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img src="http://xfrb.hj.cn/20100120/RB012003_1.jpg"></p>
<p><img src="http://xfrb.hj.cn/20100120/RB012003_4.jpg"></p>
<p>社区精神签名</p>
<p><img src="http://xfrb.hj.cn/20100120/RB012003_2.jpg"></p>
<p>施营社区书记韩开洪领回“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的牌匾。韩涛摄</p>
<p><img src="http://xfrb.hj.cn/20100120/RB012003_3.jpg"></p>
<p>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晚会</p>
<p> 首席记者 秋子</p>
<p> 2009年10月,位于襄樊市樊城区城郊的施营社区,迎来了社区建设史上最难忘的“春天”:社区领头人——党委书记、新华实业公司总经理韩开洪,作为湖北省受奖社区唯一代表参加了在苏州召开的全国和谐社区建设工作会议,并作为10个社区代表上台接受了国家领导人颁发的“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荣誉奖牌。</p>
<p> 隆冬时节,记者慕名走进施营,谈起这含金量极高的奖牌,过度劳累、脸上“写”满倦意的韩开洪顿时精神抖擞:“是基层组织建设‘三三制’让施营驶上和谐发展的快车道!”</p>
<p>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也是党在城市工作的基础。在经济转轨中,社区如何体现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在社会转型中如何搞好基层组织设置的调整?在利益调整中怎样维护好、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文化多元中怎样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先进文化?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怎样满足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热情?面对一系列复杂而又现实的矛盾和问题,近年来,施营社区党委开始探索建立独具特色的基层组织建设“三三制”模式。党组织、自治组织和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实行交叉任职。在工作运行机制上,实行党组织会议议事、居民(代表)大会定事、居民自治组织理事的“三会治事”;在联系服务群众上实行党委联系社区单位、党员联系社区群众、党委与农村党组织互联的“三联共建”的新举措。</p>
<p> “十年磨砺出一剑,梅花香自苦寒来”。施营社区推行的基层组织建设“三三制”,经过不懈探索,在市、区两级党委和组织部门的指导、培育下,到2009年初,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规范的制度体系,并结出累累硕果:党组织为发展提供了政治保证,自治组织体现了基层民主,经济组织为自治组织运转提供了物质支撑,相互捆绑形成了强大的发展合力。如今的施营,经济、社会呈跳跃性发展,由当初的落后村成长为闻名省内外的“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全国敬老模范社区”、“全国平安家庭创建先进示范社区”、“湖北省文明社区”、“湖北省和谐社区”和“襄樊市十佳和谐社区”、“襄樊市最佳文明社区”。省委书记罗清泉前来视察工作时,对他们推行的“三三制”做法给予了很高评价。</p>
<p> 漫步施营的角角落落,你会感到欢乐、祥和、科学发展的气息扑面而来,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p>
<p> “三位一体”聚合力</p>
<p> “三位一体”化,让施营社区党委在思发展、谋发展、干发展上聚集了合力。这种力量的形成,极大地夯实了决策的厚度,降低了运行成本,提高了工作实效。</p>
