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 曾化清</p>
<p> 襄城区欧庙镇在清朝康熙年间官修了一座庙形建筑群,称之为欧家庙。由于其规模及建筑风格与特征颇与宗祠、庙宇一样,且定期见到庙祭活动,官、民人等都称其为庙,名声显赫,地面少见。从此,欧家庙的称谓自然替代了欧家草店这个老地名。</p>
<p> 一座庙被一方地名沿用多年,这座庙应有不一般的来历,欧家庙的庙址在现镇粮管所,当年的建筑风格是明、清代江南庙宇格调,院落楼阁,庭台相映。据镇上的老人回忆,庙座北朝南,步入庙内,前是三层平房间,后有大殿三层,东西是楼阁,院落紧凑,与祭祀活动相映,妙趣横生、美不可言。前门对面是小广场,过去是座说、唱楼台,被称之为“戏楼”所在。楼台座南朝北,与庙南大门对峙。官民各类活动都在小广场上的戏楼举行。欧家庙正南与福音堂相邻,正西是欧氏宗祠,即欧家祠堂,东面与欧庙街商贾相对集中的南街相依,一片建筑群落,欧家庙鹤立中央,四邻浑然一体,是早期欧庙镇一处少有的高规格历史建筑景观。1935年7月7日一次大水,欧家庙只有红楼、西楼及后大殿幸存,很多难民曾暂住庙内度荒。到1940年,日本侵略者打到欧庙镇这块地方,古庙被付之一炬。</p>
<p> 欧家庙的建立,是因清康熙年间在欧家草店上筑建一座军事要塞。那么,当时为什么会把军事要塞选在欧家草店呢?</p>
<p> 理由之一:资源丰富。欧庙这个地方当年是草店,发展到康熙年间“草店”已经是繁荣的集市加之农业发展水平有了开发和提高。康熙时期法龙、潼口等粮食、棉花、油料农作物一应俱全,这就成就了欧家草店作为“军供站”的充足条件。因此,吴三桂反清已占领长江以南大块土地之形势下,康熙帝在开辟建立长江沿岸为平藩抗吴第一道战略防线的同时,也建立了襄阳至荆沙第二道防线。二线无战事时,首要任务是对一线所需粮食及其他相关物资的有效供给。</p>
<p> 理由之二:胜券方略,康熙深知襄阳历来是军事重镇,特别是李自成于崇祯15年攻克襄阳,“以襄阳为根本”,改名襄阳为襄京,建立新顺王政权;顺治4年(1647年)郧阳镇总兵王光恩之弟王光兴反清,占领襄阳。康熙13年3月,清襄阳总兵杨来嘉举旗响应三藩之变;襄阳城得失争战表明,襄阳安全之策,应保证襄阳城在各类战事时不处于孤立激战,需在襄阳城周边建立相应的军事要塞作为辅撑,留有战场回旋余地,以扩大致胜得范围,不失为方略之上策。</p>
<p> 理由之三:地理特殊。欧家庙当时虽然是“草店”,但地理位置十分特殊。据《襄阳县志》载,欧家庙“旧有土阜,周围乾河”,阜土山也,描述了当年欧家庙周围是土山环围,且其四周有河,可能还有水流,只是后来干了。</p>
<p> 理由之四:交通、信息便利。历史上“南北通衢”的交通干线“凤林关古道”经欧家草店正西方6华里处,且在此设有潼口驿站,陆地交通、信息方便。汉水经欧家草店正东、南,不足6华里,水上交通独特。</p>
<p> 当年,从襄阳到宜城欧庙草店是中心、襄、枣、宜、南、光、谷、随,这里也是中心位置。除了物质保障,兵源也是不可多得的人力资源。襄阳以南到荆沙,欧家草店应该是军事要塞的首选地,因此,朝廷花大力气,围绕修建欧家庙并环街筑起了一座周长12华里的城池。如果说建庙是军事要塞的基础工程,那么筑城就是开辟军事要塞的主题工程了。公元1958年前后,一座小城池雏形尚存,后来在生产大跃进的狂潮中,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大都被破坏。据目击者讲述,城墙高 4-6米,墙脚宽5-10米,墙顶宽3-5米,城沟宽4-6米,深3-5米,难以逾越,非常坚固。在环城12华里的范围内,原来的居住者采取了“清洗式迁居”。欧庙街及周边人居基本特征是“客居正街是商贾,主种农田在周边”。</p>
<p> 1958年前后,农业改田造地,深挖耕田时,在梁家口的梁西与西湾子之间的坡地上偶挖出一座古墓,开馆验查,墓主身着清代官服,其身份是“守寺”也。由此观之,这位清代“守寺”显然是欧家庙的当年朝廷派员专职管理人员。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时期,仍有人员在庙址上看守管理,欧家庙的的看守人员姓胡官修欧家庙。欧家庙这个名称听起来应该是当地欧家出资所建,其实不是。这座建筑群像庙但不是庙,朝廷出资建立军事要塞,一要务是绝对保守机密,二是修城池,动作大,动员广,用什么来掩饰实质目的呢,除了形式及建筑特点上像庙,并举办祭祀活动之外,官方为了保密,假称为庙。恰好欧家庙西邻欧家宗祠:不管咋说,建筑群连在一片上,不仅能称之为庙,就连欧家宗祠的姓也拿来用上,冠以欧姓。官方对内称要塞军供站,对外称之庙,内外有别,岂不妙哉。如果说欧氏宗族出资修此庙,是绝不可能的。欧姓力量根本达不到。再说,欧姓已有宗祠,再去修庙,办一种没有力量办的事,是绝对不可能的了。</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