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1062|回复: 0

最后一个大师的完满句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9 12: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img src="http://img1.gtimg.com/ent/pics/hv1/247/223/620/40372612.jpg"></p>
<p>山田洋次是日本电影的最后一个大师,殆无疑问。不是黑心,但(假若)《弟弟》是大师的掩卷作的话,那便真的是大师整整半世纪导演生涯的一个完满的句号!影片在以下多项层面中,都体现出大师有意给自己过去及过去作品作出的wrap-up(总结):1. 通过一个巧妙的方式,山田向刚逝世不久的市川(1915-2008)上一代的最后一名大师作出了最情深意重的致敬。巧妙之处,是他掇取了后者最负盛名的一部作品、1960年的《弟弟》的主要人物关系(一对姊弟温顺忍让的姊姊深爱及维护着桀骜不驯、一天到晚闯祸的弟弟,甚至因而错过了适婚的年龄),续写了另一个现代的故事,有相像也有不相像的地方;在故事最高潮的时候,又几乎是市川作品的一次 replay (同样的斗室、同样的粉红丝带、同样是弥留的弟弟);但更重要的,是两部作品都有着同样澎拜的感人力量,但却哀而不伤,教人痛在心坎里,而不是单纯的催泪。</p>
<p>2. 通过很多相近却不一样的镜头角度与环面构图,山田同时向另一松竹先辈小津安二郎(1903-1963)致敬。影片特别像小津的,是那些过场的空镜(走廊、通道、通天塔):摄影机角度都放置得很低。但与小津不一样的,是这些低角度并非某种映像风格的坚持或呈现,而是山田这次看待人物的态度。这是一群极平凡以至卑微的人物,山田却用镜头的角度使他们变得高大、可歌、可敬。(片中那两个一直对吟子与小春母女心存某种色心,时不时吃两口豆腐,却其实无伤大雅的老头,也教人想起小津的《秋日和》与市川的《弟弟》同是 1960 年的作品里原节子丈夫的三名好友。)</p>
<p>3. 影片在开章时先后提到了 1969 年第一部《男人之苦》面世和 1970 年举办的大坂世博会这两宗事件。两者都跟山田有关。先说后者山田在 1970 年推出的《家族》一片,即把故事背景设在大坂世博举行期间,描写一个住在九州的家庭(父、夫、妻和两名小儿女)迁移到工业化的大城市生活的旅程。片中有很长一段戏就是在世博会场实地(偷)拍的。其中的几个空镜都放进本片了。大坂的那个通天塔也在《家族》里出现了好几次。《家族》是山田拍了一年一部的《男人之苦》系列后,偶尔“抽空”拍摄的言志之作的第一部,不论片名和内容都标示了他作品中最关注的主题,有着极不凡的意义。</p>
<p>再说回前者。山田提到这个打破吉尼斯纪录的长寿片集,不是为了炫耀(就算是,也当之无愧),而是给影片设置了一项提示片中铁次郎的角色,其实不啻就是寅次郎的化身。他具备了几乎与寅次郎一模一样的性格(乐观但却不务正业,不拘小节但却不乏胡作非为,本性善良但却有意无意经常性闯祸,接手烂摊子的经常是姊姊,能混上的也只是些不算太坏的风尘女子)。寅次郎拍到第48 集时男主角渥美清(1928-1996)不幸逝世,银幕上留下了一个未完的结局。我觉得山田拍本片的目的之一,就是给寅次郎一个终篇。</p>
<p>4. 影片用女儿小春(苍井优)的视点展开叙事。这一点与山田的“武士三部曲”的第一部《黄昏清兵卫》同出一辙,不同的是小春很早就在影片里出场,而且年纪尚轻(《黄》片的女儿要到结尾才亮相,而且本身已是一名老妪)。几乎是拍本片的同时,山田又带领着一群学生拍了另一部也是讲小城 / 地区故事的《大秦京都物语》。两者的青春角度,显示出山田对生命嬗递的乐观态度。</p>
