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408|回复: 0

玻璃厚度“瘦身”成潜规则 湖北抽查合格不足一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9 13:45: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img src="http://news.cnhubei.com/news/xwhbyw/../ctdsb/ctdsbsgk/ctdsb06/201001/./W020100119288715004383.jpg"></p>
<p>图为:现场检测</p>
<p><img src="http://news.cnhubei.com/news/xwhbyw/../ctdsb/ctdsbsgk/ctdsb06/201001/./W020100119288715158658.jpg"></p>
<p>图为:当场查封</p>
<p><img src="http://news.cnhubei.com/news/xwhbyw/../ctdsb/ctdsbsgk/ctdsb06/201001/./W020100119288715150755.jpg"></p>
<p>荆楚网消息 (楚天都市报)(记者张乐克通讯员葛廉) 建筑门窗不保温,居家浴室玻璃易破碎,高层玻璃遇风坠落……这些都与玻璃厚度相关。连日来省工商局联合国家玻璃质检中心、中国建筑玻璃与工业玻璃协会,在武汉、仙桃、荆州三地市场上抽查15批次平板玻璃。结果,国标中厚度4毫米的平板玻璃,市场上实际只有3.6毫米、3.4毫米,甚至3毫米,共有14批次涉嫌不合格(昨日已被勒令暂停销售),涉嫌不合格产品占到93%。</p>
<p>中国建筑玻璃与工业玻璃协会(简称中玻协)副秘书长周志武称,“缩水”已经成为玻璃行业一大潜规则。由于社会大众对此普遍不知情,这股歪风正愈演愈烈。</p>
<p>抽查结果</p>
<p>13企业身陷“玻璃门”</p>
<p>一款标称厚度为4毫米的平板玻璃,实测厚度仅3.048毫米,缩水了接近25%,远超出国家标准允许±0.2毫米误差范围。这种缩水产品并非个案,省工商抽查我省3大玻璃批发市场,均发现不同程度涉嫌虚假标注玻璃厚度的行为,涉及山西、湖北等地13家生产企业。</p>
<p>玻璃制造离不开河沙。沿长江河道而下,我省形成宜昌三峡玻璃、荆州亿钧玻璃和武汉明达玻璃3大玻璃生产企业。作为玻璃生产和销售集散地,荆州成为本次产品抽检的第一站。</p>
<p>1月13日,记者与省工商局执法人员来到荆州东门外景观路玻璃批发市场。在湖北奥深玻璃批发经营门点记者看到,近800平方米仓库,堆放着用木箱包装好的整片的平板玻璃。执法人员随机抽选出12块标称的“明弘玻璃”(2010年1月10日生产)。经国家玻璃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工作人员现场检测,12块玻璃都不达标。产品规格标称厚度为4毫米,而实际测量每块玻璃4条边的厚度均在3.2毫米左右,其中最薄的只有3.048毫米。</p>
<p>另一款标称山西利虎(集团)有限公司(交城浮法玻璃公司),2009年12月27日生产的浮法玻璃,执法人员抽查8块均不达标。标称4毫米,实测厚度最低仅3.77毫米。</p>
<p>检查中,少数知名产品也“缩水”。在荆州信达玻璃经营部,标称荆州市亿钧玻璃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汽车级浮法玻璃(生产批号200912312017),产品规格竟标注3.7毫米。检测人员对记者称,这是一种非标准产品,只能定向加工供应,不能进入流通市场,摆在市场上销售,可直接判定为不合格。抽取8块样品测量,平均只有3.44毫米左右。</p>
<p>1月14日、15日执法人员在仙桃、武汉市场抽查,结果同样令人担忧:除了武汉明达玻璃5毫米规格抽样合格外,其他抽查的6种玻璃也都不足尺寸。</p>
<p>市场现状</p>
<p>“瘦身”玻璃价低受宠</p>
<p>为什么平板玻璃抽查合格率不足一成呢?这在其销售价格上也许能找到部分答案。</p>
<p>记者在湖北奥深玻璃批发经营门点看到,“明弘玻璃”被检测出涉嫌偷工减料近2成多,其销售价格相对也比较便宜,每平方米为16.5元。该店负责人韩某对记者称,一分钱一分货,价格便宜了,分量自然不足。</p>
