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img src="http://xfrb.hj.cn/20100104/RB010406_3.jpg"></p>
<p>市地税局党组书记、局长黎国平(中)在基层办税窗口检查工作。朱峰 摄</p>
<p><img src="http://xfrb.hj.cn/20100104/RB010406_4.jpg"></p>
<p>像这样的税法宣传活动,市地税局去年办得十分频繁。 朱峰 摄</p>
<p> 通讯员 张兴汉 朱峰 郭毕 记者魏遵明</p>
<p> 2009年,全市地方税费收入实际入库54亿元,同比增长20%,增收额为9亿元。如果综合考虑减收因素,实际增收为 16亿元,增幅高达35.6%。</p>
<p> 2009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尚未触底,影响经济发展的阴云还未散去。同样面对寒流冲击的襄樊地税人是怎样逆势而上,实现税费收入的高增长呢?</p>
<p> 让我们一起走进襄樊地税,去聆听地税人的心声,去分享他们的喜悦,去追寻他们逆势飞扬的步履……</p>
<p> “三减”——减少税源7亿元</p>
<p> 2009年初,市政府给地税部门下达了税费收入确保增收15%、力争20%的目标,收入总额在上年完成45亿元的基础上,要确保增收5个亿、突破50亿元大关。</p>
<p> 从增长幅度和额度看,这个目标并不是高不可攀,但从税费收入组成来看,占收入总额40%左右的社保费收入不可能有高幅增长,排污费、堤防费、文化事业建设费等规费收入增收潜力有限,即使成倍增长,其额度也只占税费总收入的7%,左右不了收入局势,无疑确保税费收入增收5个亿的筹码压在了税收收入上,认真分析襄樊地税现有税源,实现这一目标,艰难而又艰巨。</p>
<p> 事实上,2009年的地税收入目标是在2008年地税收入32%的高增幅、基数大幅抬高的基础上下达的,可谓是高增幅下的高目标。</p>
<p> 高增幅,对全市地税部门而言并不可怕,但让地税部门担心的是“三减”(税收政策性减免、结构性税源减收、机遇性税源减少)减少税源7个多亿,用什么来弥补这个缺口。“三减”减少税源7个多亿,是不是在夸大事实呢?</p>
<p> 市地税局分管税费收入的副局长石玉红见我们对此有些质疑,毫不迟疑地道出了一大串减收数据:</p>
<p> 金融危机影响,出口受阻,全市产品销售率下降,企业亏损面增大,直接减少地方税收1.8亿元,其中减少企业所得税4900万元、个人所得税3600万元。</p>
<p> 国家启动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出台了一系列保民生、促发展及支持企业“越冬”的税收优惠政策,涉及地税部门征管的各个行业、各个税种。其中增值税转型减收7200万元;营业税起征点从2000元提高到5000元,全市共有23519户个体户免缴税收5100万元;落实下岗职工、军转人员、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未就业大学生、返乡农民工等税收优惠政策,全市新增受益人员4023人,减收3200万元;落实高新技术企业、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福利企业等税收优惠政策,减收7000万元;二手房交易税收优惠、首购房减税、房屋租赁业税率下调等减收5000万元。</p>
<p> 新《企业所得税法》从2008年1月1日起实施,2007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按照33%的税率,在2008年度上半年入库。2009年企业所得税执行25%的税率,下降8个百分点,直接减少税收4000万元。2007年土地使用税单位计税额提高,由于配套文件出台较晚,形成2008年征收上年税款3000万元,2009年已无此税源。</p>
<p> 发展:增收16亿元的基础</p>
<p> 盘点地税收入增收因素,市委、市政府扭住发展不松手是重要基础。在16亿元的增收中,2009年新增税源近5个亿,已征收入库4个多亿。</p>
<p> 招商引资促进园区建设,机遇性税收挑起大梁。在市委、市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全市掀起了全员招商、全力招商热潮,各类客商纷至沓来,加快了工业园区建设,新增占用耕地大大提供了耕地占用税税源,全市耕地占用税同比增长136.19%。</p>
