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img src="http://www.xycity.cn/upload/2010/01/05/2999_2010010513594918f9o.jpg"></p>
<p>读万卷书,是熊万里一直的追求</p>
<p> 他,花费了五年的时间,自费对襄樊方言进行搜集、整理、出版书籍;他,以诙谐、幽默的故事对襄樊方言进行诠释在“万里科技”的一幢二层小楼里,一袭浅色羽绒服、深色休闲裤装扮的男子走向前,伸出温暖、有力的手与记者握手示好在他的一声声“欢迎、欢迎”中,记者终于与《襄音无改——襄樊方言词汇趣谈》的作者面对面</p>
<p> □本报记者郭秦文/摄</p>
<p> “襄情”激发写作激情</p>
<p> 1971年出生于襄阳竹条的熊万里,1998年下海经商,如今,他除了是“万里科技”的总经理,还有另一个身份——作家。自小喜爱文学的熊万里,很早就在报刊发表了文章,并成为颇有名气的本土作家。</p>
<p> 2004年年底,襄樊一媒体开办了一个《襄音无改》栏目,栏目编辑向他约稿,由此开始了他搜集、整理襄樊方言之路。</p>
<p> 一提起襄樊方言,熊万里侃侃而谈:“方言,是同一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变体,主要变化体现在语音、语法、词汇、俗语上。要研究方言非常困难,它要求研究者必须拥有较为全面的知识、较为扎实的文字功底、活跃的思维,能够在某一地域长期生活、彻底融入地域文化中。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襄樊人,对襄樊的人文、风土人情、历史背景等都有深刻的理解,曾经的文学写作让我练就了一身‘好功夫’,这也为之后研究诠释‘襄音’打下了基础。”</p>
<p> 2005年10月28日出版的那期《襄樊晚报》对熊万里整理方言做了报道后,他接到了很多读者的电话、信件、邮件等,读者对“襄音”的浓浓“襄情”深深打动了熊万里,刺激了他为襄樊方言出书的愿望。</p>
<p> 刚巧,2006年年初,熊万里忙完了“万里科技”的搬迁,时间相对宽裕,他便集中精力琢磨襄樊方言词汇,《襄音无改》的书稿已具雏形。</p>
<p> 此后,他留意到网上的很多襄樊方言词汇写法形形色色,没有统一的标准。熊万里说:“这些错误的写法,扭曲了词汇原本的含义。”比如,将“流把”写做“溜把”、“思倒”写做“斯捣”、“犒桌”写做“靠作”、“阁班子”写做“搁班子”、“碗肚子”写做“碗笃子”、“鲜范”写做“鲜凡”等。他决定将襄樊方言词汇整理出来,出版成书。</p>
<p> 力求完美暂弃“襄音”</p>
<p> 熊万里赞成推广使用普通话,但是他不主张摒弃方言、不主张刻意地学说方言。他认为如果能熟练掌握使用一些方言,好比多了一门技艺,可有助于融入那个地区的生活中。“方言词汇在实际应用中灵活性很大,常常能延伸出新的含义,也与日俱增地创造出全新的方言,这正是大众智慧的体现,要想完整而准确地描述方言是很难的一项工作。”熊万里说。</p>
<p> 他所整理的方言,都是他在生活中亲耳听到的,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领会方言的含义。一些朋友推荐的方言,因为他没在日常生活中听到过,便不敢随便采用,怕解释不准确。</p>
<p> 在离襄樊中心城区稍远的宜城、枣阳、南漳、老河口、保康等区域的大部分方言与中心城区相同,但作为襄樊与其他区域的过渡地带,也有相对独立的方言。</p>
<p> 从语音方面说,有些方言往往是其他地方的人难以听懂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区域语音相差甚远,故有南腔北调一说。仅语音的丰富多彩,就无法用现有的汉语拼音完全准确地表达出来。</p>
