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508|回复: 0

书界开年唱大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9 12:36: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img src="http://www.xycity.cn/upload/2010/01/09/2999_20100109123636167iI.jpg"></p>
<p>丹布朗</p>
<p><img src="http://www.xycity.cn/upload/2010/01/09/2999_201001091236362tQZg.jpg"></p>
<p><img src="http://www.xycity.cn/upload/2010/01/09/2999_201001091236363JawA.jpg"></p>
<p><img src="http://www.xycity.cn/upload/2010/01/09/2999_2010010912363641pBC.jpg"></p>
<p><img src="http://www.xycity.cn/upload/2010/01/09/2999_2010010912363655SbJ.jpg"></p>
<p>  和“老家伙”们重逢</p>
<p>  送走2009年,在新年的开头,书界有什么让人期待的?</p>
<p>  韩国机场的书店里,韩文版《1Q84》摆在了最显眼的位置,该书的繁体中文版也已经上架近一个月了。似乎整个东亚都在关注村上春树的这本新书。简体中文版到底会在年内何时推出,是目前书界最大的悬念。</p>
<p>  上网搜了才发现,村上春树居然60岁了,已经开始被人叫做“老家伙”了。</p>
<p>  “老家伙”并不表示没有生命力,恰恰相反,在这个寒冷的冬天,是一群“老家伙”支撑了新年的阅读渴望。这些人中有的年纪虽不算大,却是几年未见的旧面孔。他们也带来了新的文字。</p>
<p>  有时你不得不痛恨语言的差异,这让丹布朗的《失落的秘符》姗姗来迟。想当年悬疑小说一度备受冷落,是《达芬奇密码》让出版商眼睛里瞪出了血,发现原来还能从不受待见的“孩子们”身上榨出那么多油水儿,于是呼啦啦大风吹来了蝗虫一般的悬疑潮。持续到今天,这股风本来没什么气儿了,然而八成又要借着丹布朗来一出“还魂记”。</p>
<p>  杀回马枪的还有韩国的金河仁。虽然爱情故事一本接一本地写,但金河仁的大部分小说都难及《菊花香》的影响力。糖吃多了也腻,金河仁这次换了口味儿,《再见,妈妈》虽然走的还是情感路线,但这部回忆母亲的传记想必会带来不一样的感受。</p>
<p>  得奖俩月未见中文版,赫塔穆勒的作品迟到得出人意料,比起前两年得奖的帕慕克,风光不知差了多少——老帕最近又要出新书了,名字叫《纯真博物馆》。2008年诺将得主勒克莱齐奥的热乎劲儿倒是还有不少,人民文学出版社最近一口气签下了他的11部作品,今年要推出8部。</p>
<p>  但是他们谁都没有1957年诺奖得主加缪的声势大——今年是加缪逝世50周年,7日,四卷本《加缪全集》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在北京首发。</p>
<p>  还有很多重温细节,并不产生在作者身上,而在于书中讲述的那些事儿、那些人。</p>
<p>  上世纪80年代的诗歌大潮已退去多年,可是谁能忘记那些面朝大海看春暖花开的时光?在《一个人的诗歌史》中,你会看到老诗人们有过怎样年轻的岁月。</p>
<p>  再上溯到更远的年代,石钟山曾用《父亲进城》讲述过新中国成立时的岁月,如今,在《进城》中我们能够找到相仿的阅读感受,只不过它将个体扩大到了群像,作者对那些行业元老、知识分子、政坛核心的走访,勾画出了新中国诞生图谱中很多意味深长的细节。</p>
<p>  不能否认新人在贡献着新作,但总而言之,老面孔是新十年年初的主角。但愿这是一次老树开新花式的绽放,而不是吃老本式的最后欢宴。</p>
<p>  </p>
<p>  丹布朗回来了</p>
<p>  ★适合人群:喜欢听故事的人</p>
<p>  “丹布朗使一个濒临死亡的文学流派又焕发出了迷人的光彩。”据说这是《纽约时报》一位书评人说的。最近几年悬疑小说的日子之所以过得还算舒服,功劳有一大半要归于丹布朗。《失落的秘符》是丹布朗在《达芬奇密码》出版6年后首度出手,引起狂热追捧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原版的首印数达到了650万册,简体中文版最近推出时,为防盗版,中文名字在最后才公布是《失落的秘符》,和原版书名的直译《失落的符号》有所不同,而且书的封底加了防伪高科技水印。出版商最近一次这么干,是“哈利波特”大结局出版的时候。而在英国最近公布的十年畅销书榜上,“哈利波特”系列和《失落的秘符》分别排在第一和第三。《失落的秘符》仍以《达芬奇密码》里的兰登博士为主人公。兰登在参加一个讲座时发现了一只人手,它由诡异的手势和三个隐秘符号组成。兰登根据手上的戒指认出它归属自己的导师,也知道这手势是进入一个神秘世界的邀请,而这一切最终都将与一个天大的人类秘密有密切关联。</p>
<p>  一本四百多页的书,讲的只是发生在12个小时中的故事。符号学、历史、宗教、秘密、推理……所有的丹布朗元素都在,连主人公都没变。趁着我们对这样的故事还有热情,可以再享受一次由悬念带来的愉悦。</p>
