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780|回复: 0

我是不是的糖尿病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8 11:32: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我是不是的糖尿病了?</p>
<p><img src="http://img.baidu.com/img/iknow/icn_point.gif"> 悬赏分:0 -</p>
<p>解决时间:2010-10-8 11:28</p>
<p>最近我拉吃的尿尿有点甜。。请问是不是得病了?</p>
<p>提问者: wcd0605 - 一级</p>
<p>最佳答案</p>
<p>糖尿病的概念</p>
<p>糖尿病是由于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以及靶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蛋白质(蛋白质食品)、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其中高血糖为主要标志。</p>
<p>什么是血糖</p>
<p>血糖就是血液里的葡萄糖的含量,过高过低对人体都不好,血糖低了会头晕,心悸,出虚汗,心慌挨饿感。高血糖会得糖尿病,继而心脑血管受损,各个脏器受损。</p>
<p>正常人血糖的参考值是</p>
<p>空腹血糖:3.9—6.2mmoL/L</p>
<p>餐后一小时:7.8—9.0mmoL/L</p>
<p>餐后两小时:3.9—7.8mmoL/L</p>
<p>糖尿病各常见分型特征</p>
<p>糖尿病分为</p>
<p>原发性糖尿病---I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型)和II型糖尿病(胰岛素非依赖型)</p>
<p>继发性糖尿病---妊娠合并糖尿病</p>
<p>糖尿病症状</p>
<p>糖尿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患,除I型起病可较急外,II型一般起病徐缓,难于估计时日。早期轻症常无症状,但重症及有并发症者则症状明显且较典型。病程漫长,有时可始终无症状,直至脑血管或心脏等严重并发症而在临终前不久才被发现有糖尿病基础。兹将各期临床表现分述如下。</p>
<p>一、 无症状期</p>
<p>患者绝大多是中年以上II型糖尿病者,食欲良好,体态肥胖,精神体力一如常人,往往因体检或检查其他疾病或妊娠检查时偶然发现食后有少量糖尿。当测定空腹尿糖时常阴性,空腹血糖正常或稍高,但饭后两小时血糖高峰超过正常,不少患者可先发现常见的兼有病或并发症如高血压、动脉硬化、肥胖症及心血管病、高血脂或高脂蛋白血症,或屡发化脓性皮肤感染及尿路感染等。I型患者有时因生长迟缓、体力虚弱、消瘦、或有酮症而被发现。</p>
<p>二、 症状期</p>
<p>此期患者常有轻重不等的症状,且常伴有某些并发症或伴随症状或兼有病。有时本病症状非常轻微,但兼有病或并发症症状却非常严重,且有时可先于糖尿病症状出现,或以主要症状出现而将糖尿病本身症状掩蔽。如老年病者常先有冠心病症群(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律不齐、心力衰竭等),或脑血管意外症群,但糖尿病症群非常轻微,故临床上常被忽视或漏诊。如空腹及餐后血粮均明显升高者,一般有下列典型症状。</p>
<p>1. 多尿、烦渴、多饮</p>
<p>由于糖尿,尿渗透压升高而肾小管回吸收水减少,尿量常增多。患者尿意频频,多者一日夜可二十余次,夜间多次起床,影响睡眠。由于多尿失水,患者口苦烦渴,喝水量及次数乃增多,可与血糖浓度及尿量和失糖量成正比。</p>
<p>2. 善饥多食</p>
<p>由于失糖,糖分未能充分利用,伴以高血糖刺激胰岛素分泌,食欲常亢进,易有饥饿感,菜肴比正常人多一倍以上,尚不能满足。但有时患者食欲忽然降低,则应注意有否感染、发热、酸中毒、或已诱发酮症等并发症。多尿、多饮及多食临床上常称“叁多症”。</p>
<p>3. 疲劳、体重减轻、虚弱</p>
<p>由于代谢失常,能量利用减少,患者感疲乏、虚弱无力。尤其是幼年(I型)及重症(II型)患者消瘦,体重下降可达数十斤,劳动力常减弱。久病幼儿生长发育受抑制,身材矮小,脸色萎黄,毛发少光泽,体力多虚弱。但中年以上II型轻症患者常因多食而肥胖。</p>
<p>4. 皮肤瘙痒</p>
<p>多见于女阴部,由于尿糖刺激局部所致。有时并发白念珠菌等真菌性阴道炎,瘙痒更严重,常伴以白带等分泌。失水后皮肤干燥亦可发生全身瘙痒,但较少见。</p>
<p>5. 其它症状</p>
<p>有四肢酸痛、麻木、腰痛、性欲减退、阳萎不育、月经失调、便秘、视力障碍等。有时有顽固性腹泻,每日大便2~3次到5~6次不等,呈稀糊状,一般属非炎症性而为功能性腹泻,可能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关。有时有体位性低血压、大汗淋漓、大小便失禁等亦属严重神经系表现,许多症状由于并发症与兼有病所致。</p>
<p>糖尿病诊断依据</p>
<p>l (一)确诊为糖尿病:</p>
<p>1、 具有典型症状,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血糖≥11.1mmoL/L。</p>
