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 王兴会</p>
<p> 老家枣阳的年轻人爱当兵,在湖北省和南阳盆地周围是出了名的。</p>
<p> 近几年来,随着部队兵员征集调整,每年应征入伍到部队的青年指标有所减少。但枣阳的娃儿们爱当兵的热情却有增无减。</p>
<p> 作为枣阳人,我知道,枣阳人爱当兵是多年形成的习惯。我们村里就有很多人当过兵。枣阳的娃儿们咋恁喜欢当兵?</p>
<p> 首先是榜样的诱导。枣阳的娃儿能飞天(聂海胜就是个枣阳娃),学同乡,学英模,学聂海胜;入伍到部队,不弄个红牌子扛也要弄个黄牌子扛扛。红牌指过去军官肩章颜色,黄牌指过去志愿兵肩章颜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多方面的,尤其是学同乡,带来的是最大的酵母效应和长期效应。娃儿们从小立志长大要当兵,家长更是抽哄自家娃儿到部队后要有更大出息,言外之意就是要比邻居强一点,比邻村强一点,比同乡强一点,这些可比性的家常话像阳光雨露滋润禾苗一样滋润着娃儿们的心田。枣阳娃儿们从小听到大,听得进,更是照着做,效果很好。</p>
<p> 其次是典型的昭示。近20年来,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尤其是市场经济的全面推进,有些地方的适龄青年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偏移,对参军热情有所下降,而枣阳恰逢其时出了三个全国典型。上世纪90年代,枣阳市大力宣传了该市平林镇几十年如一日义务看护烈士墓的拥军典型---柴国义。柴国义的爱国奉献精神填补了市场价值观对枣阳人民国防观念的冲击。2003年底又出了一个送子参军到边疆的教子育兵典型---杨进群。杨进群被省委、省政府、省军区联名表彰,继而又成为全国的典型,作为特邀军属代表进京参加了建军80周年纪念活动,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另外,枣阳又出了个飞天英雄航天员聂海胜。几年来,经过新闻媒介宣传,亲朋好友讲解,其成长足迹更为普通人家、枣阳娃儿们所津津乐道。也激起了枣阳娃儿们崇拜英雄、向往英雄、甘当英雄的决心和信心。</p>
<p> 再次是风俗的形成。俗话说好铁不打钉,好儿不当兵。然而在枣阳好儿要当兵,当兵有出息,当兵有能耐在枣阳早已渐成风俗,一人参军,不但是全家人的光荣,也是全村人的光荣。谁家没有个当兵的亲戚反而是另类。经过层层筛选,能当上兵,说明你综合素质好。久而久之,枣阳兵听话,能干,可靠,灵秀,憨厚,既有文化,又守纪律,既肯吃苦吃亏,又不拉帮结伙,无论在哪个部队都受官兵喜爱和赞誉。北京军区某装甲团,全团从士兵骨干中提干18人,枣阳籍兵占5人。北京军区某坦克团,在全团担任连队文书中,枣阳籍兵占一半。在枣阳,立一次三等功,奖励50元,奖金不多,但家里人看重的是名声。相互比比,又相互鼓励。家长一句话,好好干,说得简练,娃儿听得明白。言外之意,咱争取弄个二等功回来让别人瞧瞧。立功受奖,转士官,考军校,既是娃儿们的比赛,也是家长的较量,部队又爱定向招枣阳兵,军队和家乡提供了这样的环境咋能不出人才?</p>
<p> 另外,尚武精神的延续也是促进枣阳娃儿们爱当兵的因素之一。枣阳尚武精神在历史上也是有名的,曾出过两个皇帝。一个是更始帝刘玄,一个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在早期革命时期,枣阳依靠桐柏山为屏障,以党的骨干分子黄火青为首的党员先锋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对敌斗争,也是黄麻起义力量之一。现今,枣阳东北方向仍在延续着娃儿们从小就开始练习打虎棍术的传统。</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