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 通讯员 秦海波 刘 瑞</p>
<p> 1月4日,笔者从南漳县农业、商贸等部门获悉,2009年该县农产品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比上年增加3.3亿元;实现利税2.3亿元,比上年增加4300万元。其中,11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8%。</p>
<p> 南漳县农业资源丰富。近年来,他们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优质粮油、优质畜禽、优质林特、优质烟叶”四大农业产业,逐步形成了梅园米业、水镜芝麻油等一批具有显著资源、地域特色和品牌知名度的农产品,全县木耳、香菇、贡米等特色农产品达41类300多种。</p>
<p> 如何把丰富的农业资源变成农民增收的源泉?南漳县积极转变“重生产轻销售”、“增产就能增收”等传统观念,创新销售方式,以抓营销来促生产,在农产品销售上实现质的突破,从而达到农民增收的目的。</p>
<p> “农超对接”搭建新平台</p>
<p> “农超对接”就是农产品与超市直接对接,市场需要什么,农民就生产什么。</p>
<p> 2009年5月14日,南漳县农业部门牵头,两家专业合作社、3家大型连锁超市、7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共同参与,在该县农业局成功举办了首届“农超对接”洽谈会。</p>
<p> 2009年8月28日,省市县“农超对接”会在南漳县便河文化广场举行,该县与26家商业集团、大型超市达成协议和合同购销额5.8亿元。</p>
<p> “从生产基地直接到超市,不仅可以保证新鲜蔬菜的质量,还能减少流通环节,减少损耗,节约成本20%以上!”武汉中百连锁仓储超市的一位采购人员表示。</p>
<p> “农超对接”在搭建农产品流通平台的同时,也对其质量、规模、品种等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些要求催生了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迅速崛起,促进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推动了农产品品牌建设。2009年以来,该县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25家;全县绿色、有机、无公害“三品”认证新增10个,累计达到65个;梅园米业、水镜油脂、荆山风干食品公司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纷纷扩产扩能。</p>
<p> “网络销售”渐成大气候</p>
<p> 李庙镇位于南漳西北高寒山区,该镇全家湾村村民左相莲看准当地盛产香菇、木耳和各类中药材的优势,在镇上开办了一家土特产品营销店。由于竞争大,效益不佳。2008年12月,她购回一台电脑,在网上发布了销售信息。随后,外地客户订单、电话纷纷到来。今年,她借助网络平台,实现纯收入12万元。</p>
<p> 网络销售不仅信息量大,高效快捷,而且省却了中间层层加价环节,既富了农民,也让消费者得到实惠。该县薛坪镇个体经营户王顺泽说:“以往,很多小贩在农户低价收购银杏、木耳、核桃等土特产品,最终到大城市的消费者手里,要经过四五道加价。现在只要懂电脑,就可以在网上发布信息,联系销售,实现坐在家里赚钱的梦想。”</p>
<p> 为满足农民对信息化的迫切愿望,南漳县大力开展“固话村村通”工程,加大移动、联通基站建设,迅速开通乡镇到各行政村互联网业务。并建立“南漳商务网”网站,在上面设置供求信息、便民服务等专栏,及时发布农产品供求信息,为农民及个体经营户、农业企业提供便利。同时,确定15户农产品流通、加工企业作为电子商务示范企业,选择60个行政村作为电子商务示范村,在技术、设备、人才方面给予重点扶持。据了解,2009年以来,仅“南漳商务网”网站就促成农产品销售达3000多万元。目前,南漳商务局正筹划在网上设立网络论坛和QQ群,以延伸网上交流效果。</p>
<p> 专业市场拓宽主渠道</p>
<p> 每天早晨,南漳县九集镇旧县铺村村民冯秀菊都会用农用三轮车,拖着新鲜蔬菜到九集农贸大市场去卖。自从2009年新建了这个农贸市场,她再也不用“打游击”了,也不用为家里的蔬菜卖难发愁了。</p>
<p> 批发市场是当前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约70%的农产品通过批发市场进入零售环节。为此,南漳县拿出专项资金,倾力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帮扶农产品流通企业。2009年以来,南漳城关水镜农贸市场、武安镇白起农贸大市场、九集农贸市场等一大批农贸市场,新建完工或提档升级。目前,该县有各类大小农贸市场20多个,年交易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有13个。“在加强基础建设的同时,我们还加强了配送中心、仓储、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废弃物处理建设或改造,并支持一些农贸市场建设了低温冷冻冷藏库等冷藏贮运设备,以实现对生鲜农产品保鲜冷藏,确保食品质量和安全。”南漳县商务局负责人介绍。</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