<p> 年长点的施营人不会忘记,上世纪80年代全国大办乡镇企业,施营一鼓作气兴办了小食品、小化工、小印刷、小制鞋等企业多达 30多个,使这个弹丸之地一跃成为襄樊市的“首富村”、湖北省“十强村”。但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这些小企业一个个如“落叶黄花”,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p>
<p> 二次创业,盘活现有企业,是社区党委“一班人”面临的头等大事。一个偶然的机会,韩开洪得到一张荆玻集团主要领导的名片。如获至宝的他当即直奔荆门,希望能够与对方合作。一个小小社区负责人要想叩开一家全国知名大企业老板的门,谈何容易。一次、两次、三次……冒着零度以下的低温,倔强的韩开洪一次又一次往返于襄樊与荆门之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当韩开洪第十次登门时,对方终于被打动了。</p>
<p> 随后,经过考察,荆玻集团决定投资1400多万元对施营新华实业公司旗下的新华玻璃厂进行全面的技术改造,使玻璃厂的年产量由以前的40多万平方米提高到如今的500多万平方米,产品在国内玻璃市场供不应求。</p>
<p> 建于上世纪80年代末期的施营下辖的大世界农贸市场,在施营集体经济发展中一直担当着重要角色。但伴随着襄樊建设名副其实的省域副中心城市而带来的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郊人口的逐年增加,市场原有的规模已不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以韩开洪为首的班子成员认为,必须抢抓机遇奋发有为。在集体负债的情况下,毅然筹资200多万元改造了大市场,目前,这个占地3万多平方米、功能齐全的大市场,年经营成交额达2亿元,成为引领鄂西北农贸市场发展的一面旗帜。</p>
<p> 以盘活玻璃厂、改造大世界市场为突破口,施营的集体经济发展的温度在快速回升。他们在“两权分离”的新型企业管理制度的指导下,确立了服装工业、建材工业、机电工业、第三产业“四大经济龙头”和“抓大活小、突出重点”的思路。</p>
<p> 人心齐泰山移。施营实行党政合一,两委会交叉任职,杜绝了组织分设容易出现的扯皮拆台、搞内耗的不良问题,从而使社区党委“一班人”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更加团结有为。</p>
<p> 借助襄樊市体育场扩建之机,他们兴办了全市首家大型竹木批发大市场;利用松鹤路上的土地资源,他们兴办了全市首个建筑材料大市场;借助汉江大道拆迁改造之机,他们兴办了全市最大的水产批发大市场;利用一家破产企业“换鸟腾笼”办法,他们建起了襄樊超大型旧货交易大市场。这些规模型大市场的建成,成功地带动了施营社区第三产业的良性发展,也为襄樊市铺就城市西郊三产经济发展带打下了基础。随后,他们又对“疾病缠身”的集体企业,下“猛药”全部进行改制推向市场,使其焕发了勃勃生机。</p>
<p> 精干出效率。2008年底,施营“两委”班子再次做出惊人之举,将位于松鹤西路的竹木大市场整体搬迁,投资1200万元大手笔开发建设襄樊唯一的机电工业园。</p>
<p> 面对因金融危机蔓延带来的一些人怀疑的目光和闲言碎语,社区的决策者们不为所困,而是全身心地扑到市场建设中。2009年2月是园区建设的关键时期,具体负责施工监管工作的党委委员施学洪,为了把关,连续战斗在工地每天工作在16小时左右,由于过度劳累加上天气寒冷,一下子病倒了。当党委书记韩开洪命令他住院治疗时,这位年过半百的汉子死活不肯:“工业园是咱们施营社区1万多老百姓的钱袋子,园区一天不建成我一天不离开!”</p>
<p> 药品随身带,吊瓶挂在工地上。就这样,凭着拼命三郎的精神,他们仅用100天时间硬是把占地1.5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工业园区建了起来,而且招商引进的15家规模机电企业同步入住。市委书记唐良智在视察园区后高度称赞说:“模式很好,标准很高,打造了园区建设的‘施营速度’!”</p>
<p> “三会治事”添动力</p>
<p> 数据显示:在施营,每年都有大约近百件事关经济发展、社会民生方面的大事要办。而这些事年终盘点时都做到了件件办得顺利,件件得到落实。对此,韩开洪说:“这主要得益于‘三会治事’的威力”。</p>
<p> 的确,重大事项先拿到党委会上议、再拿到居民代表大会上拍板决定,最后交由居民委员会全程监督,这一“流程”使得办事的速度与质量有了新的提升,也从而保证了决策的科学性。</p>
