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493|回复: 0

清澈河水从这里流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0 15:05: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img src="http://xfrb.hj.cn/20100120/RB012002_3.jpg"></p>
<p>堰河村党委书记闵洪彦在村察看规划情况。</p>
<p><img src="http://xfrb.hj.cn/20100120/RB012002_7.jpg"></p>
<p>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合作社理事长带头修路,促旅游发展。</p>
<p><img src="http://xfrb.hj.cn/20100120/RB012002_5.jpg"></p>
<p>堰河村旅游接待中心。胡明富 摄</p>
<p><img src="http://xfrb.hj.cn/20100120/RB012002_6.jpg"></p>
<p>山乡村游,吸引来各方游客。 胡明富 摄</p>
<p><img src="http://xfrb.hj.cn/20100120/RB012002_4.jpg"></p>
<p>票决。胡明富 摄</p>
<p>  首席记者 秋子 通讯员 全正斌 李墨染 刘世二</p>
<p>  1月18日的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像过节一样热闹,纯朴的山里人奔走相告:“百日山旅游公路通车啦,咱堰河与山外距离越来越近啦!”</p>
<p>  喜事不断的堰河村,近几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声名鹊起,先后吸引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专家学者来此考察,全国28家新闻媒体记者来此集中采访,国内外茶叶界、旅游界、经贸界的110多个单位团体来此探访。“一个原本并不知名的小山村之所以能产生如此大的轰动效应,主要得益于我们探索建立一套管用的基层组织建设‘三三制’运行新模式,指引堰河走上了一条科学、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村党委书记闵洪彦在百日山旅游公路贯通庆贺现场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p>
<p>  一粒种子,一旦遇到适宜的环境,便能迅速萌生发芽,焕发出旺盛活力。“三位一体”组织架构,“三会治事”运行机制,“三联共建”推进措施,这项起源于谷城县堰河村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三制”新模式,正如一粒粒种子,在农村这片肥沃的土地上,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它掀开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崭新一页,强力推动着堰河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新的征途上迈进。</p>
<p>  一次党建创新指明山村发展方向</p>
<p>  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新农村建设已由主要依靠党的惠农政策扶持带动发展的初级阶段,进入主要依靠优化农村发展体制、实施城乡统筹发展、全面提升发展品质、增强持续发展后劲的新时期。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如何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提升党的建设水平,更好地服务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已成为各级党组织深入思考和探索的一个新课题。</p>
<p>  五山镇堰河村是一个边远山区小村。敢说敢干,善于思考的村党委书记、村主任闵洪彦,针对村集体经济薄弱,债务沉重,缺乏物质基础,村级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不强;农民群众在村级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地位、作用不明显,农民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村务管理积极性不强等现状,充分结合本村实际情况,大胆探索基层组织建设新路子。闵洪彦依据本村产业发展状况,采取入股的方式,组建成立堰河生态旅游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并被旅游合作社推选为理事长,其他三名村干部亦分别担任合作社理事会副职,形成村党委、村委会和专业社融为一体,主要负责人“一肩挑”的组织架构,使村级组织不仅能治村,而且能致富。在民主管理上,该村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摸索建立了重大村务由党组织会议议事、村民(代表)大会定事、村民委员会理事的“三会治事”运行机制,有效激发了农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村务管理的积极性,村里的民主氛围十分浓厚。而近年来作为推动堰河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的城乡互联共建活动,也为基层组织建设提供了有效基础保障。</p>