<p> 重点项目频频开工,投资性税收左右局势。按照全市GDP四年翻一番的战略目标,市委、市政府加大重点项目建设力度,重点项目建设助推了建筑安装业的发展,该行业税收同比增长20.94%。房地产开发业在经历短暂的低迷后也逐渐回升,提供税收同比增长30.93%。</p>
<p> 货币政策刺激金融放贷,金融业税收大幅增长。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及市委、市政府一系列政策的引导下,全市金融行业迅速发展壮大,各种形式的金融企业汇集襄樊,推动了金融信贷的迅速发展,全市金融放贷大幅攀升,税收同比增长28.36%。</p>
<p> 开展点对点服务,重点企业开始企稳回升。地税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GDP四年翻一番的要求,自我加压,把服务企业发展作为翻番的基础,班子成员每人帮扶5户、科室负责人帮扶2户、一般干部帮扶1户企业,859名地税干部同1000户企业结成帮扶对子,并按照“点对点、一帮一”帮扶要求,认认真真开展“八个一”帮扶活动:即每户企业建立一张服务卡,每月呈送一次涉税政策上门,每月提供一条有价值的信息,每季召开一次纳税服务交心会,每季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每季解决一个生产或经营难题,每年制订一套税收与财务计划,每年联系一个招商引资等项目。在千户帮扶企业中,年纳税100万元以上的有316家,全年税收同比增长31.92%。</p>
<p> 管理:增收16亿元的关键</p>
<p> 2009年3月7日上午,全市地税工作会议即将结束,黎国平局长在总结讲话时显得十分严肃:“襄樊的宏观税负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低于十堰1个多百分点,这‘1’点之差,既是征管上的不足,也是2009年的收入增收的潜力。”</p>
<p> 黎局长这番话,是在充分调研后讲出来的。2008年,全市GDP1003亿元,地税收入21.9亿元(不含社保费及其他规费),宏观税负率2.2%,要追赶上全省平均水平,就是要想方设法补齐这1个百分点。可这1个百分点,反映到税收收入上至少要得10个亿。</p>
<p> 10个亿的税收收入在哪里?从哪里挖潜?</p>
<p>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市地税局党组一班人很快形成了决议:向管理要收入。思路决定出路。于是,他们在税收管理上打出了一套管理增收的组合拳:</p>
<p> 向发票管理要收入</p>
<p> 地税部门管理的发票种类很多,在襄樊使用的有55种。有的单位或个人为了少缴税款,在发票上动手脚,制假售假、买假卖假、大头小尾、单联填写、卖东开西。不仅如此,发票也成了滋生腐败和违纪违法案件的重灾区,无论是纳税人还是收税人,不少人在发票上栽了跟头。“取消手工票,慎用冠名票,控制定额票,推行机开票,严打假发票”这一决定迅速在全市推开。</p>
<p> 不到一个月时间,清理手开发票和收款收据10.8万份,收缴6.2万份,对收缴发票和收据进行比对,发现案件线索上千条,追征税款1200多万元。对全市23个出租运营公司全部实行了“冠名”发票;对172户建筑安装和房地产开发企业安装了税控机,实行了机开发票,既降低了纳税人用票成本,又保证了税款及时足额缴纳。</p>
<p> 手工发票清收后,地税部门为了方便纳税人内部结算,又及时印制了《非税收入(内部)收据》;为享受税收优惠的单位和个人,及时印制了《税收优惠专用发票》。</p>
<p> 税警联手开展发票打假,查获假发票30多万份、空白假税票26000份、代开发票名片20多万份,收缴假印章44枚,罚款10万元,端掉制假窝点24个,抓获犯罪嫌疑人19名,刑事拘留12人。省政府发票打假领导小组对襄樊发票打假工作肯定为“组织有力、方法得当、效果明显”。</p>
<p> 发票管理五措并举,既整顿了发票秩序,又增加了税收收入,仅住宿餐饮业营业税就同比增长38.31%。</p>
<p> 向行业管理要收入</p>
