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327|回复: 0

保康人宋昭昺在“三一八”惨案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6 14:06: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  王承鼎 董福礼</p>
<p>  “抱愤众廉星,冤魂上诉天应泣;披诚虹贯日,热血沉埋地不寒。”这是1926年3月27日北京平民大学为悼念在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中英勇就义的革命烈士张贴于校门两旁的一副对联。在这批先烈的名单中,有一个保康籍人士,他就是宋昭昺。84年后的今天,保康人民没有忘记这段历史。</p>
<p>  宋昭昺,字晓峰,1902年出生于马良镇宋家湾村。1922年春,血气方刚的宋昭昺便离开故土,徒步抵达武汉,考入了武汉中学。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和董必武同志的淳淳教诲下,他热心各项社会活动,立志追求真理,努力学习马列,坚定了共产主义信念,并于1924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p>
<p>  1925年秋,宋昭昺在武汉中学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平民大学。他入校后,频频活动于各学生团体之间,开始了新的政治生涯。他除积极参加革命实践外,还发挥其精通时事、博学多才的优势,经常在进步报刊上发表见解深刻、文笔流畅的论文,成为活跃于高等院校革命师生中的理论骨干。</p>
<p>  革命理论与斗争实践的结合使宋昭昺的爱国主义热情不断增强,他决心以实际行动献身革命报效祖国。1926年3月12日,日本军舰进逼天津大沽口,炮击冯玉祥的国民军阵地,被国民军击退。16日日本联合英美等八国援引《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执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国民军撤出大沽口防务。事发第三天,即当月18日,北京万余民众在李大钊等领导下,集合于天安门,要求执政府“驳牒”、“逐使”。会后,群众举行了强烈抗议日本军舰炮击大沽口,声讨段祺瑞政府卖国行径的游行请愿。在示威活动中,宋昭昺沿途散发传单,高呼“打倒帝国主义”、“躯逐八国公使出境”等口号,一直走在游行队伍的前列。当这支队伍到达铁狮子胡同执政府门前时,段祺瑞政府在帝国主义指使下,命令卫队开枪镇压,宋昭昺等40多位民众中弹身亡,另有100余人受伤。这位年仅24岁的热血青年为维护祖国的尊严,奉献了他短暂而光辉的一生。</p>
<p>  “三一八”惨案后的第九天,北京平民大学广大革命师生在该校礼堂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会场正中悬挂着宋昭昺烈士的遗像,遗像两旁张贴着湖北同乡会为烈士赠送的长幅挽联:</p>
<p>  奋志挽国权,当道豺狼偏忍噬;</p>
<p>  断肠悲烈士,处堂燕雀正思飞。</p>
<p>  挽联的内容寓义深长、催人泪下,充分表达了宋昭昺烈士生前的报国之志和人们对他的深切悼念之情。</p>
<p>  追悼大会后,宋昭昺等47位先烈的遗骨被安葬于北京圆明园。</p>
<p>  “三一八”惨案和北京平民大学举行追悼会的消息飞越千山万水,传到保康南部地区,马良、重阳两乡群众联合举行了公祭活动。家乡的父老乡亲回忆宋昭昺烈士在武汉中学学习期间,利用寒暑假回家探亲之机,穿山越岭,四处奔走,了解民众疾苦,宣传助工助教,宣传教育改革等感人事迹,会场上顿时泣不成声。从此,宋昭昺烈士的英名永远镶嵌在家乡儿女乃至全国人民心中。</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文字版|手机版|小黑屋|襄阳城

GMT+8, 2025-5-23 07:44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