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img src="http://xfrb.hj.cn/20100122/RB012205_10.jpg"></p>
<p> 裘 实</p>
<p> 最近,笔者在网络上看到一篇学生日记,感叹“专家”误人之深。</p>
<p> 日记是写某“专家”给学生讲解岘山的故事。考虑到对“专家”的尊重,这里将其真实姓名隐去。日记中有这样一段话:“最吸引我的是‘阳广洞’……我们好奇地问爷爷,为什么叫‘阳广洞’?爷爷说,这里是个好地方,洞口正对着太阳,太阳一出来,阳光正好洒满洞,所以就叫阳广洞了……”</p>
<p> 如此望闻生义的解释,竟出自“专家”之口,实在令人无语。</p>
<p> 无独有偶。近来发现“专家”一词,在一些不负责的媒体上使用频率非常之高,和“大师”称谓一样,已经到了泛滥的程度。一些人写一些文史方面的文章,就被称之为文史专家;搞过一些社科研究,便被冠以社科专家;从事过档案工作,顺理成章地成了档案专家。看多了,便有些纳闷:这些“专家”到底由谁评定?</p>
<p> 生活中,专家的名头的确可以起到“唬人”的作用,尤其是一些对某一个领域不太了解的市民,往往对专家的话深信不疑。经过他们的引用、传播,专家的名声越来越响,迷信专家的人越来越多。</p>
<p> 人难被骂死,却容易被“捧杀”。因为捧的人多了,许多“专家”竟真以专家自居了,“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很多事情本没有经过严谨的推敲和考证,“专家”都敢信口开河,这样岂不误人?</p>
<p> 真正的专家往往是十分谦虚和低调的。季羡林先生曾多次“昭告天下”,要求将“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的桂冠摘下来。若是换了我们的“专家”,正求之不得呢!</p>
<p> 所以,希望我们的媒体和市民,不要轻易给一些人戴“专家”的帽子,这样虽不会侵犯名誉权,但容易捧杀“专家”。而那些被捧为“专家”的人,无论说什么话、做什么事,都要严谨一些、谦虚一些,要以专家的尺度来要求自己,要对广大市民负责任。</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