异常波动,预计再过两天就可转入普通病房。</p>
<p>昨日上午,冯海涛的妻子刘慧获准进入重症监护室探视了15分钟。她告诉记者,丈夫的情况比前天明显好转,能开口说话,且思维清晰,还和她聊了一会家常。</p>
<p>“我们说起读高三的女儿的情况和他的医疗费问题。他担心身体不能完全康复,没法继续回信访局上班;我安慰他说,目前最重要的是先把病养好。”刘慧说。</p>
<p>本报昨日报道冯海涛的事迹后,引起巨大反响,新华网、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湖北省人民政府网、新浪、网易、腾讯等各大网站都转载了本报报道。多名读者给本报打来电话,表达对“贴心局长”的敬佩之情,有的还想到医院探望。对此,刘慧委托本报转达她和丈夫对这些热心人的感谢,同时表示,冯海涛目前在重症监护室,每天只能有一名亲属获准短暂探视,希望大家不要前往医院探望。</p>
<p>记者谈海亮</p>
<p>捧着一颗心来聆听群众诉求</p>
<p>本报评论员肖杨</p>
<p>如果把构建和谐社会比作巍巍大山,那么广大信访干部就如同棵棵小草——虽然平凡无奇,却能保护地表不受侵蚀;虽然俯地无声,却是大山身披绿装的依靠。</p>
<p>有这样一棵小草——他一心为民,宵衣旰食,用悠悠之心回报三春之晖,或许力量如涓滴,却坚韧不放弃,直至被病魔压弯脊梁。当冯海涛累倒在岗位的消息传开后,他曾接待过的上访户们纷纷表达牵挂之情,在信访这个集中了诸多社会矛盾的领域,这样的干群关系,让人艳羡;这样的“贴心局长”,令人动容。</p>
<p>古人云:“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而今,信访工作就是一座制度化的桥梁,这头牵着群众的喜怒哀乐,那头系着国家的和谐稳定。信访工作者既要为百姓解愁,又要为党和政府分忧,他们不掌握耀眼的权力,远离令人眼红的经济利益,有的只是体察民众疾苦、化解各种矛盾的千钧重责。特别是身处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多发,民众维权意识日益觉醒,其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p>
<p>敞开一扇门,办成千家事。“贴心局长”冯海涛,“说话紧贴人心,办事让人服气”,一次又一次把可能激化的纷争化为安宁。他捧着一颗心来,聆听群众诉求,用温暖的话语和实际的行动,默默修补裂痕。</p>
<p>正是无数像冯海涛一样的信访工作者的无私奉献,春风化雨般疏通信访渠道,不仅填补了司法“管不到”或“忙不过来”的空白地带,同时少了司法、行政复议等维权渠道的“门槛”,在冷峻的维权通道中,传递出脉脉温情。</p>
<p>这些你熟悉而又陌生的小草,融入泥土,在巍巍大山上守护安宁,散发沁人心扉的清香。</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