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 通讯员 付小方 记者 严俊杰 实习生 刘慧娟</p>
<p> 1月25日,教育部下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网络道德教育 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通知》,将集中开展中小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鼓励中小学生在使用互联网和手机过程中,及时举报不良信息。这一消息发布后,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不少家长和老师认为,教育部通知的初衷是好的,但方法欠妥。一些家长和教师担心这样会成为孩子上网和用手机的借口,不利于管理。那么,到底该不该鼓励中小学生使用互联网和手机过程中举报不良信息呢?1月27日至29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p>
<p> 校园使用手机和互联网成普遍现象</p>
<p> 去年刚送走毕业班的黄娟现在是市三十五中七年级年级组长。她告诉记者,去年她带的毕业班里只有3名学生有手机,但接手新班后,她发现班上十几个孩子都有手机,数量接近班级总人数的1/3。</p>
<p> 该校的思品老师曾庆明说,现在的初中生用的手机大都是1000元左右的,不仅能听MP3,还能发彩信、聊QQ。有一次上课,曾老师在办公室上网查资料,结果他的QQ上显示班上几乎所有有手机的学生都在线,后来他才明白这些孩子都在用手机挂QQ。</p>
<p> 随着学生使用手机的现象越来越多,给学校的管理也带来了不少麻烦。市二十四中高一年级数学老师徐襄涛说,近几年,学校不断提高监考要求,就是专门针对手机舞弊行为的。他说,现在不少学生已经练就一手盲打手机的“绝活”——不用看手机键盘,就能完成编写答案、发送答案等一系列动作。</p>
<p> 除了手机,不少老师对学生使用互联网也忧心忡忡。曾庆明所教的七年级,几乎每个班都有自己的班级QQ群。在学生的邀请下,曾庆明也加入了本班的QQ群。但加入后他才发现,班级QQ群实际上成了学生们相互交流作业答案的地方。一到晚上,一些成绩好的学生就把作业答案发进QQ群,其他学生则直接抄袭。曾庆明试图通过班会扭转这种局面,结果班会召开当天,他就被踢出了QQ群。</p>
<p> 不该让孩子尽成年人的义务</p>
<p> 记者在市区几所中学采访时发现,不少学校都将“学生在校园里禁止使用手机”写进了校规,对于中小学生上网更是严加管理。因此,教育部出台通知“鼓励未成年人举报手机和互联网不良信息”自然遭到了许多家长和老师的反对。</p>
<p> “我觉得教育部出台这样的规定,初衷肯定是好的,但我不想让我的孩子这样。”李勤说,如果这样,孩子们首先要接触到不良信息,然后再对这些不良信息进行甄别,最后才能举报。与其这样,还不如直接禁止孩子们用手机,严格监管未成年人上网,将不良信息抵制在未成年人的生活环境之外。</p>
<p> 市二十中团委书记李小锋也认为,确定不良信息的过程,就是中小学生接触不良信息的过程。很多成年人都囿于各种不良信息中无法自拔,更何况这些心智尚不成熟的孩子们。李小锋认为,与其鼓励未成年人举报不良信息,不如调动社会力量,加强对不良信息的监控和打击力度,“尽成年人的义务保护未成年人的权利”。</p>
<p> 市二十四中老师马晓萍认为,十六七岁的高中生应该能够鉴别哪些信息不健康,但由于缺乏自制力,他们有可能非但没有去举报和远离这些不良信息,反而可能被吸引,因此她不建议学校和老师刻意强调这些事情。</p>
<p> 应加强监管和引导</p>
<p> 采访中,家长和老师们认为,手机和互联网作为一种沟通渠道,学生应该了解并学会使用。但在使用过程中,适当的引导和监管绝对不能丢失。</p>
<p> “校园内禁止使用手机这条校规,一定要贯彻下去。”黄娟认为,学校仍然不能放松这方面的监管,这就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黄娟曾经在校园里没收过一个学生的手机,学生声辩正在与校外的父亲打电话,黄娟于是要求他请父亲进校园取回手机。没想到,其父亲进校门后十分不耐烦,认为老师多管闲事。</p>
<p> 去年,市二十中曾经开展活动,在校园内展出了60多块展板,对网络和手机危害进行了宣传。市三十五中、市二十四中也多次利用升旗仪式、班会等开展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不正确的使用手机和网络,会带来哪些不良结果。李小锋认为,多举办一些这样的活动,引导孩子们正确认识手机和互联网不可或缺。</p>
<p> 在采访中,很多老师都认为,无论如何,社会和有关部门对不良信息的监管和打击力度不能放松。此外,教育部门应该加强青少年的心理教育和性教育,避免他们因为无法获取这方面的知识,而通过网络和手机了解不健康的信息。</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