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img src="http://www.xycity.cn/upload/2010/02/03/2999_201002031338101Kzzx.jpg"></p>
<p>某补习班正在上课(资料图片)</p>
<p> □本报通讯员清波 徐保亭 王文韬</p>
<p> 寒假刚刚开始,街头便冒出了五花八门的补习班。</p>
<p> 作为一种长期存在的现象,似乎很难用“对”或“错”来评价补课。据了解,补课的大多是能达到教学大纲要求,但成绩不够优秀的“中间”学生。一份调查还显示,90%以上的受访者想给孩子补课,且乐意为此买单。</p>
<p> 毫无疑问,引发家长“补课热情”的是升学压力。樊城一名贾姓家长说:“补课到底有没有用,我心里并没底。看看周围,别的学生都在补,你的孩子不补,心里更没底。”事实上,这种竞相攀比的心理直接导致补课之风愈刮愈烈。</p>
<p> 因家中无人看管,家长便将孩子送到补习班。这样的人群占了一定比例。一名姓王的家长说:“我们两口子都做服装生意,就怕孩子放假,没人管啊!让他一个人在家吧,又担心上网成瘾。送到补习班既能学知识,又有小伙伴和老师陪着,也算是一举两得。”</p>
<p> 此外,补习班经久不衰与“补习市场”的存在有很大关系。据了解,市区很多教师都从事过有偿家教。在一些重点中学,从事有偿家教的教师比例甚至达到30%—50%。其实对于这种行为,绝大多数教师并不赞成。一名初中教师说:“有偿补课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商业行为,补课老师压力很大,要付出时间、精力和为此承担的‘道德考验’,心情很复杂。但我们的确需要钱。”</p>
<p> 据了解,对补课最有“兴趣”的是一些年轻教师或代课教师。尤其是后者,他们一个月的代课费只有五六百元,以这种收入想达到购房、结婚等目标,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很多人只能投向“补习市场”。</p>
<p> 一些人大代表认为,补课“补”的是学校正常教学的不足,补课现象的存在说明学校教学效率不高,难以跟上学生和家长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p>
<p> 一些教育专家则指出,尽管开展了教改活动,但中小学课程仍存在知识总量太大、难度过高等问题,学习负担沉重,客观上让学生产生了补课的需要。</p>
<p>【打印】【关闭】</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