<p>  正是这一有益的党建创新,为山村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使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异军突起,迅猛发展,成为全国闻名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堰河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全国绿色小康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等殊荣。去年国庆60周年,村党委书记闵洪彦特地被中共中央组织部邀请出席国庆观礼。</p>
<p>  一项新模式激发出强大活力</p>
<p>  在自然规律中,有一种神奇的数字现象,它具有严格的比例性、艺术性、和谐性,蕴藏着丰富的美学价值,任何事物只要遵照这一规律,就能达到最佳效果,它就是被人们称为的“黄金分割律”,在管理、设计、建筑、艺术、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发挥着广泛而重要的作用。“三三制”模式,正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那个黄金分割点,不仅为基层党组织解决农村各种矛盾和问题找准了总抓手,而且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农村小康建设相促共进找到了一条有效途径。</p>
<p>  1月18日,闵洪彦一大早来到村办公室,参加村班子成员例会,安排落实好一周村务工作。随后,又前往旅游合作社,安排部署元旦旅游期间各项准备工作。“像这样忙罢村里忙合作社,每天几乎都是连轴转,累是累点,但过得比较充实。”闵洪彦说。“以前,我们只搞些基础性服务,现在既是村领导,又是经济发展主体,肩上的担子加重了,每天都在想发展,干发展。”</p>
<p>  村级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经济合作组织是农村基层发展的“三驾马车”。堰河村按照“党政一体、村企一体、交叉任职”的原则,逐步建立村党委、村委会和生态旅游专业合作社“三大组织”融为一体,主要负责人“一肩挑”,领导班子成员交叉任职的组织结构,使村级组织不仅成为一个政权体,更是一个经济体,成为引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桥头堡”。</p>
<p>  堰河村满山是风化烂石。近年来,村“两委”依靠祖祖辈辈无法逾越的大山作依托,教育和引导村民向大山要效益,向绿色要效益,向生态要效益。每到农闲时节,全村干部群众齐上阵,硬是靠一双双铁手掌、一对对铁脚板、一副副铁肩膀,先后开发出茶园1200亩,年产值突破250万元。同时还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和林业生产,相继种植杜仲800亩、花椒500亩、板栗600亩、杉树2500亩。原本光秃秃的大山,如今处处叠翠,成为堰河农民的“绿色银行”。</p>
<p>  2006年8月,中国科技馆组织的北京中小学生“夏令营”活动来到堰河,翠绿的茶山、清澈的河水、清脆的鸟鸣,让他们流连忘返、赞叹不已。这一现象给堰河新的启发:发展生态旅游。村“两委”一班人定位发展生态旅游之后,抓住堰河山青水绿,生态良好的新优势,致力于开发山水资源,大建旅游项目。</p>
<p>  为指导帮助堰河开发生态旅游产业,市委组织部和谷城县委把堰河作为实践科学发展观综合试点村,从旅游设计、景区布局到项目建设,全面进行科学规划,并选派一名旅游专业大学生任村党委书记助理。他们按照市场化方式进行经营,对一些投资较大的经济开发项目,本着“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采取以奖代补、项目配套等措施,广泛吸收社会、民间资本,积极拓宽资本投入主体,不断提高项目建设的市场化程度。</p>
<p>  一个新兴的旅游服务产业在堰河兴起。每逢双休节假日,襄樊、十堰等地的城市居民,纷纷携家带眷,来到堰河饮山泉水,吃农家饭,品有机茶,赏五色山花,吸新鲜空气……</p>
<p>  旅游服务业的迅猛发展,使菜园里种的蔬菜、山上放的羊、石磨磨出的豆腐都成了旅游产品、绿色食品。村民开办了凤凰寨、天艺茶庄、银杏山庄等众多“农家饭庄”、“农家茶庄”,兴建了集旅游观光、休闲食宿、茶叶制作、茶艺表演于一体的“农家乐园”。堰河村三组村民李光成,建起了古色古香的“农家乐园”,年收入达4万元。</p>
<p>  为主动适应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增强基层党组织领导和服务发展的能力,堰河村将“三位一体”进行了延伸,村党委下设农业党支部、茶场党支部、生态旅游合作社支部、生态养殖党支部,4个党委委员分别兼任支部书记,把支部全部建到产业上,利用党建优势推动经济快速发展。2009年,堰河茶叶、养殖、旅游等综合收入突破15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将突破7000元大关。</p>