<p>  ★点评:丹布朗说:“压力是存在的。但我相信我又一次奉上了一本好书。”美国人直率起来的时候,评价自己都不带谦虚的。</p>
<p>  </p>
<p>  真诚与诗歌</p>
<p>  ★适合人群:还记得理想和诗的人</p>
<p>  “如果说北岛、舒婷等‘朦胧诗人’(一些学者习惯以‘今天派诗人’称之)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读者心目中的偶像,那么毫无疑问,西川、海子、于坚、欧阳江河、韩东等‘第三代’是我们(上世纪70年代)这一代人的明星,我们的成长与阅读和他们密切相关。”这是刘春在《一个人的诗歌史》的后记中写下的话。他曾经有一个大计划,想书写新时期以来的60位诗人,后来范围被缩小到20位。但在这本新书中,他只写了海子、顾城、于坚、欧阳江河、西川、黄灿然六个人。</p>
<p>  人数少了,作者就有更多的精力雕刻每位诗人的人生。很多故事被披露出来,诸如顾城的少年生活,“朦胧诗人”早期的际遇等,有的话题甚至一直缠绕着文学界。而这本书又并非单纯的历史讲述,它更像一部批评散文集,作者对《墓床》《春天,十个海子》等20多首诗歌进行了有个性的点评。这些文章在结集出版前曾刊登在《花城》等杂志上,据说反响不错。</p>
<p>  ★点评:很多诗人评价这本书时,都用到了“真诚”这个字眼儿。早年的诗人们是纯粹的,而这恰恰是现在的作者们最缺少的。</p>
<p>  </p>
<p>  只闻楼梯响</p>
<p>  ★适合人群:“村上迷”以及有心情思考的人</p>
<p>  “《1Q84》的版权拿到没有?”对这个问题,老牌的上海译文社肯定地说“没拿到”;最有可能的一家民营出版公司也说没谈拢。从《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开始,村上春树的书就不是书,不是小说,不是文学,而是炒作的商品。</p>
<p>  据说50万美金已经买不到版权,估计得翻一番才行,真要是这样的话,《1Q84》就算只是个白菜,也得卖出白银的价儿了。</p>
<p>  更何况这书也未必是白菜:长度超过了《奇鸟行状录》《海边的卡夫卡》,而且现在只写完两部,第三部分预计在今年推出;作家自己说这是他“最雄心勃勃的作品”,市场反应也是雄心勃勃的,日文版的两卷加印了十几次,至少卖出了两百万册,韩文版第一卷问世后两个半月卖出了56万册;与奥威尔《1984》相仿的书名,使它被视做致敬之作,“善与恶”这些字眼频繁出现在评论里,又使得它被视做表达对社会深度关切的作品。无论从哪个角度讲,它都会给你留下“相当重要”这么一种印象。</p>
<p>  翻译村上春树作品最多的林少华先生在接受媒体访问时说,早在15年前村上春树就完成了他的转型。从《奇鸟行状录》开始,他所谓的“文学野心”就变成了对社会的关注。如果你读过他的《海边的卡夫卡》甚至更早期的《寻羊冒险记》等作品,就能发现他对善恶等种种话题一以贯之的关注。至于他最为中国读者熟悉的《挪威的森林》,反倒是个例外。</p>
<p>  村上春树最初想给小说起名为《1985》,因为得知有人已经用了才换成现在的名字。“Q”在日语中和“9”的发音相近,又带有“问号”的意思。你可以说这本书是对“后1984年代”的思考,也可以说是对“1984年代”的设问。</p>
<p>  眼下有本事的直接去读日文版了,有门路的去买繁体中文版了,有闲工夫的自己网译去了,于是零零碎碎地传递出关于这本书的很多信息。</p>
<p>  ★点评:林少华说:“现在断言《1Q84》是否成功为时尚早。依我浅见,这部长篇还不能说有多成功。”围绕它的话题那么多,《1Q84》要是真好看也就罢了,如果不好看,简直是浪费本就少得可怜的激情。</p>
<p>  </p>
<p>  盗墓书写成美剧了</p>
<p>  ★适合人群:还没对盗墓反胃的人</p>
<p>  最近南派三叔很风光,先是传出好莱坞买走了《盗墓笔记》的电影版权,然后是和周杰伦合作的实体书《刺陵》出版,连莫言到“三叔”老家杭州签售时都说,《盗墓笔记》“可读性很强,技巧也很娴熟”。《盗墓笔记6》是“三叔”最近的新作。这回小说变成了美剧,戴上了“第二季”的帽子。这个系列的故事确实好看,最大的问题就是长,一个悬念用了5本书才揭开,人和事的线头儿太多,很难理清楚,写到最后连作者自己都有点乱,估计看的人十有八九找不着北在哪儿。不过这也好,逼着人把前面的书拿出来重看一遍。这年头能让人“复习”的书不多见,其他作家可以学习一下。</p>
<p>  很多盗墓小说都喜欢把背景往边远的地方扎,《盗墓笔记6》也落了俗套,一竿子支到广西去了。不过,死而复生的考古队员、离奇暴毙的当事人,加上水下几百米处的深宅大院和古寨,还是很能吓唬人的。读不读这个故事,是一个为难的选择。不读,怕是抗不住诱惑;读了,就意味着又要开始漫长的等待,至少得在四五本之后才能看到一个算不上结尾的结尾。</p>
<p>  莫言说得对,《盗墓笔记》亏了擅长驾驭故事的结构,才能保持着阅读的新鲜感。否则的话,在很多盗墓小说铩羽江湖、坟头儿内外一片寥落的时候,它也无法撑着继续出版了。</p>
<p>  ★点评:指望系列故事快速写到结尾是不现实的,出版商还要靠“抻”来赚钱。《盗墓笔记》让人想起日本漫画,恐怕看到死也没有结果。不过,只要作者还能编得有吸引力,耗上几年时光等待也无妨。</p>
<p>  (本版稿件由张月撰写)</p>
<p>【打印】【关闭】</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文字版|手机版|小黑屋|襄阳城

GMT+8, 2025-5-15 20:14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