<p>5.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本片维持了山田一贯作风,95% 以上在摄影棚(片厂)里拍摄。片中时空,历春、夏、秋、冬四季,有滂沱大雨、初雪飘飘;也有秋雨绵绵、风雪纷飞;有清晨、日正当空,也有黄昏和黑夜,全都仗赖超卓的摄影苦心经营。我一直觉得不懂“片厂拍摄”的导演还未入流。山田近年作品部部都是这方面的典范,本片更是顶峰之作。行将失传的精湛艺术,日后只可在此中寻觅。</p>
<p>山田洋次的第80部电影</p>
<p>山田洋次的第80部电影《弟弟》,今年1月30日在东京公映后,2月在柏林影展以闭幕影片与国际观众见面,6月在新加坡和香港公映,均大受好评。《日本时报》率先赠予5粒星的满分评价,无疑令它成为名列今年十大佳片的不二之选。本片是山田洋次(1931- )向前辈市川(1915-2008) 悼念和致敬之作,片名与市川半世纪前的杰作《弟弟》(1960)相同,内容亦是刻划长姐对幼弟的无私及无限之爱。她多次宽恕他的不羁行为,在他病危时悉心照顾他,并陪伴他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彻夜用一条纷红色的丝带联系着二人的手臂(这是市川旧作的名场面),表现了真挚的亲情。不过本片不是重拍改编自幸田文小说的市川旧作,而是接近重拍山田洋次创作长达27 载的寅次郎片集。山田表示:“如果寅次郎系列是愚蠢哥哥与聪明妹妹的滑稽谭的话,今回的《弟弟》正是聪明姐姐和愚蠢弟弟之间可笑复可哀的故事。”铁郎醉后失仪大闹小春婚宴一场,令人想起《男人之苦第一集:男人真命苦》(1969)里,和亲人不通音信的寅次郎突然出现于妹妹樱的婚宴上,口若悬河及不断吵闹的惹笑场面。铁郎和仁美的关系,亦近似寅次郎与某些女人的情缘。片中邻里融洽的小社区及三代同堂的和谐家庭,皆表现出传统社会的优良风气与伦理温情。片末的临终医疗服务,亦探讨了迫切的社会问题,展示了山田导演的人文主义情怀。</p>
<p>《弟弟》以小春的视点和旁白开场,用黑白的画面交代了吟子和小春的成长年代:母亲生于1950 年代,女儿生于1980 年代末,而替后者改名的正是铁郎。吟子和铁郎的姐弟情屡受考验,结果证明家庭与亲情是牢不可破的羁绊。铁郎的角色本来令人讨厌,但由于吟子对他的宽容与爱护,他死前的淘气,多少令人转趋同情。收容铁郎的“绿色之家”,在小宫山夫妇(小日向文世、石田百合子)的管理下,向孤立无援的人士提供了无微不至的善终服务,也表现出社团的善行与人性的光辉。小春通过相亲的婚姻,因夫妻性格不合而破灭,幸而她重逢自小认识的装修师傅,经自由交往再谱恋曲。影片以丈夫的寡情(不肯花钱让小春补牙及学习驾驶),比对男友的仗义(黑夜风雨中驾车从东京载送小春往大坂),也暴露了名门精英的丑恶。</p>
<p>在山田洋次炉火纯青的镜头调度与利落剪接下,描写细腻的电影剧本得到全体演员的出色演绎。协助山田撰写剧本的是平松惠美子(1967- )。她从冈山大学毕业后,进入松竹的“ 仓映画塾”, 自《学校》(1993)起一直追随山田洋次工作,从《学校III》(1998)起也担任助导,并和山田合作撰写了《武士之一分》(2006)、《母亲》(电视剧 日版电影 韩版电影)(2008)与《弟弟》三个剧本,可说是山田洋次的弟子传人。至于本片的4 位主要演员,俱为当下演技出众的大红人。吉永小百合(1945- )曾经多次入选日本电影史上的十大女优。落语家出身的笑福亭鹤瓶(1951- )去年荣获三个重要的最佳男主角奖。从影11年的加濑亮(1974- ),因主演周防正行的《尽管如此我没做过》(2007)赢得三个影帝头衔。苍井优(1985- ),拍片已近30 部。4人的配搭,堪称天衣无缝的难得组合。总括一句,《弟弟》是一部不容错过的佳片。</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文字版|手机版|小黑屋|襄阳城

GMT+8, 2025-5-15 00:43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