<p>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民的民主意识和自治意识不断增强,农村的民主氛围日益浓厚,民主管理、依法办事已成为农村工作的必然选择。如果说“三位一体”组织架构是为了强化“一把手”的主导作用和核心地位,运用组织手段、整合组织资源,来解决集体经济组织协调力量有限、管理不到位不规范的问题,更好地服务和推动村级经济发展,那么“三会治事”运行机制则是充分调动党员、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党员群众的主体地位。“年过半百的老闵这样理解。</p>
<p>  2009年11月22日,堰河村彩旗招展,热闹非凡,总投资300万元的乡村旅游公路和由华中科技大学与堰河生态旅游专业社合作兴建的节能环保式住房一期工程顺利竣工,标志着堰河文明生态村建设又迈上一个新台阶。</p>
<p>  “这两项工程可以说是堰河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转折点,她的兴建从村里决策到村民表决,再到筹资动工,仅仅用了20天时间。”闵洪彦兴奋地回忆说:“这么高的办事效率,主要得益于我们探索建立了一套高效的‘三会治事’运行新机制。”</p>
<p>  在堰河村委会旁边的一片树林里,摆放着近千个石凳子,这就是村民们戏称的“堰河人民大会堂”。尽管村里新建了高标准的培训活动中心,村民仍然习惯来这开会,每年的工作规划、筹资筹劳、项目建设等重大村务都在这里表决通过。</p>
<p>  堰河村在深化重大村务管理票决制基础上,建立了党委会议事、村民(代表)大会定事、村民委员会理事的“三会治事”运行管理机制,整个村级事务从讨论、决定、执行到监管一体化运作,每个方面、各个层次都尊重民意、体现民主,有效激活了党员干部群众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性和积极性。</p>
<p>  农民群众是村级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堰河村在深化重大村务管理票决制基础上,建立了党委会议事、村民(代表)大会定事、村民委员会理事的“三会治事”运行管理机制,党委会实施决策的组织权,保证要事必议;村民(代表)会议实施决策的表决权,保证议而能决;村委会负责实施决策的执行权,保证决而能行。整个村级事务从讨论、决定、执行到监管一体化运作,每个方面、各个层次都尊重民意、体现民主,有效激活了党员干部群众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性和积极性。</p>
<p>  堰河村林场有60余亩沙洲地,长期被9户群众私自耕种,从不上交一分钱,村集体几次催缴租金,他们寻滋闹事一直拖延不交,群众意见很大。2009年6月,村两委召开党员和村民代表大会,以投票表决的方式将60余亩沙洲地全部收回,并通过公开竞标的形式整体对外发包,中标户与村签订了20年的长期承包合同,一次就收回了土地租用金5万元,化解了群众多年的怨气。</p>
<p>  去年以来,该村共决定和办理了10多项事关产业结构调整、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村债化解、水电路等公益事业建设的村务大事,件件都办得顺利,件件都得到了落实,取得了村级班子和农民群众双满意效果。</p>
<p>  由于受地理位置、资源条件限制,村里仍然有不少农户生活比较困难,需要组织帮助才能摆脱贫困。该村按照党员联农户、干部联项目、班子联院所的思路,把“三联共建”作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推进措施,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城乡单位优势,集聚各类组织、人才、物资等资源,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持和服务,形成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科学发展的新格局。</p>
<p>  一组党员李华同,在承包田里开挖鱼塘,办起了“猪——沼——鱼”、“猪——沼——菜”模式的循环养殖园,年产鲜鱼13000斤,出栏生猪20头,年实现收入10万元。为了帮助群众发家致富,他先后与4家农户结成对子,无偿提供养殖技术,并辐射带动周围10多户农户发展循环养殖、立体农业。</p>
<p>  被村民亲切地唤为“美容师”的三组老党员李书同,主动承担村卫生保洁,不管刮风下雨,每天都坚持清洁路面,回收分类垃圾。在他辛勤带动下,昔日柴草随处堆、垃圾四处倒、蚊蝇满天飞的村容村貌彻底变了样,赢得了村里村外一致好评。</p>
<p>  采访期间,记者时时被这些致富能手的美好心灵所感奋。目前,这个村29名有帮扶能力的党员,每人联系1至2户贫困户,帮助他们找市场信息,帮解生活困难。每名村干部在抓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联系一个重点开发项目。村党委委员、妇联主任季达翠联系合作社开发产品项目,先后开发了土鸡蛋、腊蹄子等4个旅游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村领导班子先后和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省茶叶协会等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充分利用院所的人才、技术、智力等资源,探寻科学发展的途径和模式,推进可持续发展。</p>
<p>  一道彩虹绽放出绚烂的光辉</p>
<p>  “三三制”模式,尤如一道绚丽的彩虹,绽放出非同寻常的神奇光环,使堰河在嬗变中迸发新活力,在前进中凝聚新动能,在发展中超越新起点。</p>
