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img src="http://img1.gtimg.com/view/pics/hv1/136/52/627/40784071.jpg"></p>
<p>新版电视剧《红楼梦》(旧版 新版)剧照</p>
<p>标新立异从“铜钱头”开始</p>
<p>再怎么搜罗“铜钱头”的合理性,也无法自圆其说“我觉得,除了一些网络暴民,观众并没有强烈地揪着‘铜钱头’不放”很不幸,一不小心就被当作网络暴民了。</p>
<p>想当初“铜钱头”的定妆照公布,那真是一片哗然。随后,主创人员忙不迭地寻找合理性。李少红说,额妆在当时那个年代是一种时尚潮流,而且只有有钱人家的小姐才有条件打扮成那样。</p>
<p>洪晃也友情帮腔,“历史上曾经有很长一段时期,女性们流行用各种各样的小花片来贴在脸庞、鬓发上……是性感的象征。”</p>
<p>贴片是一种装饰这不假,可是把它滥用成“铜钱头”,还把“铜钱头”上升到“时尚潮流”,再把“时尚潮流”当作达官贵人家的日常装饰,这个逻辑就实在太彪悍了。</p>
<p>事实上,“铜钱头”只有戏曲舞台上才有,主要是方便男扮女妆。在清末以前,登台唱戏的都是男的,旦角也由男的演,为了更像女人才作一些必要的修饰。让官宦人家学“戏子”的行头,情何以堪?</p>
<p>有趣的是,民国初年,有爱好京剧的票友们将《红楼梦》改编成京剧,当时就用了“铜钱头”,结果一亮相,台下观众就笑成一片,大家都觉得那种造型与林黛玉、薛宝钗的气质太不相符了。</p>
<p>一百年前尚且如此,一百年后却要努力证明其合理性,只能说勇气可嘉了。</p>
<p>“吐着吐着就习惯了”,要观众调整审美习惯叶锦添对自己的“创举”满怀信心:整体看《红楼梦》是非常精致的,只是单独曝光造型,才造成了公众非议,“现在下定论有点早,如果大家整体看会更好。</p>
<p>在李少红看来,新版《红楼梦》设计造型的难度不在于如何突破老版本,而是如何突破老版在人们心目中留下的“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p>
<p>总而言之,不是他们的设计有问题,而是观众的审美有问题,如果接受了,反而能成为时尚。其实,观众不是不能接受“铜钱头”,张曼玉在饰演《青蛇》时就用了这种造型,反响就特别好,“铜钱头之母”吴宝玲还觉得叶锦添侵权呢,但是《青蛇》能用,《红楼梦》就是不能用,因为她们不是妖怪。</p>
<p>叶锦添说出个中奥秘:把一些新的东西带给观众为了替“铜钱头”撑腰,李少红还搬出了“沈从文之后中国古代服饰第一人”。据说,额妆最早见于南北朝的佛妆,北宋时最盛行,真正能实现额妆效果的大多是官宦人家的闺秀,等于是规范了当时贵族的妆容,来区别世俗(可怜咱一直以为世俗是与宗教对应的,而不是与贵族对应,另外,北宋还有所谓“贵族”吗)。</p>
<p>北宋贵族盛行“铜钱头”这应该列入2010年考古十大发现了,不知在谁的诗文里找得到这种描述?</p>
<p>其实,李少红大可不必这样费力地“替野孩子找父亲”,人家叶锦添一再强调他的灵感来自于昆曲,他说啦,“贴片子”是在清朝乾隆时候才兴起的,那个年代是昆曲最强的时候,所以用昆曲来表现《红楼梦》的想法是非常好的,“我相信这也符合曹雪芹的趣味……我一直都觉得有责任把一些新的东西带给观众,即使要受一些磨难,我觉得也是值得的。”</p>
<p>瞧,人家是价值的传播者!当然,他这样坚持也是有私心的:“83版电视剧已经是写实的了,以后还会有很多版的《红楼梦》,为什么不可以有一次是我这样的?”</p>
<p>一言以蔽之:“铜钱头”纯粹是想当然,跟“写实”是对立的,是为了传播自己的审美情趣,是为了树立特色,仅此而已。</p>
<p>1</p>
<p>2</p>
<p>3</p>
<p>上一页</p>
<p>下一页</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