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551|回复: 0

襄阳四措并举兴水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4 14:24: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  本报讯(通讯员罗慧 葛海斌 鲁建忠)新年第一天,笔者在襄阳各水利工程现场看到,到处彩旗飘扬,机声隆隆,水利建设工程开展得如火如荼。这些都得益于该区采取的4项水利建设新举措。</p>
<p>  “以奖代补”抓水利。该区为调动群众参与水利建设的积极性,先后出台了《襄阳区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以奖代补”资金管理使用暂行办法》和《襄阳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以奖代补”办法》,对大中型水利工程的干、支渠清淤整治工程、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工程等实行“以奖代补”和政策性奖励。通过政策拉动,激发了群众大办水利的热情,各镇采取施工单位垫付、水面养殖承包费预付、以库养库等多种措施,加强了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截至2009年12月中旬,全区共完成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项目28个,完成投资1500多万元。区委、区政府为此拨款21万元进行了奖励。</p>
<p>  “一事一议”办水利。为破解取消“两工”后小农水建设死角,襄阳区用活用好“一事一议”政策,积极引导和组织群众大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峪山镇在去冬渠道清淤过程中,采取以村为单位,以水系为片,点片结合的方法,将罗岗南干渠、老虎当渠道的清淤整治纳入“一事一议”范畴,投入3000多个劳力,20多台机械,奋战半个多月,将罗岗南干渠、老虎当30公里灌溉渠道整旧如新,使姚岗、宋冲、许垸等11个村2万多亩水田灌溉得到了保障。区委、区政府以此为典型召开现场会,推广峪山镇的经验,在全区迅速掀起了渠道清淤整治的热潮。截至2009年12月底,全区累计清淤、疏浚渠道147公里。</p>
<p>  吸纳社会资金兴水利。该区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个体老板、私人业主和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水利建设。峪山镇王嘴村原有6口小堰塘,存水少,效益差,去年初,该村将这6口堰塘承包给峪山镇个体老板梅先清,他先后投资17万多元将3口小堰扩大成一口大堰,将另外3口小堰平整成耕地,不仅扩大库容4万立方米、新增灌溉面积100多亩,而且新增耕地23亩。龙王镇刘李村村民王大波,利用外出打工挣的10多万元资金,又贷款20多万元,兴建泵站,解决了当地农民用水难的问题。去年以来,该区共吸纳社会闲散资金800多万元,投资兴建“五小”水利工程项目50多个。</p>
<p>  创新机制体制强水利。襄阳区积极引入市场经济机制,制定和完善发展民营水利的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走民建、民管、民营,“小农水、大水利”的发展之路。近年来,全区采取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合作制等形式进行改制的小型水利工程已达8948处,其中小水库承包132座;小泵站承包114座,租赁25座,拍卖50座,股份合作7座;挡坝(堰塘)承包4654处,租赁214处,拍卖35处;供水厂租赁9处,拍卖4处;精养鱼池承包2794处,租赁406处。改制收回资金2560万元。经营管理者年投入水利建设资金514万元。朱集镇杨岗村,几十户农民共同出资50多万元,入股打机井25眼,增加灌溉面积3000亩,解决了1000多人的饮水问题。石桥镇石庙泵站,遇上干旱年无水可抽,农业用水没有保障。该镇农水站职工王帮超买断泵站10年使用权后,投入5万元进行改造,并购置一台装机100千瓦的机泵,既解决了二级抽水问题,又解决了大泵小灌问题,保证了灌区1500亩水田的插秧用水,水费也由原来的每亩60元降低到40元。</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文字版|手机版|小黑屋|襄阳城

GMT+8, 2025-5-10 08:33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