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 □郭兵 王夕平</p>
<p> “马道口的甜酒来了,快点儿来买哟——”每当我回想起这抑扬顿挫的吆喝声,马道口甜酒的香甜、可口就触动我的味觉。</p>
<p> 近日,笔者来到中山后街马道口社区居委会管辖的当铺街一家三层楼的民居,找到了杨文秀,倾听她与马道口甜酒的故事。</p>
<p> 杨文秀:我于1939年出生,在马道口生活了70多年。1968年,在马道口居委会开办的马道口饭店上班,该饭店主营早餐、中餐,有面条、炸油馍、甜酒等。</p>
<p> 店员黄光福的妈妈擅长做甜酒,她毫无保留地教会了饭店里的人们做甜酒。我从小就很喜欢喝黄妈妈做的甜酒,如今,黄家的甜酒仍然是马道口最有名气的。</p>
<p> 当时,襄樊制作的甜酒原料之一糯米有时供应不上,要到荆州、钟祥等地购买。马道口饭店一般卖生甜酒,顾客用现金加上粮票购买后回家加热即可食用。如果盈利1块钱的话,其中就有一角钱是职工的工资。</p>
<p> 1980年,我离开了马道口饭店,开始自己做甜酒卖,一般每次要做二三百斤糯米原料的甜酒。选用好品质的糯米浸泡后,用柴火蒸熟,取襄阳东津或河南的曲子发酵,24小时后甜酒就做好了。</p>
<p>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人们每月的平均工资收入是50元。我每天能卖30斤甜酒、几十斤黄酒,一个月下来有800元的收入。我推着三轮在襄樊沿街叫卖,直到2007年才在家颐养天年。</p>
<p>【打印】【关闭】</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