<p> 2003年,施营社区高瞻远瞩投资100多万元在全市率先建起了多功能的便民服务中心,配备了便民服务自动查询系统和办事流程显示屏,为群众提供救济帮困、民政福利、劳动就业、家政代理等12大类80多个服务项目,群众受益面达到95%以上。</p>
<p> 从每年的集体经济收入中提取经费,对没有在社区企业就业、失去土地的农民,实行女年满55周岁、男年满60周岁给予生活补贴,建立了没有经济收入的老年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p>
<p> 为社区所有居民办理了医疗保险,并建立了大病救助制度。同时,投入800多万元将社区自办的一家小型医院改造为襄樊市第一个社区二级综合医院和全市第一家社区养老保健服务中心,实现了社区养老、医疗和低保全覆盖。</p>
<p> 围绕打造“平安社区”目标,先后投入50多万元用于社区安全防范中心建设,建立了集社区警务、社区监控、社区巡逻、社区民调“四位一体”的治安防范体系。</p>
<p> 先后投入1300万元分别对振华小区、邮电小区等4个居民小区的水、电、气、路、厕所、绿化等基础设施进行了全面改造和升级,使小区居民的生活环境得到优化。</p>
<p> 投资200多万元建设了高标准的文体活动中心,新建了5个居民休闲小广场和4个社区文化活动点,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居民群众就近参加文化活动的需求,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p>
<p> ……所有这些诸如此类的重大事项,都是实行社区“两委”集中决策议事、社区成员代表大会民主表决定事、居委会依法理事的原则和程序,充分保障了社区广大群众的民主权利,形成了“社区事务大家议、民主决策大家定、服务优劣大家评、环境好坏大家谈”的浓郁的民主氛围,增强了社区民主自治管理能力和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透明性、公正性和实效性。</p>
<p> 谈起“三会治事“的好处,居民周文清告诉记者:“这样做好得很那,很多事情都是在社区党委的操心下,绝大多数居民参加形成的,它让我们老百姓真正成了社区的主人!”</p>
<p> 社区建设,居民群众是主体,任何工作离开了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都不会有生命力。</p>
<p> 基于认识,施营社区党委在工作中将党的领导、依法办事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机结合,从而极大地激发了群众的参政议政热情,社区处处散发着和睦、向上的氛围。</p>
<p>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施营社区,创建“五好家庭”、“特色家庭”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p>
<p> “我们是亲戚,为啥这次评选‘五好家庭’、‘特色家庭’你不给我家搞一个?”说这话的人叫侯明香,施营社区贾台二组居民,她是社区党委副书记韩涛妻子的干妈。</p>
<p> 2009年春节,韩涛和妻子上门拜年时,一进门就遭到这样的责问。</p>
<p> “根据调查,您家在门前的社区花坛里种菜,有时在门前乱牵乱挂晾晒衣服,损害了社区形象。”</p>
<p> 一句话,说得老人家面红耳赤。她当即抓起铁锹将种的蔬菜铲得干干净净,并将晾晒衣服的绳子解下。如今,她家已连续三个季度登上社区“特色家庭”的光荣榜。</p>
<p> 施营社区从2007年开展评选“五好家庭”和“特色家庭”活动以来,广大居民积极参与。目前,全社区已有40%以上的居民家庭榜上有名。</p>
<p> “过去小区卫生费难收得很,跑断了腿,磨破了嘴,一些居民就是不配合。可现在完全不一样了,居民们都争相缴纳,没一个拖后退的。”6个居民小组长向记者谈起卫生费缴纳这一过去长期困扰的老大难问题的解决,个个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p>
<p> 群众面前无困难,困难面前有组织;发展路上有险阻,群策群力不畏阻。施营社区通过实施“三会治事”,从而进一步拓宽了社区党组织与党员、干部与群众沟通的渠道,及时化解了社区工作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特别是一些与居民群众息息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进入民主决策程序得到了有效解决,实现了大事不出社区、小事不出组,连续多年“零”越级上访,社区居民幸福指数达到95%以上。</p>
