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472|回复: 0

数学巨匠谷超豪 探月总工孙家栋 揽下最高科技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3 13:50: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img src="http://news.cnhubei.com/news/xwhbyw/./xwwc/201001/./W020100112224297097411.JPG"><img src="http://news.cnhubei.com/news/xwhbyw/./xwwc/201001/./W020100112224297096727.JPG"></p>
<p>荆楚网消息 中共中央、国务院11日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出席大会并颁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谷超豪与孙家栋,各奖500万元,其中50万用于个人,450万用于科研;国家自然科学奖授奖项目28项,国家技术发明奖授奖项目55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项目282项,授予7名外籍科学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p>
<p>500万奖金免纳个人所得税</p>
<p>按《个人所得税法》相关规定,国家科技奖所得奖金,免纳个人所得税。</p>
<p>最高科技奖得主平均81岁</p>
<p>2000年,我国开始颁发国家最高科技奖,2009年是第10个年头。除2004年国家最高科技奖空缺以外,共有包括袁隆平、吴文俊等在内的16位专家获此殊荣,平均年龄81岁。</p>
<p>我省收获34项国家科技奖</p>
<p>我省此次共获国家科技奖34项,创历史新高。其中由我省主持完成的项目有19项。</p>
<p>两个项目获一等奖,分别被武汉科技学院徐卫林教授,中交第二公路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和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获得。</p>
<p>华中科技大学特聘教授布立顿强斯获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为我省首例。</p>
<p>见习记者罗茜 通讯员刘一帆</p>
<p>图书馆里邂逅佳偶 终生所学泽被后人</p>
<p>谷超豪的加减乘除</p>
<p>谷超豪,1926年生,浙江温州人,数学家,中科院院士。现年84岁的他曾任复旦大学副校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现为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名誉所长,在核心数学前沿最活跃的三个分支——微分几何、偏微分方程和数学物理及其交汇点上做出了重要贡献。</p>
<p>2009年,我国将一颗新发现的小行星命名为“谷超豪星”。他在致感谢词时勉励青年学生:“不仅要学好数学,更要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p>
<p>加法:科学与革命都是做大事</p>
<p>小学时,谷超豪就对数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同时,他加入学校进步组织,积极为抗日宣传做后勤工作,14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科学家、革命者,两种身份同一使命,成了人生中并行的两条线。</p>
<p>1943年,谷考入浙江大学数学系,遇到了仰慕已久的苏步青教授。1953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谷来到上海复旦大学,开始了长达半世纪的科研和教学工作。</p>
<p>减法:归零后向薄弱领域攻关</p>
<p>上世纪50年代,谷超豪主要从事古典微分几何研究。1957年,他被公派到苏联进修,后获莫斯科大学物理-数学科学博士学位。随后,便由微分几何转入偏微分方程和数学物理这一国内数学的薄弱领域。</p>
<p>放弃已有成绩,归零重新出发。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谷超豪在数学最前沿领域,为我国航天工程的基础研究作出了杰出贡献。</p>
<p>乘法:逻辑能力辅以浪漫情怀</p>
<p>1950年,谷超豪在数学系图书室里,偶遇胡和生,彼此都留下了好印象。</p>
<p>60年过去了,谷超豪荣膺国家科技最高奖,当年那位青涩的小姑娘胡和生早已成为中国数学界唯一的女院士。</p>
<p>一间书房两张写字台,丈夫的书桌朝阳,妻子的书桌面墙。当年的同学少年,如今已白发苍苍。</p>
<p>除法:满腹学问皆传给后来人</p>
<p>谷超豪每周两次去复旦大学,雷打不动。至今,谷超豪、胡和生还带3名博士生。</p>
<p>如今复旦数学系已成为国际知名的研究机构,从这里已走出5位科学院院士、5位工程院院士,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过谷超豪的培养和熏陶。</p>
<p>钱老点将投身航天 半瘫妻子相濡以沫</p>
<p>孙家栋的轨道人生</p>
<p>孙家栋,1929年生,辽宁瓦房店人,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中科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p>
<p>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科学实验卫星、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他是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中国第一颗通信卫星、静止轨道气象卫星、资源探测卫星、北斗导航卫星,他担任工程总设计师;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他再次挑起总设计师重任……他被称为中国的卫星之父,参与我国1/3航天器的自主研发。</p>
<p>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9年3月3日,孙80华诞之际,已故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致贺信:您是我当年十分欣赏的一位年轻人,我要向您表示衷心地祝贺……</p>
<p>事业:航天改变人生轨道</p>
<p>孙家栋18岁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1951年,他和另外29人被派往苏联学习飞机发动机专业。</p>
<p>1967年,中央组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钱学森点将,聂荣臻批准,孙家栋被委以重任,负责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总体设计。孙从此走上了航天之路,再没有离开过。</p>
<p>受命:送东方红一号上天</p>
<p>1958年,毛泽东用他那浓重的湖南乡音向太空递上了一份战书:“苏联和美国把人造卫星抛上了天,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p>
<p>1965年,国家确定了卫星要“上得去、抓得住、听得到、看得见”的总体目标。为了让卫星升空后能让地面“看得见”,孙家栋和同事们绞尽了脑汁。根据对卫星目视亮度的计算,孙家栋最终和搞火箭的同事们想出了一个“借光”的办法,让末级火箭和卫星一起运行。</p>
<p>1970年3月21日,东方红一号卫星终于问世,一鸣惊人。</p>
<p>家庭:照顾半瘫妻子康复</p>
<p>孙家栋背后,妻子魏素萍一直在默默地支持着他。</p>
<p>1994年11月,我国第一颗大容量通信卫星即将发射,孙家栋坚守在第一线。此时,魏素萍却因脑血栓半边麻木。</p>
<p>孙家栋一有空就搀扶她到户外散步,坚持每天给她按摩,说笑话逗她开心,想方设法调剂老伴的饮食。一年后,孙家栋这个创造奇迹的科学家,再次创造了奇迹,魏素萍竟然完全康复了。</p>
<p>除署名外,综合新华社、中新社、《人民日报》、《瞭望》报道</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文字版|手机版|小黑屋|襄阳城

GMT+8, 2025-5-17 19:13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