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 通讯员 都正阳 刘 波</p>
<p> 隆冬时节,荆山腹地保康县,兴起一股强劲的“文化冲击波”:继成功举办湖北省楚国文化研究会第六届代表大会和中国早期楚文化研讨会后,2009年底,由县委、县政府打造的大型原创早期楚风情歌舞史诗《荆山楚源》登上全省“文化惠民工程”舞台,在洪山礼堂连续上演两场。</p>
<p> 《荆山楚源》是该县打响楚源地文化品牌的一张名片。近年来,保康县通过不断抢救挖掘整理“早期楚文化基因”,释放文化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巨大潜能和创造力,演绎出“山区小县成就文化大作为”的传奇。</p>
<p> 荆山腹地,打出文化牌</p>
<p> 保康,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富甲一方。</p>
<p> 楚先人筚路蓝缕,熊绎立荆为楚,卞和得玉献宝。史书的一个个记载,为保康披上了楚源地的神秘面纱;寺坪新石器遗址、屈家岭文化遗址、重阳卞和墓、沮水呜音、薅草锣鼓、《黑暗传》等众多的历史遗迹和遗产折射出文化的光芒。</p>
<p> 2007年,党的十七大奏响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号角。保康今后的竞争力到底在哪里?这成为县委书记陈丰林深入思考的课题。“文化兴则区域兴”,“未来的发展就是以文化论输赢”。很快,全县上下,形成共识。</p>
<p> 保康在打出生态牌的基础上,又打出了文化牌。</p>
<p> 文化建设,从“配角”到“主角”</p>
<p> 如何将文化资源大县,变为文化产业强县?保康县委认为,首先,要跳出文化看文化,要着眼全局谋文化,让文化建设从“配角”当上“主角”。</p>
<p> 在这一思路下,保康县加大文化产业投入力度。据统计,2008年,县财政投入文化建设经费同比上升15个百分点。2009年,仅《荆山楚源》一台戏,县财政就直接划拨资金近300万元。</p>
<p> 2008年初,县委、县政府将楚文化挖掘整理工程与其他经济建设项目一道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县委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成立工作专班,实行“三个同步走”:与专业考古机构联袂对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整理和开发;与楚文化专业学术机构对接,对保康楚源地文化进行系统分类研究,结集出版一系列丛书典籍;与专业文艺团体联姻,促使文化与经济、文化与旅游、文化与社会融合,叫响楚文化品牌。</p>
<p> 从此,保康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整理和开发保护取得突破性进展。《沮水呜音》进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黑暗传》列入湖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多名民间艺人作为民间文化遗产传承人得到政府资助,一批民间歌谣、音乐、传说、习俗、戏剧、美术等得到珍藏保护。</p>
<p> 楚文化研究进入新阶段。考证专集《保康楚源地》,综合整理专集《保康民间歌谣》、《保康民间故事》、《保康地名故事》、《保康历史人物》,长篇史诗《黑暗传》,散文游记《荆山楚水》,长篇小说《卞和传奇》、电视剧本《九路寨传奇》陆续编撰出版。</p>
<p> “荆楚原生态音乐”上舞台、进景区,尽显传统文化无穷魅力。去年,保康举办民间民俗文化展演擂台赛,600多名民间艺人同台竞技,包括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在内的十多家中央省市媒体竞相报道。</p>
<p> 让文化流金淌银</p>
<p> 经济是形,文化是魂。</p>
<p> 2009年,保康县投入巨资,将早期楚文化搬上现代舞台。一部由国家一级编导、著名舞蹈家唐静平执导,湖北省音乐家协会主席、著名音乐人王原平担任音乐总监的艺术作品从此诞生,这就是大型原创早期楚风情歌舞史诗《荆山楚源》。</p>
<p> 从县影剧院到襄樊剧院到武汉洪山礼堂,从全国早期楚文化研讨会到全国高新区主任会,《荆山楚源》正一步步走出大荆山,走向湖北,进而走向全国、走出国门。不久,还将作为“襄樊游”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点项目进行捆绑打包,市场化经营。</p>
<p> 保康人并没有就此止步,他们抛出更大手笔,用深厚的楚文化底蕴为国家级生态旅游重点景区——保康九路寨生态旅游区润色。2009年9月下旬,保康引进三特集团投资3.6亿元开发的九路寨大峡谷一期项目正式动工,黄龙洞、龙眼泉、钻天洞、佛祖瀑等60余处自然奇景将悉数开发。不久,具有生态休闲概念的先楚文化山水寨落、中国十大峡谷之一的九路寨风景区将呈现在世人眼前。</p>
<p> 文化,即将在保康流金淌银。</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