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我老家在谷城县大薤山下的南河镇苏区村一个山坳里。</p>
<p>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我,打记事起家里就一直靠煤油灯照明。</p>
<p>在那个大集体年代,社员不分男女老少白天都在一起干农活,天黑了才收工,赶回家已黑定了,女人们又要点亮一盏如豆的煤油灯,忙着做一家人的晚饭。</p>
<p>我家在帅家湾,一到夜晚,各家都点亮煤油灯。有了亮光,就有了生气,加之我们小娃子在一起玩,嬉闹声传遍山野。别个小队社员夜晚从帅家湾路过时,都要歇一会儿脚,喝一杯新开的妞妞红大叶子茶,抽一袋旱烟儿解解乏……</p>
<p>在我们湾里,别人屋里只点一盏煤油灯,而在我家,父亲却要点两盏。那时农村挣钱艰难,买不起煤油,母亲怕费油老是嘟囔,可父亲说:“堂屋里只有一盏灯,黑呼呼的,坐个人都像红薯种样儿,有啥劲?”父亲宁可多挣钱买煤油,也不愿为省煤油过着摸黑的日子。</p>
<p>那时的煤油灯,大都是用小墨水瓶做的。每当小队会计的一瓶墨水用完,小瓶瓶就被社员要走拿回家,然后剪一个圆铁皮,中间钻个眼,再用铁皮卷个细管管,穿上线绳当灯芯,瓶里兑上煤油,把灯芯放进去就可以点灯了。小小的一盏煤油灯,放在高高的条台上,也能把整个堂屋照亮。</p>
<p>山里人把吃晚饭叫消夜,每当消夜罢了,母亲就吹熄一盏灯,一家人聚在煤油灯下,母亲给我们做着针线活,父亲拿本破书举到煤油灯跟前,乜斜着眼睛瞅着,我则在煤油灯下做着作业,姐姐剁着猪草,弟弟妹妹在煤油灯下不一会儿歪起脑袋打起瞌睡。</p>
<p>上世纪90年代初,煤油灯开始退出历史舞台,大山坳里通了电,家家用上了耀眼的“夜明珠”。</p>
<p>那种“放哪儿哪儿亮”的点煤油灯的夜晚,从此一去不复返。</p>
<p> □樊城 帅瑜</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