<p>2、 没有典型症状,仅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血糖≥11.1mmoL/L,应再重复一次,仍达以上值者,可以确诊为糖尿病。</p>
<p>3、 没有典型症状,仅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血糖≥11.1mmoL/L糖耐量实验2小时血糖≥11.1mmoL/L者可以确诊为糖尿病。</p>
<p>l (二)可排除糖尿病:</p>
<p>1、 如糖耐量2小时血糖7.8—11.1mmoL/L之间,为糖耐量减;如空腹血糖6.1—7.0mmoL/L为空腹血糖受损,均不诊断为糖尿病。</p>
<p>2、 若餐后血糖<7.8mmoL/L及空腹血糖<5.6mmoL/L可以排除糖尿病。</p>
<p>糖尿病并发症</p>
<p>l 1、在血管病变方面</p>
<p>糖尿病常有两种类型并发症,即大血管和微血管的病变。前者为动脉粥样硬化,常累及主动脉、冠状动脉、大脑动脉、肾动脉、足背动脉等大中动脉,并由此发生高血压、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梗塞、脑血栓形成、下肢坏疽等。微血管病变常累及许多器官和组织,其中最重要的是肾小球硬化症、糖尿病性心肌病变和视网膜病变,后者常是糖尿病者失明的主要原因;</p>
<p>l 2、在神经病变方面</p>
<p>由于糖代谢障碍,使神经能量供应不足,加上微血管病变,使整个神经系统受累,最常见的是糖尿病性多发性神经炎。如累及植物神经,还可引起瞳孔和出汗改变、腹泻、便秘、尿失禁、阳痿等。如因血管硬化而并发脑血管病,则后果更严重,会发生脑梗塞、脑溢血等脑中风。</p>
<p>l 3、皮肤感染,易生疖肿。</p>
<p>由于病者的血糖升高、蛋白质分解增加和机体的抵抗力降低,很容易引起皮肤病菌感染,而生疖肿。</p>
<p>l 4、诱发急性代谢紊乱</p>
<p>引起酮症酸中毒或非酮症性高渗性昏迷。总之,由糖尿病派生出来的疾病还有很多,因此,糖尿病可算得上百“百病之母”.</p>
<p>糖尿病治疗</p>
<p>l 胰岛素     口服降糖药</p>
<p>(一) 磺脲类:</p>
<p>作用机理:主要通过刺激胰岛素分泌而发挥作用。餐前半小时服药效果最佳。</p>
<p>代表药物:格列苯脲(优降糖)、格列齐特(达美康)、达美康缓释片、格列吡嗪(美吡哒)、格列喹酮(糖适平)、格列美脲(亚莫利)</p>
<p>不良反应:低血糖</p>
<p>备注: 促胰岛素分泌的药物适用于病情不很重、体内尚有一定胰岛素分泌的病人;这种药物一般不和胰岛素同时使用。</p>
<p>(二) 非磺脲类促泌剂</p>
<p>作用机理:短效(2~4h)的胰岛素促分泌剂,模拟自然,恢复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无严重低血糖。</p>
<p>代表药物:那格列奈、瑞格列奈</p>
<p>不良反应:可增加体重,少数患者可有头昏、头痛、乏力、食欲增加。少数患者可产生低血糖。</p>
<p>备注:该药是通过促进胰岛素的分泌而降糖,作用快速,服药的方式为一餐一药,餐时服用。因为能够促进胰岛素的释放,所以也有可能出现低血糖。</p>
<p>(三) 双胍类</p>
<p>作用机制:①促进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②降低葡萄糖在肠道的吸收。③增加胰岛素与其受体结合。④降低血中胰高血糖素水平</p>
<p>代表药物:苯乙双胍   二甲双胍</p>
<p>不良反应:较磺酰脲类多见常见有厌食、口苦、口腔金属味、胃肠刺激等,减量或停药后消失。</p>
<p>备注:二甲双胍是超重和(或)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首选药物,它不会使体重增加,甚至有一定的减肥作用;非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用磺脲类药物特疗效不满意时,加用二甲双胍可能会取得较好的降糖效果。</p>
<p>(四)a-葡萄糖苷酶抑制剂</p>
<p>作用机制:口服后在小肠上皮刷状缘与碳水化合物竞争水解碳水化合物的酶,从而减慢水解及产生葡萄的速度并延缓葡萄糖的吸收,使血糖峰值降低。</p>
<p>代表药物:阿卡波糖    伏格列波糖</p>
<p>不良反应:腹胀、嗳气、肛门排气增多,甚至有腹泻,多数情况下不影响治疗。但溃疡病、肠道炎症患者不宜使用。</p>
<p>备注:临床主要用于轻、中度II型糖尿病患者。对应用碘酰脲类或胰岛素治疗而效果不佳者,加用阿卡波糖常可明显降低餐后血糖,使血糖波动减少,减少磺酰脲类或胰岛素的用量。</p>
<p>(五) 噻唑烷二酮类</p>
<p>作用机理:不刺激胰岛素的发挥,而是通过激活体内的过氧化物酶增殖物受体,从而使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发挥降糖作用。</p>
<p>代表药物:马来酸罗格列酮    盐酸吡格列酮</p>
<p>0</p>
<p>回答者:</p>
<p>huachina2008 - 四级   2010-10-4 18:23</p>
<p>我来评论>></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文字版|手机版|小黑屋|襄阳城

GMT+8, 2025-5-12 13:2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