<p>标称4毫米,其实大多产品都达不到这个数,这是玻璃行业的行规。韩某称,像“明弘玻璃”还算是市场比较好的品牌,还有比这更便宜的,差得更远。</p>
<p>信达玻璃批发部经营户邓某接受工商检查时解释,在玻璃批发市场上,很少有消费者直接来买,顾客以包工头和小型加工企业为主,这些人从来只关心价格。</p>
<p>他介绍说,去年进了10箱“三峡玻璃”,都是4毫米一点也不差,因为价格高达25元/平方米,结果一年都没卖完。他称,换成十六七元的那种产品后,一个月可以卖出七八箱。</p>
<p>据介绍,近几年平板玻璃不断跌价,4毫米的平板玻璃价格从每平方米20多元“跳水”,一轮轮杀价,你卖17元,他就卖16元,现在已出现13元的“地板价”。</p>
<p>市场恶性杀价逐渐蔓延,正规大型玻璃企业也无法独善其身。省工商局执法人员检查发现,荆州、武汉等地批发市场,出现我省部分大型企业生产的3.7毫米、3.5毫米“非标产品”,据调查,这些“非标产品”在批发市场上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趋势。</p>
<p>“本次初步核查13家企业,涉嫌不正当竞争”,省工商局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缩水”行为至少触犯了《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和《消费者保护法》3部法律法规。</p>
<p>追根溯源</p>
<p>检测监管尴尬太多</p>
<p>不知何时起,在装修建材市场上“缩水”成为一种“传染病”。钢材,有缺斤少两的;瓷砖,有每块长宽短一截的;木板,有厚度变薄的……若非省工商局及时抽查公布,恐怕消费者还难以知情,就连玻璃也在“缩水”。</p>
<p>省工商局相关人士指出,对建材“缩水”问题的监管,目前还受到不少客观条件制约。以玻璃产品为例,即便是检测玻璃厚度,这样简单的测试,也必须由获得国家玻璃检验资质的检验单位进行。目前我省拥有玻璃检验资格单位仅1家,而玻璃属易碎品,全省各地进行产品抽样送检几乎不可操作,要在全省市场上展开大范围产品普查,也存在检测难的尴尬。</p>
<p>此外,建材是一种特殊商品,流通手段是多样化,既有厂家直接向建筑工地供货,也有通过批发市场流通等方式,涉及工商、质监、建设等多个部门共同监管。从众多玻璃厂集体“缩水”事件可以看出,出厂环节缺乏有效把关,监管存在真空地带。</p>
<p>该人士表示,长期以来,在装修建材市场上,消费者一直处于弱势。各种极不合理、约定俗成的强势“行规”横行,玻璃产品标称4毫米实际就只3毫米多,木材厚2.5厘米,就按3厘米收费……种种强势行规,明显侵占了消费者的利益。如何清理整顿这些“行规”,成为当前装修市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p>
<p>挑战“行规”</p>
<p>申请全国性监督抽查</p>
<p>消费者不知道的是,目前不少居民楼门窗的玻璃其实都属非标准产品,厚度在4毫米以下。最终被坑害的消费者,猛然间才发现,自己又回到了落后产品的时代。</p>
<p>按照国家标准,建筑门窗使用的玻璃厚度应该4毫米以上。玻璃薄了,建筑玻璃应有的安全防护、节约能源、降低噪音的功能就要大打折扣。</p>
<p>为了降低成本,玻璃采购商不顾国家标准,要求厂家提供更薄一点的产品。建筑玻璃就越拉越薄,由最初5毫米变成4毫米。即便如此,采购方还是不满足。厂家又推出3.5毫米厚的玻璃产品,进而发展到3毫米厚。</p>
<p>产业进入门槛低,市场供大于求,大部分企业都陷入同质经营低价竞争怪圈。周志武称,这些玻璃生产企业,无视国家标准,为了降低成本生产“等外品”和“非标产品”,一些经销商受利益驱动,公开销售“非标产品”和不合格产品,扰乱了正常的竞争秩序,严重损害了消费者权益。</p>
<p>“缩水”已经成为玻璃行业一大潜规则,这股歪风必须要刹一刹了。中玻协副秘书长周志武称,该协会已经向国家工商总局申请,在全国范围对平板玻璃实施监督抽查,并呼吁企业加强行业自律,履行社会责任。</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文字版|手机版|小黑屋|襄阳城

GMT+8, 2025-5-20 02:26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