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 记者 韩洁</p>
<p> 以前习以为常的景物好像变了一般,意外地发现了其中的美妙之处,常感叹自己有眼无珠、视而不见,抱歉地对这美景一个劲地拍照,借以表白:相见恨晚……在“按动快门”QQ群里,一群和摄影结下了不解之缘的老人这样诉说他们接触到摄影以后的心情。</p>
<p> 去年春天时,市老年大学摄影班的辜爱华老人便提议建立一个QQ群——“按动快门”,起先只是摄影班的学员们参与到其中,随着老人们兴趣高涨,后来又带动了其他班级的摄影爱好者他们相约在一起。对这些爱好摄影的老人们来说,“按动快门”不仅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学习摄影艺术,展示自我的舞台,更成为了一个健康向上的老人乐园。目前,已经有50多位老人自愿加入了这个温暖、和谐的大家庭。</p>
<p> 摄影把我们集结在一起</p>
<p> “其实我们当初组织这个群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发挥余热,为家乡的文化发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作为群的管理员之一,68岁的张秋明老人说,“我们虽然退休了,但我们这些老人都爱相机,所以就通过自己的照片为襄樊建设和谐文化做点事情。”张秋明说,他们拍摄的题材很广泛,主要是表现家乡的大好河山、民俗文化等等,希望能通过自己拍摄的照片,向外界宣传襄樊的秀丽风光,向市民宣传精神文明。</p>
<p> “摄影丰富了我们的退休生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这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群里的杨光志老人非常喜欢这种生活,“我们虽然退休了,但通过摄影,我们依旧可以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他笑着告诉记者,以前他们的相机都是传统相机,现在已经进入到数码时代了,为了跟上时代,他们也都换了装备,改用数码相机,很多人还开始学起了电脑。“在群里是能者为师,你摄影技术好,就传授大家一些摄影技术,你懂数码知识,会电脑,就教大家电脑,大家互相学习,共同进步。”</p>
<p> 在“按动快门”QQ群里,老人们还不定期地外出采风,“我们这个群里的老人有的去过很多地方,最主要的还是襄樊市自己的各个景点。”张秋明说,要想创作出好的摄影作品,待在家里是不可能的,到处走走看看,不仅能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开拓眼界,丰富自己的创作内容,还能锻炼身体,有利于健康,“摄影需要动脑、动手、动脚,经常到户外采风,呼吸新鲜空气,到处走动,也是一种很好的锻炼。”</p>
<p> 摄影有苦有乐</p>
<p> 在群里,今年67岁的郭宝刚的“摄龄”可说是最长的。他的第一部照相机是1972年在部队上用的海鸥牌双镜头反光照相机。对摄影的酸甜苦辣深有体会的郭宝刚老人还向记者讲述了一件他在外出采风过程中最难忘的事情。“1988年秋天,我想去拍广德寺内的多佛宝塔。先是白天拍了两次觉得太平淡,宝塔年久失修,塔体上乱写乱画,4根电线从塔边架过,怎么使主题更加突出,不利于突出主题的部分怎么排除在外,是一个主要的问题,后来决定晚上去拍,便和儿子一起骑摩托车去,我把照相机架到对面楼上,让儿子看着,我用加了色片的闪光灯往塔上打光,来来回回折腾了四次结果照出了金碧辉煌的《多佛宝光》。在省影展中获奖,并经中国摄影家协会批准,在北京王府井大街参展一个月。我曾经饱尝拍好一张照片的艰辛,也体验了拍摄成功的快乐。”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郭宝刚仍记忆犹新,他告诉记者:“大师亚当斯曾说过,我认为我一生中最重要的经验,就是任何艺术上的建树,都需要吃苦。”</p>
<p> 群里的杨光志老人积极性也非常高。上世纪80年代初,在单位分管供销工作的杨光志,由于业务需要经常接待外来客人,需要和客人们合影留恋,可那时的他只知道把人框进去就行了,用杨光志的话来说,那时的照片毫无技术含量。去年,市老年大学开了摄影班,杨光志老人花几千元钱买来一部单反相机,急忙报名参加。兴趣加上老师的指导,杨光志真是如鱼得水,进步很快。用他的话说,一生的摄影梦终于圆了。</p>
<p> 外出采风,游览美景,令人心旷神怡。回来后在电脑上欣赏自己拍的照片,冲洗出来装进相册里,又有一种成就感。杨光志说,自己只要一看照片,所有的不快都烟消云散了,脑子里就只有美景和对往事的回忆。心情愉快了,整天乐乐呵呵,身体自然也健康。杨光志老人还兴冲冲地告诉记者,自己有个心愿,就是要尽可能多拍些襄樊的美景,如果有可能,自己还想拍襄樊市区全景!</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