<p> 以“三会治事”为动力,“和谐向上,共建共享”的“施营社区精神”在这片土地上得到了全新的诠释,也成为辖区2万多居民共同信守的精神财富。</p>
<p> “三联共建”激活力</p>
<p> 新的历史条件下,有效整合各类资源,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是加快社区建设的关键。然而社区是一个自治组织,要想把驻区单位、社会各界力量整合起来,解决党员教育管理和社区发展空间受限等难题,是摆在城市社区党组织面前的一件大事。令人欣喜地看到,这个“难题”被施营社区党委创新的“三联共建”给破解了。</p>
<p> 几年来,这个社区党委积极探索建立了以社区党委为主体、辖区单位党组织为依托、社区党员为基础的社区党建工作体系。</p>
<p> “施营社区党委定期召开辖区单位党组织联席会议,协商社区事务,让我们驻在这里不仅有主人翁感,而且力所能及地参与社区事务,为社区建设出把力的动力更足了。”襄樊乾泰化工有限公司一位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p>
<p> 不仅如此,有了社区党委的经常性联系,破产、改制企业的生活区均成立了业主委员会;“两新”组织、破产单位生活区全部建立了党组织。如今在施营,到处都有党的“雨露”和“阳光”。</p>
<p> 前不久,家住施营社区贾台二组的居民聂峰抑制不住感激之情给社区党委写来一封情真意切的感谢信。信中说:“母亲中风偏瘫长达10多年,最近父亲又患有尿毒症,一家人生活一下子陷入困境。就在这燃眉之际,社区的党员给我家送来了慰问金和生活物资,让我们全家感受到了党的温暖,我将积极投入到志愿者服务工作中去,为社区建设贡献力量。”</p>
<p> 党员纷纷联系群众如今在施营已蔚成风气。通过开展“社区先锋行”、“一名党员一面旗”、“建立党员联系卡”等系列活动,社区100多名在职党员主动认岗定责,在通过“1+1”结对帮助困难群众和党员致富奔小康的同时,积极引导党员和群众为社区建设作贡献,收到了好效果。</p>
<p> 2008年7月22日的那场特大暴雨至今令许多襄樊人难忘。突如其来的暴雨,使施营社区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灾情面前,社区维修班班长李红伟趟着齐腰深的大水,一口气搬运了100多袋沙袋,直到将小区各个路口堵住。十几个小时,李红伟一直战斗在大水中,没有丝毫怨言。</p>
<p> 来过施营社区的人都能看到一些巡回于小区内外的臂戴红袖箍的中老年人,他们是自发参与组建的城管、治安和计生志愿者服务队。230多名离退休干部、积极分子和普通党员组成的义务服务队成为社区社会管理的中坚力量。</p>
<p> “社会管理的琐事交给我们,让社区领导腾出精力抓大事,到今年年底,争取每个家庭都有1人加入到服务队中来。”党组织关系并不在社区、却凭着对社区建设一片赤诚而被推选为志愿者服务队队长的侯凤鸣对志愿者事业充满憧憬。</p>
<p> 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像李红伟、侯凤鸣这样的居民在施营不胜枚举。</p>
<p> 社区成为全国社区建设的一块品牌,但施营社区党委“一班人”并没有丝毫的松劲。去年初,他们积极响应省、市提出的“城乡互联,结对共建”要求,本着“跳出施营发展施营”的战略,主动与太平店镇杨旗营村建立联系,社区党委接连与村党支部组织开展了党员对接、骨干牵手、家庭攀亲、社团联姻等多项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使社区党员受到了教育,而且将城市先进理念带到农村,极大地丰富了农村党员干部、群众的创业思想。同时,针对施营经济发展的土地瓶颈问题,由社区出资与该村共同兴办500亩的苗木花卉基地,实行股份合作、利益分享,在杨旗营村找到了新的发展空间,实现了社区和乡村“互惠双赢”。</p>
<p>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基层组织建设“三三制”犹如一屡屡柔美的春风将2万平方公里的施营社区吹拂得“鲜花烂漫”。10年间,社区没有发生一起越级上访,没有一起黄赌毒,没有一名法轮功活动者。平安稳定的社区环境,极大地增强了居民群众的幸福感,社区被居民们称为“绿色社区、安全港湾、温馨家园”。</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