<p> 房地产税收实行一体化管理,对土地取得、房产开发、房屋销售、房屋持有等各个环节的所有税收进行严格控管,并从严控制销售不动产发票的开具,实行房产栋号管理,房地产开发业税收增长32.17%;坚持“先税后证”的原则,契税收入同比增长64.39%;开展土地使用税全面清理,清收税收2800多万元。</p>
<p> 车辆税收实行一条龙式管理。按照市政府下发的《襄樊市税费征收管理保障办法》,努力搭建“政府支持、部门配合、群管联控”的协税护税体系,从车辆购买保险到开具交通运输发票,再到车辆年检,保险、地税、交警、车管等部门联合管理,层层把关,全年仅车船税就同比增长117.32%。</p>
<p> 向税种管理要收入</p>
<p> 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已逐步成为地税收入的重要税种。经济形势不好,不等于没有利润所得。2009年4月2日,在全市地税局长会议上,黎局长讲:“要加强税收背离情况调查,应该在襄樊缴纳的税款,必须在襄樊缴纳,如果流到外地,我们不仅愧对襄樊 580万人民,更是严重失职。特别要加强新办企业所得税和持《外出经营税收管理证明》纳税人的税收管理。”</p>
<p> 黎局长这番话点准了所得税征管上的软肋。过去,有的外来建筑商、房地产开发商为了少缴所得税,在当地开具《外出经营税收管理证明》,按规定凭此证所得税可在原籍如实缴纳,但《外出经营税收管理证明》的有效期最长不能超过180天,其实有的纳税人不仅在襄樊经营时限远远超过180天,而且在原籍也只是象征性的缴了一点税,造成国家税收严重流失。还有的新办企业利用在国税或地税缴纳企业所得税税收政策上的混淆,逃避纳税。</p>
<p> 税不重征,但也不能漏征。全市在统一建筑安装、交通运输、房地产开发、饮食娱乐、其他服务等行业的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土地增值税等附征率的基础上,无论所得税是在国税缴纳还是回原籍缴纳,一律见应缴纳税款的完税证为准,否则一律依法附征或预征所得税。组织20人专班,对2008年已开具的发票进行清理,对少征税款的全面追缴。</p>
<p> 执行这一政策,有的纳税人对地税部门的做法不理解,有的多方投诉,有的甚至说影响了经济发展环境。面对这一切,黎局长当时态度很坚决:“税负不公,是对襄樊经济发展环境的最大影响,至于税收是在国税缴纳还是在地税缴纳,我们相互委托代征,还是那句话,税不重征,也不能漏征。”</p>
<p> 尽管执行中遇到很多阻力,尽管有的纳税人有些不理解,但在企业利润下滑的形势下,全市企业所得税同比增长25.86%,土地增值税同比增长41%。</p>
<p> 个人所得税涉及面广,且零星分散。全市地税部门扑下身子捡“芝麻”。全力推进个人所得税全员全额纳税申报,对387户规模较大的纳税户安装使用个税扣缴软件;对市直210多家行政事业单位委托财政部门代扣代缴;加强商场经营主体、供应商、承租商、零售商的税收管理,各大商场税收累计增长近45%;加强高薪人员税收管理,组织3104人进行12万个税申报,比上年增加230人,补缴税款318.64万元,申报人数仅次于武汉。特别是对一部分高管人员个人所得税在外地总部代扣的情况,及时调查核实,与总部所在地地税机关协商,划回税款300多万元,保证了襄樊的既得利益。</p>
<p> 改革:增收16亿元的动力</p>
<p> 2009年是襄樊地税锐意改革之年,从年初到年尾,改革创新成了襄樊地税的主旋律。</p>
<p> 改革规范权力</p>
<p> 4月15日,全国税务系统第一个专业税费服务机构税费服务局在襄樊诞生,市区办税厅归口税费服务局统一管理,并将纳税人涉税事项归并到办税厅。在市区原有5个办税厅的基础上,增设了8个办税服务点,新增了300个建行窗口代收社保费,形成了“一点辐射三公里、集点成网覆全城”的税费服务网络。办税厅还实行“一窗受理、一人承办、内部流转、协调共管、限时完成、窗口出件”的运作模式,涉税业务3分钟内办结。</p>
<p> 5月8日,市地税4个直属管理单位按扁平化管理模式,改过去以序号命名为以属地命名,23个税务所全部撤销,按属地或行业成立税费管理科,机关原有的6个科室合并成办公室、监察考评科,分局从机关转为基层管理单位,减少了中转环节。</p>
<p> 7月2日,7个县(市、区)地税机构按照整合型模式,机关9个股室合并成5个科室,农村分局进行了收缩,最多的设5个管理分局。</p>
<p> 10月9日,全市推行网上办税、“一网通划缴”,让纳税人足不出户随时随地在网上自行办税。在办税服务厅设置了 15个网上办税自助平台,极大方便了纳税人自行办税。截至 12月底,全市已进行网上申报7662户。</p>
