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448|回复: 0

禁体诗溯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8 14: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  漫笔宪纲</p>
<p>  初读《红楼梦》,有些奇怪。曹雪芹显然对宝玉分外钟爱,但宝玉一出场,却被他用勾魂摄魄之笔,批抹得一无是处:“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p>
<p>  我真为宝玉叫屈。且不说“大观园试才题对额”,结社咏海棠、咏菊花,单说第七十五回作中秋赏月诗,就堪称锦心绣口。贾政苛求:“只不许用那些冰玉晶银彩光明素等堆砌字样,要另出己见,试试你这几年的情思。”宝玉“随立想了四句,白纸上写了,呈与贾政看。”向来道貌岸然,吹毛求疵的贾政,竟点头不语。足见宝玉才思敏捷,出手不凡。遗憾的是,书中并没有这四句诗,留下了一个小小的悬念。迂腐古板的贾政,岂有如此诗肠?唯有曹雪芹,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方能独创这种禁体诗。</p>
<p>  后读宋诗,才知道自己孤陋寡闻。禁体诗并非曹翁发明,早他六七百年,欧阳修在颍州任太守时,就用此体作《雪》诗。其序曰:“玉月梨梅练絮白舞鹅鹤银等字,皆请勿用。”欧阳修乃北宋文坛祭酒,天下俊彦莫不马首是瞻。苏东坡,亦效此体两次咏雪。</p>
<p>  一次是嘉祐四年,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重出夔门遇雪而作。诗题为《江上值雪,效欧阳体,限不以盐玉鹤鹭絮蝶飞舞之类为比,仍不使皓白洁素等字,次子由韵》。苏轼少年倜傥,文采风流,欧阳修极为青盼,曾书语梅尧臣:“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苏轼附和恩师,当在情理之中。</p>
<p>  第二次则是元祐六年。苏轼命途多舛,因言致祸,罢翰林学士,承旨兼侍读,出知颍州,与客会饮于欧阳修曾作《雪》诗的聚星堂。苏轼:“忽忆欧阳文忠公作守时,雪中约客赋诗,禁体物语,于艰难特出奇丽。尔来四十余年,莫有继者。仆以老门生继公后,虽不足追配先生,而宾客之美,殆不减当时。公之二子(欧阳棐、欧阳辨),又适在郡,故辄取前令,各赋一篇。”</p>
<p>  苏轼以七古《聚星堂雪》探骊得珠,最后四句是:“汝南先贤有故事,醉翁诗话难续说。当时号令君听取,白战不许持寸铁。”白战,即徒手肉搏。以此来比喻禁体诗,新鲜,奇妙,而贴切。</p>
<p>  至此,我对禁体诗即“欧阳体”深信不疑。溯源而上,似已“行到水穷处”,只须“坐看云起时”。孰料平地又起波澜。</p>
<p>  日前在旧书摊,淘得一本欧阳修的《六一诗话》,薄薄的一本小册子,却是诗话之滥觞,含金量颇高。书中有这样一段故事:“当时有进士许洞者,善为词章,俊逸之士也。因会诸僧分题,出一纸,约曰:‘不得犯此一字’。其字乃‘山水风云竹石花草雪霜星月禽鸟’之类,于是诸僧皆搁笔。”</p>
<p>  出乎意外,欧阳修原来由此而得灵感。看来,禁体诗的专利权非许洞莫属了。皆因欧阳修名满天下,如皓月朗照,许洞灯烛之光为其所掩。若《六一诗话》不载此人此事,禁体诗恐怕永远都是“欧阳体”了。可想而知,“许洞现象”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绝非偶然。只不过典籍浩如烟海,加之年代久远,无可稽考而已。</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文字版|手机版|小黑屋|襄阳城

GMT+8, 2025-5-19 14:53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