<p>  村级班子凝聚力、战斗力增强。“三位一体”的组织架构,使堰河村党委、村委会和生态旅游专业合作社优化融合为一个整体,班子成员交叉任职,拧成了一股绳,班子成员人人有事干,个个有活儿做,各项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工作效率和质量大为提高。</p>
<p>  党员干部领导经济发展的职能得到强化,每个班子成员带头学经济、学技术,发展本领不断提高,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在群众中的号召力、影响力空前高涨。村里搞公益建设,群众一呼百应,昔日那种“村务无人管、村事不关心、开会不见人、出工不出力”的现象一去不返。</p>
<p>  “三三制”增强了党员干部的责任感和服务意识,他们以服务村民为最高准则,以群众满意为硬指标,尽职尽责当好群众的服务员、勤务员。村干部形成一个好习惯,随身带着记事本,走到哪里记到哪里,记村里与新农村建设不适应的现象,记五保困难户的冷暖病痛,记外村的好做法好制度,每周村干部例会上,大家把各自收集的问题、信息汇报出来,一个一个解决,一个一个学习。村里还有一项硬规定,谁接手的事情就要一竿子管到底,而且绝不积压,村干部这种扎实、负责的作风,赢得了村民们的尊重和信任。</p>
<p>  如今,党员干部已成为堰河农民群众的定盘星。去年以来,全村没有一个群众反映村干部财务、村务管理上的问题,村民对村党委、村委会的满意度为100%,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满意度达98%,“八好党员”达到98%以上。</p>
<p>  通过推行“三三制”,村领导班子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发展信心更加坚定,干部群众更加团结,整个班子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村务,积极想办法,找路子,抓项目,引资金,争相发展村级集体经济。</p>
<p>  他们依托茶叶这一特色产业,巩固发展茶园2000亩,做到家家有茶园,组组有茶场,村里有茶品牌。在大规模种植和生产的基础上,把提升茶叶品质,增加茶叶附加值作为发展新方向,加快改造生态茶园,推广以无性系繁育为主的优质品种,建成300亩有机茶园和1000亩无公害茶生产基地。积极用文化包装茶叶,通过建茶坛、评茶王、编茶经、跳茶舞、唱茶歌等形式,营造茶文化氛围,提升茶乡品位。目前,茶叶已成为村里的支柱产业,年产茶叶36000公斤,实现产值400余万元,仅茶叶一项人均年收入2000元,村集体收入20万元。</p>
<p>  堰河生态旅游专业合作社与谷城县旅游公司联合,做响乡村旅游品牌。目前,生态旅游已成为堰河村新兴的主导产业,接待中心、天艺茶庄、银杏山庄、凤凰寨农博馆、奇石馆、循环养殖园等一批旅游观光、休闲食宿的“农家乐园”一个接一个建成,年接待游客9万余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800余万元。带动全村种植、养殖业迅速发展,群众喂养的土鸡子、无公害的新鲜蔬菜、大山沟里的野生蘑菇、竹笋都成了抢手的“香饽饽”。</p>
<p>  如今的堰河,虽值隆冬,然处处绿树成荫,溪水环绕,白鹭翩舞,游人如织,一派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已成为荆楚大地新农村建设科学发展的示范样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文明茶乡,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山村。全村100%的农户饮用的是干净卫生水,95%以上的农户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80%的农户住的是宽敞漂亮的小洋楼,90%的农户用上了电话、手机、有线电视、电脑等现代化信息工具,80%的农户使用的是沼气、太阳能等环保能源。</p>
<p>  农村民主观念、民主氛围浓厚。“三三制”的推行,增强了村民的法律意识和政策意识,村民参与村级事务决策积极性高涨,村级民主自治水平提高,农村的民主氛围日益浓厚,民主管理、依法办事已成为村里工作的主旋律。</p>
<p>  堰河村原有800亩农户责任山过去因管理不善,由村里收回之后,通过精心管理,森林资产价值达100余万元。在林改中,若采取分山到户的方式,势必会破坏森林资源。2009年3月,经村党委议定、村民大会表决,决定把林地按原农户的承包面积确权到户,林木由村集体和农户共同所有,统一管理,经营收入村里得三成,所有农户有山有利。重大村务由全体村民投票表决的村级民主管理新模式,取得了村两委“双满意”、干部群众“同叫好”的可喜效果。村民任建明高兴地说:“山上有我地,林中有我树,平时集体管,年终我分红,这样的村户合作办法真是好!”</p>
<p>  群众才是真正的主人,村里推行的垃圾分类、道路硬化、生态村建设,每一项都是村民商量决定的。没有村民积极参与,啥事都办不成,没有村民的支持与信任,也就没有堰河的今天!闵洪彦谈起村民们来感慨万分:农民群众才是村级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主体。</p>
<p>  如今的堰河,风清气正,党群干群关系融洽,呈现出人人和气、邻里和睦、社会和谐的良好氛围。“三三制”模式尤如一道绚烂的彩虹,必将这座神奇的新农村扮的更靓、更美!</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文字版|手机版|小黑屋|襄阳城

GMT+8, 2025-5-21 05:5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