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img src="http://xfrb.hj.cn/20100107/RB010708_4.jpg"></p>
<p>谢公岩 施锦华 摄</p>
<p> 施锦华</p>
<p> “百战江山在,吾来草木秋。孤城洞口落,襄水席边流。去国双王粲,题岩只谢侯,醉归忆山简,飞兴习池头”。这首诗是明代文学家李梦阳(1473-1530)登襄阳城南名胜谢公岩所作的名诗,题为《登谢公岩》。</p>
<p> 谢公岩?恐怕很多土生土长的襄樊人也会纳闷,谢公岩在哪?打开《襄樊地名志》自然地理实体篇这样描述;郑家山北段岩石陡峭,并有石灰岩溶洞仙人洞,下有谢公岩,六朝谢庄曾游此,峭壁之下有断崖悬出,形似虎口,其石壁上有摩崖数处,因年久风化,不可辨认。</p>
<p> 谢庄(421-466),南朝刘宋时期文学家,字希逸,陈郡阳夏人(今河南太康),曾任吏部尚书,能文章,善诗赋。《襄阳县志》载:宋谢庄镇襄阳,每暇则游此岩,人逐名为谢公岩,崖前有嘉靖甲午戴荥书“苍岩”二大字。《古今图书集成》亦云:谢公岩,在县西南5里,昔谢希逸曾游于此。一片岩石究竟有何魅力吸引大文豪到此一游,并以此作为情感寄托,对此我将一探究竟。一个周日的上午经过仔细探寻了解,得知仙人洞在上世纪90年代被损毁,几经周折谢公岩终于在我眼前撩开了它美丽而神秘的面纱。正如县志所云,峭壁之下断崖悬出,形似虎口,整条悬崖呈东西走向,长约百米,高约2.5米,悬崖上额外伸最远处约3米,自然天成,从崖顶烟熏的痕迹来看,这里前些年曾有人利用这天然崖室居住过。四处寻找不见“苍岩”二字,可能早年被人损毁,走入悬崖内仿佛置身于时空隧道,这里即可见亿万年前形成的石钟乳,又可见千年前石佛雕像(上部风化仅存盘曲的双腿),佛龛及百年以上的青苔蕨草等各种原生态植物,更妙的是从山体上垂下的一种多年生青蔓,像一帘轻纱挂在整条崖口,给悬崖增添了神秘和浪漫,崖内岩石中部有两方半平米左右的摩崖,可惜由于年代久远摩崖严重漫漶以无法辨认是否谢公所提,已不得而知。看着眼前的胜迹,我的心为之一振,这莫非就是清代文学家郑梅岭眼中的岘山十景之一的龙虎岩?“心寂自能虚,狰狞空有状。风云任往来,隐卧青苔上”。</p>
<p> 1500多年前,谢希逸来到此地怀着与李梦阳一样的心情。看到“‘孤城’(指襄阳城)洞口落,襄水(源出城西柳子山,北流为檀溪,南流为襄水)席边流”,虽然是“去国(远离故土)双王粲”(言自己同王粲一样也离开了故乡),但想到“题岩只谢侯”(意以其姓氏给山岩命名只有谢庄)也就心满意足。谢公当年的襄阳地貌是汉水,檀溪,襄水汇合环绕郡城而流,襄水沿真武山,羊祜山,郑家山北麓山脚东流,再绕岘首山南行至观音阁入汉江船只来来往往。千年前的襄阳恐怕是国内一座标准的山水园林城市。“人世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现今的谢公岩虽然被城市建筑围困,但古风旧貌尚存,我们要倍加呵护。</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