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六年级女生的奇谈怪论和胡思乱想<BR><BR> 何路先是我见过的最愤世嫉俗的小学女生,以至于对我的这个评价,她同样表<BR><BR>达了“另类”意见。<BR><BR> “愤世嫉俗算什么?唠叨骂人,谁需要学?出租车司机的‘愤世嫉俗’那才叫<BR><BR>天下第一。没有什么他们说不上话的。最愿意谈的当然是政治。他们有时候直呼国<BR><BR>家领导人‘某某老板’,比如过街他没闯红灯——本来应该的嘛,可他一定要摆出<BR><BR>顾全大局的样子,说什么‘别惹咱某老板生气’一类叫人摸不着头脑的话——在北<BR><BR>京,大概人人都容易产生这类错觉,除了我。<BR>
“我不大愿意和出租车司机瞎扯淡,他们可能很寂寞,寂寞就很容易胡说八道,<BR><BR>像我。可见,赞美寂寞的书的作者不是大笨蛋就是撒谎精。<BR><BR> “对,有一个据说很有名的散文家——我妈妈和阿姨都喜欢得要命,写性灵小<BR><BR>品什么的。这个散文家常在报上开专栏,区分‘什么是寂寞什么是孤独’,在文章<BR><BR>的开头还要大卖关子,将编辑怎么几次三番地向他约稿,他们家的猫又如何发烧,<BR><BR>他何等焦急,最后猫的感冒好了,他又如何心境大变,方得空儿写稿,但不打算按<BR><BR>原命题,打算有感而发……这么一啰嗦,500字出去了,凑凑就可煞尾了,你说多骗<BR><BR>人!”<BR><BR> “我讨厌大人的书,大人的书有三个特点:夸张、假和套话”,她现在在读的<BR><BR>一本“还凑合”的书是《玛利凯谈人的管理》,“还不是讲怎么耍花招——说到底<BR><BR>没什么劲。”<BR><BR> 12岁的何路先没读过《存在与虚无》,也没看过尤内斯库,但她对学校的描述<BR><BR>实在有点儿荒诞色彩。<BR><BR> “学校无非如此。课前五分钟,语文算术老师为抢占讲台,在激烈的争执之后<BR><BR>达成妥协,头两节语文,后两节数学——这节课不是语文就是算术,这是我用‘不<BR><BR>是……就是……’造的句子。<BR>
“上课了。老师在讲讲过160遍的考题,并且是按我们班倒数三名的水平。我们<BR><BR>班无聊的同学开始传条子了:某某女生爱上某某男生了,某某男生为某某女生伤心<BR><BR>欲绝了……<BR><BR> “老师开始动用教鞭,她已打折好几根了。还用粉笔头无比准确地投向坏孩子。<BR><BR>然后下课了,老师才不管这一套,继续留作业,直到下一节课的老师在教室门口表<BR><BR>示不满。<BR><BR> “没办法,老师、家长都很可怜。就像下跳棋,谁都往中间挤,结果呢,谁也<BR><BR>走不动,成了一盘死棋。<BR><BR> “我们班同学分三种,一种是前5名,像李莲英对慈禧一样跟在老师屁股后面转,<BR><BR>一种是后5名,老师的眼中钉肉中刺,剩下中间的就像我,对老师敬而远之,老师也<BR><BR>常常不记得我的名字。”<BR><BR> 何路先不但得意于自己的中间状态,而且得意于自己的分类方式,“人分三种<BR><BR>活法:10岁的孩子当8岁活,10岁的孩子当10岁活,还有一种,像我,10岁当12岁活<BR><BR>——我有时候觉得自己太早熟了,吃亏。<BR><BR> “成熟”的何路先对奋斗和享乐的分类是:一种人先苦后甜,比如我爸,他现<BR><BR>在混得不错,呆在家里也能体体面面地养活我和我妈,这是主动的人生;一种是该<BR><BR>奋斗时他享乐,该享乐的时候他就不得不去挣扎了,这是被动的人生。<BR><BR> 报纸只读体育版、电视只看体育节目的小姑娘对生活建立不起基本的信任,是<BR><BR>因为她在这方面遇到过挫折。<BR><BR> 几个月前的一个星期天,何路先和姥姥去天安门玩,因为拍照被人流冲散了,<BR><BR>找不到认领处的路先问了11个警察,“前7个说不知道,第8、9、10个瞎指,幸亏还<BR><BR>有第11个”。<BR><BR> 她批评“社会不安全”,‘不仅仅是个别人在捣乱,而且每个人脑子里就差不<BR><BR>多只有那么一个字儿——钱。”<BR><BR> “假如你问9个人,他们家里最重要的是什么,3个会说彩电冰箱,3个会说存折,<BR><BR>3个会说现金。”<BR><BR> 何路先还把不满指向时尚,让她“受不了”的有:电车站10个女的9个穿露脐装,<BR><BR>地铁里4双脚4双厚底凉鞋——“简直是视觉污染”。何路先还看不起浓装艳抹,<BR><BR>“我认为化妆的女人是不自信的女人,脆弱的女人。”<BR><BR> “旅游”也是这个小学六年级女生“瞧不起”的项目之一。“所谓旅游无非如<BR><BR>此——在出发前5分钟,我爸开始找袜子,开始抱怨我妈,我妈呢,理也不理,继续<BR><BR>拨电话——她是领导,出门前总有不少工作要布置。我呢,我两天前就整理好了旅<BR><BR>行包,这会儿已有点儿不耐烦。<BR><BR> “火车开车前两分钟我们仨终于气喘吁吁赶到车站,我妈仍然风度优雅,而我<BR><BR>和我爸则狼狈不堪。一上火车,我爸就活跃起来,找人下棋,我妈则开始外交,含<BR><BR>蓄地推销她们杂志;我呢,我爬上上铺,开始睡觉——可怎么睡得着,车上人开始<BR><BR>你吵我嚷,大吃大喝一一你注意到没有,火车上的人好像都变得能吃了,甚至火车<BR><BR>还没开就迫不及待了。有一次,我旁边的一家人甚至把高压锅都带上了火车——里<BR><BR>面是一锅鸡汤。”<BR><BR> 不喜欢旅游的小姑娘常常“独自在家”,“我不喜欢和大人说话,我插不上嘴”。<BR><BR>她把大人的话分了三种,“老太太喜欢谈价格,爸爸们谈政治局常委,妈妈们喜欢<BR><BR>说哪哪又打折了”。<BR><BR> “我也不喜欢和小孩瞎扯,除了好朋友——他们就知道看动画片或者跳皮筋。”<BR><BR> 满嘴“受不了”和“没劲”的小姑娘似乎不喜欢现在发生的一切,但她又承认<BR><BR>自己“挺幸福”。对未来,她强调“独立”,“除了找对象一类的破事由我妈管—<BR><BR>—妈妈们不都喜欢介绍对象吗——其他的全由我自己说了算。”<BR><BR> 在何路先天真的空想里,12岁的小女孩有自己的逻辑。“如果哪一天我们家失<BR><BR>火了,我爸是救我呢还是救我妈呢?我看他应当先救我妈——孩子没了可以再生,<BR><BR>妻子没了找起来比较麻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