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 黄可</p>
<p> 41岁的大学生曹湘凡即将进入自己的“毕业年”。</p>
<p> 为了上大学,曹湘凡参加过13次高考,被人戏称为“高考王”、“当代范进”,最终在两年前考上了湖南长沙的一所专科学校。现在他就要毕业了,曾对大学无限向往的他却坦言,对大学生活很失望,深感“前景迷茫”。</p>
<p> 进入大学前,曹湘凡对大学充满幻想,以为大学是一个高谈理想、洋溢激情的地方,但入学不久,他就听到有同学说:“大学四年实际就是漫长的等待过程,等待那个红本子。在等待的无聊中,可以谈谈恋爱、追求一下时尚,或考取几个很有‘现实’价值的资格证书等等。”</p>
<p> 尼采、费尔巴哈和黑格尔的作品曹湘凡喜欢,但他的同学却不屑和他去谈这些作品,笑他是“疯子”、“异类”……研究、学习哲学大师的作品,实为提升个人思想水平、素质的最佳路线图,对于个人全面发展益处巨大。但这条路线图在曹湘凡的大学生活中走得很艰难,对解决现实的就业问题,也比不上一些培训个把月就能拿到手的资格证书。</p>
<p> 参加过13次高考,到了大学又成了“疯子”。曹湘凡的人生轨迹颇似努力大半辈子才考取功名,但最终乐极生悲,变成了疯子的范进。大概“当代范进”就是这样来的。</p>
<p> 曹湘凡是带着一颗求知的心来到大学的,他的人生轨迹和范进完全是两码事,和范进的“DNA”完全不一样,却被有些人戴上了“当代范进”的帽子,实在是叫人们不禁为之叹息。</p>
<p> 套用时下流行的网络语言:“曹湘凡被范进”。这六个字就把上一段所要表达的意思说清楚了。</p>
<p> 面对“曹湘凡被范进”,曹湘凡所在的大学应该好好让那些把曹湘凡划入“疯子”或者是“异类”行列的学生反省一下,接受高等教育是为了什么?同时,大学也应该反思一下,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到底忽略了什么东西?</p>
<p> 接受大学教育是为什么?人人心里都有一本账,但相信这账里面一定会记录有共同的内容,全面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心理、专业知识等等。在这方面,曹湘凡实为大学生中的优秀分子。</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