<p> 机构改革,加大了权力监督,压缩了执法权“寻租”空间。如征收、管理、稽查三权分离,税收征多征少,必须严格依法征收,服务局、管理局、稽查局谁都无权少征。过去那种餐饮、建筑安装等发票购买或开具上的关系票、人情票基本杜绝,就连地税部门本身也不可能“近水楼台先得月”。2009年,单位及个人所有车辆都按规定缴纳了车船税,干部家属子女经商办企业的,不仅规规矩矩缴纳税款,而且所有税票复印件都在市局纪检监察室存档备案。</p>
<p> 稽查实行选案、稽查、审理、执行四权分离,并实行终身负责制,特别是改“进户稽查”为“企业自查”,推行自查前置,仅建筑、电力、限售股减持等40户企业自查补税7847万元。</p>
<p> 减免税实行受理、审核、审批三权分离,该减免的从受理到审批30个工作日内办结到位,全年减免税1.2亿元。不符合减免税政策的,就是找“天王老子地王爷”也不可能捞到“油水”。</p>
<p> 改革激发活力</p>
<p> 7月6日,襄樊市地税系统正副科级领导干部全员竞争上岗动员大会在南山宾馆隆重举行,人事改革工作正式拉开帷幕;7月10日,各级地税局会议室里,民主测评工作正有序进行;7月12日,全员考试在襄樊学院展开;7月19日至21日,汉江国际大酒店,襄樊市地税系统正副科级干部竞争上岗面试工作如火如荼;8月18日,224名正副科级领导干部走上新的领导岗位……</p>
<p> 环环相扣,紧锣密鼓。短短42天的时间,全市地税干部焕然一新。“竞岗”改革为地税系统注入了新鲜血液,也让队伍焕发了活力。全市地税系统新提拔干部136人,其中35岁以下81人,现有正副科级干部平均年龄比改革前下降8.66岁,形成了较为科学的干部梯次配备。更为重要的是增强了“兵头将尾”的发展意识和责任感,形成了人人思进、你追我赶的良好局面。机关工作人员加班加点已成家常便饭,一线税收管理员走街串户寻找税源,全市清理漏征漏管户8700多户,清收欠税和到期减免税5800多万元。</p>
<p> 改革提升能力</p>
<p> 3月8日,全市地税系统1821名干部职工在襄樊财校全员统考;3月21日晚,襄樊火车站,为50名到北京大学培训的正科级干部送别;4月2日上午,160名地税青年干部在长沙税务干部学院三湘苑举行开学典礼仪式;9月份,全系统979名基层税务人员进行“四员”培训,10月28日,在全省“四员”抽考中,枣阳市局取得了参考人数、考试平均分数和满分人数“三个全省第一”的好成绩……</p>
<p> 干部培训,带来了干部队伍素质的大提升,特别是业务素质有了很大进步,学业务、钻业务蔚然成风,各类业务能手、稽查能手、服务能手不断涌现。不仅如此,一个个税收背离现象被找了出来,通过政策解读,反复理论,成百万元的税款从武汉、广州等地划回襄樊;一件件错综复杂的偷逃税案件浮出水面,仅下半年就查结案件31起,查补税款8467万元;一户户虚假减免税申请被识破;一个个管理上的漏洞被堵住……</p>
<p> 后记</p>
<p> 固定税源受经济形势及税收优惠政策影响明显减少,而地税收入增收指标又在大幅度加码,怎样把减法做成加法?企业生产经营处于低谷,地税部门会不会为保增长目标竭泽而渔?</p>
<p> 市民关心的这些问题,也是摆在2009年2月中旬新任市地税局局长黎国平面前的难题。</p>
<p> 作为一个地税局长,首要任务是尽最大努力组织税费收入,保财政运转,保地方可用财力,这就是保民生、保发展,但地税部门从来不会搞竭泽而渔的事情,那是最愚蠢的做法。黎国平的话,饱含着一个决策者战胜困难的笃定,也洋溢着地税人干事创业的激情。</p>
<p> 采访中,我们不仅听到了地税人的内心表白,更看到了全市地税部门一个又一个帮助企业“御寒”、“过冬”的举措。他们用行动打消了人们怕地税部门为了保增长目标而加重纳税人负担的忧虑。同时也告诉我们,地税部门不仅没有竭泽而渔,而且十分重视放水养鱼,坚持该减则减、该免则免,全年共减免税1.2亿元,促进了企业发展,扶持了弱势群体。</p>
<p> 科学发展是基础,规范管理是关键,改革创新是动力。这是地税收入增收16亿元的谜底,也是一道充满智慧的加减法。增收16亿,是全市纳税人的光荣奉献,是地税干部职工辛勤汗水的聚集,也是市委、市政府聚精会神谋发展、一心一意抓建设的结果,更是襄樊经济快速发展的充分展示。</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