<p> 熊万里只整理方言词汇,不主张给方言标注声调、不赞成创造十几种音调解释方言、不主张钻牛角尖。他说:“方言是口语的主要组成部分,随意性很大。‘十里不同音’,同样的方言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对待不同的人、不同的音调、不同的观点等,都会使人们对方言字面意思的理解、方言本身的含义出现很大的差别。”</p>
<p> 有些方言词汇,由于熊万里拿不准写法,一直不敢草率行文。再加上其他原因相叠,使他淡了出书的兴致。</p>
<p> 重拾“襄音”</p>
<p> 2006年8月底,熊万里开办了《隆中对》论坛,并专门开设了一个《襄音无改》栏目。但是,很多网友经常想当然地记录方言、草率地录下了方言发音,根本没有慎重考虑该用什么文字表达方言,导致许多记录下来的方言完全偏离了本意,产生方言岐义。“可以毫不留情地说,他们整理方言的用字错误率在百分之八十以上。这样流传下去,不仅仅体现在治学不严谨上,更重要的是对方言的误读、对民间文化的亵渎。特别在网络上,一些人刻意去使用一些谐音字,我不但体会不出丝毫幽默感,而且读得别别扭扭像受刑一样。”提起当年的故事,熊万里皱着眉头说。</p>
<p> 期间,他还不断看到报刊、网站上一再刊发方言词汇的错误写法。有些人想当然地写出方言词汇,然后牵强附会地解释自己的写法,严重扭曲了方言的意思。如果这么以讹传讹,后果严重。</p>
<p> 同时,熊万里将整理的方言故事在报纸、网络上发表,很快,有人模仿这种形式趣谈方言。“这说明俏皮、活泼的整理方式比较受欢迎,有助于方言的理解与传播。后来,我整理方言的文章在网上被转来转去,连个‘转帖’的字样都不标明,俨然成为他人的劳动成果。我觉得方言无论怎么‘趣谈’,都比不上其他样式的文字成果。好歹我是动了一番脑筋的,却轻而易举地被‘盗’,心里多少有些‘嗝噎’。”他愤愤地说。</p>
<p> 熊万里实在看不过去,决定出版搁置几年的《襄音无改》,顺便了却一桩心愿。</p>
<p> 以故事诠释“襄音”</p>
<p> 在熊万里的女儿熊不为五岁的时候,女儿就经常缠着他“要听故事”。书本上的故事女儿早就听厌了、倒背如流了,不再满足于书本的女儿希望爸爸编故事、创新故事给她听。</p>
<p> 熊万里便根据女儿的性格、爱好,结合当时的情景自编故事讲给女儿听。</p>
<p> 有了这样的创作经验,在对方言含义的诠释上,熊万里决定以他的长项——编故事,用诙谐、幽默的故事来解释。除了女儿熊不为对他创作故事的影响,还有一个原因促使他以故事为载体:目前尚无人用这种调侃、戏谑的笔法大量整理襄樊方言。虽然有朋友不赞成这种做法,但是他很想保留一点儿个性。</p>
<p> 朋友们帮忙整理的襄樊方言词汇大多在前面写方言的谐音字,打个破折号,后面做简单的释义。这种做法虽然简洁明了,却不能把方言意义解释透彻。词典上解释词语,也往往细分条目、举例子,这样才能更准确地解释方言词汇。所以,熊万里将该书取名为《襄音无改——襄樊方言词汇趣谈》。</p>
<p> 2009年10月,熊万里自费2万元,正式将整理出的襄樊方言词汇、文章编制成书,共印1000本。《襄音无改——襄樊方言词汇趣谈》共计35万余字,共收录1000余条襄樊方言词汇、680余篇方言小故事。</p>
<p> “整理方言,尽管算不上治学的范畴,但我要抱着严谨的态度。我愿以此书为媒,就我的能力与大家探讨家乡方言。希望通过这本书,使珍爱家乡方言的人越来越多,误写、误读、误传的人有所减少。”熊万里谦逊地说。</p>
<p>【打印】【关闭】</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