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3405|回复: 0

青歌赛曲终人憾 余秋雨:选手要说人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8-9 09:53: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align=center>2006-8-1 15:55:41 作者: 来源:《北京青年报》 </P>
<>
<>  从5月初开始的团体赛到昨晚谢幕的个人决赛,今年的央视青歌赛好看和花哨都是毋庸置疑的。然而,从头细数那些曾经创下1.3亿人收看纪录的种种看点,却让人有种买椟还珠的遗憾。</P>
<>  和其他选秀节目一样,青歌赛的基本要求和终极目标都应该是参赛选手和他们唱的歌,这点对于以推出“未来艺术家”为己任的高规格选秀中,应该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但如果40场比赛下来,所有构成比赛的因素全部与参赛选手无关,而是比赛之余的边角废料,甚至还多少透露出我国高等音乐教育多年的积弊的话,那么,已经结束的青歌赛要做的就不该是庆功,而是反思。</P>
<>  ■遗憾一:通俗唱法不通俗</P>
<P>  青歌赛5种唱法中,通俗唱法本应该是最有人气的,但从团体赛到个人赛却看不见一个有号召力的选手,不但如此,选手无论是从服饰、舞台效果、还是演唱作品的音乐性方面来说,都颇为沉闷。</P>
<P>  分析原因时,评委徐沛东认为,是由于歌手演唱只注重技巧,忽视了歌曲的传唱性。“通俗唱法相比美声比较自然,它的声音需要电声来扩音。不像美声和民族不用麦克风就可以传得很远。但并不是说,通俗不需要专业的训练,不同的歌曲需要不同的音色,对通俗歌手来说,更需要训练对音乐的阐释和对音乐的把握。在这个前提下,歌手选技巧性高的歌,我们是可以理解的,毕竟评委会也是从这方面去评价一个歌手的演唱水平,但评委也爱听好听的歌,歌只要好听,有韵味,不一定要飙高音,显示高水平的演唱技巧才能得到评委认可的,通俗歌手不要为了技巧性而丢了音乐性,真正的音乐要延续下去,就要有它一定的传唱性。”</P>
<P>  ■遗憾二:命题对话难得“人话”</P>
<P>  命题对话是本届青歌赛在个人决赛阶段加入的一个环节,也是被组委会和观众期许很高的一个环节,组委会的意图很明确,通过选手和余秋雨、徐沛东两位顶尖高手的直接过招增加收视率,而观众则明显抱着些旁观者“幸灾乐祸”的心理。但事情的发展,却是谁也没有料到的。</P>
<P>  两位高手挥出的重拳被选手用官话、空话、套话推起的太极推手一一化解,气得“一代宗师”余秋雨一而再,再而三地暗示、提示以及强调选手要说“人话”。而事前最被普遍认为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无法过招的原生态命题对话单元却成为全部比赛中最感人的环节。这就很让人疑惑———为什么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甚至是中国最高音乐学府走出来的选手,在说话、聊天方面还赶不上几乎没有受过任何教育的原生态选手?好比精心烹制的薯条还没有土豆本身好吃。对此,评委徐沛东在强调反思高等教育的同时,也表现出对于歌坛现状的深刻不安,“选手的表现几乎是千篇一律,完全的没有个性,并且歌手唱的时候只是在描述哪个音高、哪个音低,而不是注重诠释歌曲本身表达的情感,而且我个人认为,现在歌手存在着鱼龙混杂的问题,唱歌是需要天赋的,许多歌手因为本身素质不好,而希望借用技巧来掩盖他们自身的不足。这样下去,迫使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歌坛要是走到这个地步的话,观众会越来越不喜欢,这是让我们感到担忧的地方。”</P>
<P>  ■遗憾三:青歌赛少有好歌传唱</P>
<P>  应该说,历届青歌赛都非常注重原创歌曲,比如在参赛规则中规定,如果选手选择新歌或者原创歌曲,就能获得0.3的加分,但12届22年中,通过青歌赛流传出的脍炙人口的歌曲却少之又少。</P>
<P>  “问题不仅在于歌手本身,更在于我们整个歌坛,我们的作曲家和作词家没有能够给他们提供更多更好的选择,才让他们显得勉为其难,如此的捉襟见肘。”《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作家肖复兴指出,“我想起老牌的摇滚歌手约翰·列侬和鲍勃·迪伦,他们的歌在全世界的范围里流行了近半个世纪。无论是列侬的《想象》,还是迪伦的《答案在风中飘》和《大雨将至》,都是以深切的同情和呼喊民主自由和平的姿态,抒发着对弥漫着他们身处的那个年代的种种强权、战争、种族歧视所造成的黑暗和腐朽予以反讽的正义情怀,让那些歌传唱至今,唱出了一代年轻人的脉搏心跳,成为了那个逝去的年代难能可贵的理想主义的象征。同样,他们也有细腻感情个人化风格很浓的歌,比如,在这届青歌赛中有通俗歌手唱母亲的歌,列侬也唱过献给母亲的歌《妈妈》,迪伦也唱过献给母亲的歌《百万英里》,我们只要将其作个简单的对比,就可以发现差距,我们的歌唱得多么的雷同化与甜腻而空洞。我们缺少自我吟唱式的民谣小调,因为我们缺少朴素的表达方式。从历史的原因来说,是因为和我们社会曾经长期处于的假大空有着明里暗里的关系,从现实的原因来看,是因为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让我们的个人情感的表达可以轻而易举地被程序化和‘模式化’,朴素的表达方式便这样理所当然地被抛弃,真诚便这样轻而易举地被阉割。”</P>
<P>  在盛行的各种选秀节目之中,拥有20余年历史的央视青年歌手大奖赛,无疑水平最高,一览众山小,而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捧,是实至名归的。衡量其水平高低,上下一致的标准是:出人才,出作品。而这样两条标准,又是相辅相成的,有人才,才会有好作品出现的希望;有作品,歌手才会发展得更加长远,不会仅仅成为衣裳架子一样,徒有漂亮光鲜的外表。</P>
<P>  </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文字版|手机版|小黑屋|襄阳城

GMT+8, 2025-5-10 21:5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